《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吴光辉 王 勋 《 新闻战线 》(

    谈网色变,代表了当今报人的一种情绪。科技的进步,让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许多行业,走上了被互联网裹挟的转型之路,前方的路注定不平坦,但绝非无路可走、无计可施。在我们看来,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曾经以“接地气”起家的都市报,仍然可以成为广大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在于把握形势,厘清思路,拿出办法。

    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一张区域性都市报,在风头正劲的网络变革中,海都人不懈努力、勇敢探索,目前报纸无论是影响力、发行量、广告额、经营规模,相对于福建全省的其他单个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仍然保持着明显的比较优势,仅从这些角度看,海都报不仅是福建第一纸媒,也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传媒。 

    “外省已是严冬,福建刚刚入秋”。在普遍唱衰传统媒体的当下,海都报凭什么可以引领行业之先?借用近来网上流行的一篇短文之标题《一事精致,便能动人》,或有异曲同工之妙。 

    形势:熊来了,报纸会不会消亡?

    有个故事,讲的是两个好朋友一同去打猎,打猎的时候两个人在帐篷里面睡觉,忽然熊来了。甲就赶紧穿鞋,乙对他说:熊跑起来很快哦,比人跑得快哦,你跑得过熊吗?甲说:我不需要跑得过熊啊,我只要跑得过你就好了。这意思就是说:你被熊吃掉了,我不就脱身了吗?

    熊来了!这是报业必须面对的现实,互联网这只大熊,力大无比,而且步伐矫健,正在不断逼近,所有人都有被它吃掉的危险。但现实是,谁被它先追上、先吃掉,必死无救,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能趁机跑远,或者找到一个得力工具,还有活下来的可能。因此,对于同城对手而言,我们可能跑不过熊,但一定要跑得过你,这是海都报上下达成的一个共识。

    那么,怎么跑得赢对手?必须勤奋好学、苦练技能,速度、耐力、技巧全面发展,一刻都不能懈怠。这正如我们对于每周新闻质量的要求,无论是整体品质,还是独家、同题新闻的比拼,报社要求不是6:1,不是5:2,必须是7:0,否则就要问责,要扣罚。只有一天都不放松,才能将差距拉大;差距拉得越大,我们也就越安全。

    未来有一天,如果报纸最终将走向消亡,那么,这是历史的选择,我们无法逆转大势,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做福建最后一张走进历史的都市报。当然,对于此悲观的论调,我们更愿意相信“死的是纸,活的是报”这样的判断,简言之,报的影响力不会死。随着阅读方式的变化,报媒可能不再以纸张这样的形式继续存在,换上新装也许得以存活,甚至活得更滋润,但这个命题的前提,必须是穿上新衣前,报媒还“留得青山在”,否则就只能成为出局的看客。残酷的现实是:未来风景再好,也与你无关。

    基于以上判断,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报媒固然要求新、求变、求融合,但首先必须把新闻主业做好。众所周知,传统媒体的经营模式,是依靠影响力促成二次销售,如果新闻做不好,没有了受众,失去了影响力,所谓的报业转型,也只是空谈误事罢了。

    思路:精致办报,以品质带动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说,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借鉴到办报上,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报纸只有捕获读者的心,才能在市场上立足,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前年,海都报内部提出“心中时刻装有读者”的采编理念;去年,又进一步强调“精致”的重要性,要求每一位海都人从细节做起,始终怀着一颗虔诚、谦卑的心,认真对待每一条新闻,每一个版面,每一天的报纸,努力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做到精致、精细,以品质带动品牌。针对报纸读者群特点,进一步细分受众群体,做到“稳住老头(老年人)、粘住小头(小孩)、带动中头(中青年人)”。

    福州建成区面积不大,人口不多,市民之间的距离感不强,对于都市报来说,这是一个优势,我们有条件把这座城市做成一个“大社区”。相较于网络媒体追求覆盖面,追求信息的大而全,都市报要懂得避其锋芒,扬长避短,把本地新闻做透、做足、做实,把市民尽可能包罗进来,让每一个人都成为海都社区的一分子,进而形成“海都新闻与我有关”的普遍共识,让阅读“海都社区报”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因此,报社要求记者深入一线,要把本土新闻做得更“土”,让老百姓读来,如同家长里短,感觉亲切。对于读者的建议、投诉,更是要做到认真倾听、必有回应,点滴体现“心中有读者”。

    写法上,改变思路,不仅要想我要给读者说什么,更要注重读者想要知道什么。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讲故事,吐真情。在英语当中,“story”一词也可表示“新闻报道”,因此,报纸新闻也应写出故事性、人情味和人性,做到讲人话、轻松活泼、有亲和力,这也是所有好文章的不二道理。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去年,海都报推出“福建十大醉美县城”评比,全省超过40个县城踊跃参选,读者、网友投票超过800万;重庆人周兴贵在榕务工重伤后,妻子“卖女救夫”。经海都报报道,三天之内,捐款超过百万元,受助人捐出了60万元,用于福州和重庆两地的社会救助,让爱心继续传递;在海都报的倡导下,福建知名房地产企业正荣集团加入“深秋补种花树行动”,首捐百万花化榕城……这些街谈巷议的海都新闻,见证着我们的努力,收获了读者和市场的认可。

    办法:四维联动求突围

    就传统媒体而言,一切的转型和新领域的尝试,都离不开这张报纸在区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那么,究竟该如何维持在区域的影响力?换句话说,该如何让这张报纸拥有稳定甚至更多的读者?这是摆在都市报面前的一个核心问题。海都报在“策划”“快捷”两大利器的基础上,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

    强时政新闻,炒出“特色菜”。如何在都市报上呈现精彩可读的时政新闻?海都报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得到了各方的肯定。一个例子是,2014年11月初,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这是个大新闻,都市报该怎么做?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总书记的行程,决定从习大大与老百姓接触的几个节点入手,采用回访的形式,还原当时的互动场景,为了让这组新闻鲜味十足,报社领导要求打一场“闪电战”,总书记前脚刚走,我们第二天就见报了两个整版。以《海都特快》为栏头,以《今天,我们见到了习大大》为通栏大题,拿出了本地媒体中最及时、鲜活的一组新闻,不仅读者看得津津有味,各大网站大量转载,省委书记尤权还在常委扩大会上表扬。

    海都报还有一类特殊的新闻,那就是福建省委主要领导下基层调研的现场新闻。按照惯例,省委书记的随行记者只有党报、党台,通过报社的不懈努力,2013年开始,海都记者得到了跟随书记调研的宝贵机会,对于都市类媒体而言,这可谓是历史性的突破。海都记者当然不能写得硬邦邦,“指出”“强调”“要求”等语言一律过滤,通过捕捉现场的细节和话语,把省委书记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出来,文章不长,突出现场感,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成为了海都时政新闻的一个品牌。

    海都时政新闻,还在影响城市的决策思路。去年3月份,福州市政府制定了南台环岛路的规划,福州南台岛两江夹岛,面积142平方公里,比香港岛、厦门岛都大,是全国省会城市市中心最大江中岛,其独特的江景资源国内少见。海都报随即推出《打造全国最长优美环岛路》系列报道,提出“长优美”概念,重点呼吁留足生态空间,并赴各地采访先进经验,得到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回应,并指定市规划局与海都报在市政府第一会议室召开交流会,在此后的规划调整中充分汲取市民、网友的建议意见,成了媒体搭桥、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经典案例。

    舆论监督有力度,主动出击紧跟热点。舆论监督一直是都市报的一柄利器,也是最容易抓眼球、提升影响力的优势项目。这里重点谈谈如何创新舆论监督方式,主动出击抓热点。

    2014年5月份,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倡导弘扬节俭的光荣传统。许多媒体只做了常规报道,但海都报另辟蹊径,立即推出“节俭养德全民行动”专题,宣传节约美德的同时,派出多路记者暗访机关、国企、高校食堂,以及一些五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曝光了浪费陋习,对于省粮食局、省海洋与渔业厅、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省农科院等省级机关单位存在的浪费现象,予以点名曝光,这组主动出击的舆论监督系列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

    舆论监督难做,难在采访,也难在说情。对于区域性媒体而言,立足本地发展,必然要与许多单位、领导打交道,遇到要监督的时候,也难免有人说情。遇到说情怎么办?报社领导带头表率,定下规矩,原则上不灭稿,坚决不讲私情,就算是找到社长、总编辑说情也必须在下稿会上向采编人员说清楚、讲明白。如果确因“公情”需要适当照顾,事后也必须以书面形式说明。如此一来,上至社委、编委领导,下至部门主任、记者,无论职务高低,一视同仁,在如此公正、透明的制度下,大家自然都不敢随意“放水”,舆论监督稿件首先在海都内部实现了阳光操作。

    创新策划,心中牢记市民的“最揪心”。报纸要提供信息更要传递思想,对于读者而言,阅读一份有思想的报纸,如同结交一位有思想的朋友,从读报中获得知识、得到启发,才有可能增加读者的黏性。从报纸的角度看,心中要牢记市民最揪心的空气、水、食品安全等民生关切,主动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唯有思想多元,才能照亮多元的前程。为此,海都报提出了做“思想纸+观点纸”的口号,我们要做的,除了信息的采集和整合、部门专家的分析,更要有媒体价值的输出。

    思想如何体现?不仅是新闻价值的判断、舆论的引导,也在于不断创新策划,主动打造一些个性化新闻,做出对手无法复制和超越的独家题材。一直以来,海都报都非常关注生态安全、道德信仰两大主题,对此,我们量身订制了不少独家栏目,比如《海都PM2.5播报台》,2013年底,海都采购了专业检测仪,记者上街市、入社区,不定期为大家播报、解读身边的PM2.5指数,从而激发市民的环保意识。如今,《海都PM2.5播报台》已是读者非常关心的数据,成为本地媒体中独树的做法。

    近期,国内个别城市开始使用“水炮车”,对雾霾、粉尘比较大的施工场地有除尘和降温的作用,省外媒体报道后,海都报第一时间连线厂家和使用单位,为福建读者介绍这种特殊的除尘“神器”。而且,海都报也打算购买一台,与环保部门合作,可用于城市环境清洁,也可以成为宣传环保理念的流动窗口。 

    新闻+活动,锁定读者眼球。写作有“文无定法”之说,做新闻也是如此。报纸的单向传播已经成为过去时,如今的媒体,应该尽可能地增加互动性,受众不仅要接受信息,还可以反馈意见,甚至亲自参与到新闻之中来。海都报除了抓新闻报道,还特别重视线下活动策划,我们希望不断通过各种社会活动锁定读者的眼球。

    “点靓社区,美丽榕城”就是海都报针对社区居民推出的一组重磅策划。2014年春节来临之际,报社联合福州市委文明办、市园林局、市环卫处等部门,组成志愿者服务队,进入那些环境欠佳的老旧小区,为净化社区出力,帮助小区修葺断壁残垣,美化绿化小区环境,同时号召小区成立环境卫生督察队,从小事做起,为美丽榕城奉献自己的一分力。十几个老旧小区从中受益,小区面貌改善了,大家的心情舒畅了,对于报社的认可度、忠诚度更高了。

    活动不仅可以带动人气、扩大影响力,也可以促进经营。国内经济进入下行通道,包括地产在内的各个行业,都在经历瓶颈期,报社的广告也自然受到严峻挑战。去年底,海都报组织了一支策划团队,与本土知名地产企业融信集团合作,通过数十次的头脑风暴,为企业量身订制了一套线上+线下、纸媒+网络的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方案,不仅在其所销售的“双杭城”项目开展“梦回上下杭”主题影展,还邀请专家学者、明星大腕与市民深度互动,同时通过专业人士对楼盘地段、户型、定位等方面的解读,为目标客户答疑释惑。期间,我们不再以传统的“按版收费”形式结算广告费,而是将宣传活动进行打包,参与项目的销售额分成,一个月即增收560万元。如此的合作模式,在本地媒体尚属首创。 

    (作者吴光辉系海峡都市报总编辑;王勋系该报都市生活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以虔诚之心 续写一纸辉煌
大型新闻直播导播与关键镜头设计
典型报道应多一些互联网思维
军事电视谈话节目与主持人
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社会新闻报道的实践
主流话语在媒体融合中强势回归
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信源”
事件性新闻摄影中的细节
展示“阳台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