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文化国际传播助建海上丝路

——以广东“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联合报道为样本

孙爱群 林 洁 张 林 《 新闻战线 》(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历来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密切,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应该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014年6月至10月,广东媒体启动了“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联合报道,参与联合报道的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和广东广播电视台,派出精兵强将,分五路,沿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航线,分赴亚非欧十几个国家。走访国家之多、采访规模之大、影响之广,在文化国际传播史上,创下了多项纪录。

    10月至12月,羊城晚报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海上丝路?跨越千年再远航》,南方日报推出《海上名粤?出海古道》和《海上名粤?名家谈海丝》两个系列报道,广东电视台推出大型纪录片《广东“探访海上丝绸之路”》。一大批十分“给力”的报道,有力地助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传播手法

    讲好故事,悦读可视

    人们永远在思考:哪些元素让一个故事从本质上变得有趣;如何在瞬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如何安排情节,让故事具有持续的吸引力,让故事深深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

    海上丝路悠悠数千年,留下无数脍炙人口的传说和故事,我们选择的标准是中外百姓都耳熟能详、能够勾连起双方文化和感情共鸣的故事——对于南亚国家马尔代夫,我们重温了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对于中东国家阿曼,我们描述了《一千零一夜》中辛巴达航海记;对于东南亚国家泰国、新加坡,我们呈现了鸡公碗的故事……

    通过撷取上述文化符号和历史故事,国与国之间产生了文化共鸣,通过我们的报道,拉近了彼此的情感距离,将双方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串联起来,将一幕幕历史演绎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故事,读起来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立体可视。

    写好人物,文化标记

    印度导游“发财”,创维印度分公司总经理张士全,阿曼华侨华人协会会长邵龙南,阿曼本土商人Fraiz,马尔代夫华侨彩珍,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肯尼亚办事处副总经理熊仕伶……我们到访了十几个国家,遇到了近百位采访对象,他们大体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讲英语、法语等当地语言,已经融入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华侨华人或其后裔;一类是经常往来于中国,对中国比较了解,能够讲点普通话的当地人;一类是从未去过中国但期待去走一走、看一看,从而谋求合作机会的当地人;还有一类是双方的政要官员,例如总理、大使、领事等。

    应该说,上述个体组成了海上丝路经济圈的最小单元,他们是见证中国与海上丝路沿岸国家友好往来、合作交流的文化使者。通过塑造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通过他们讲述千年蝶变的点点滴滴,通过呈现他们的个人奋斗史和发展史,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海上丝路给双方带来的改变和利好,可以感受到更为具体、更为深刻的文化标记。

    经济为纲,文化为线

    海上丝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开放之路、文化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绵延几千年,以经济贸易为主,因为经济关系可以使得大家之间的关系维系得很久,是各方都赞许的。广东改革开放的30多年,实质上就是循着海上丝绸之路,不断吸引外资、对外拓展贸易的过程。而文化认同是推进海上丝路建设的核心要素,应充分发挥文化交流的引领作用。因此,我们的报道以经济为纲,以文化为线。

    在报道经济时,我们注重以城市类比和产业关联为线索,打通中国及广东与世界市场的联系。

    比如,印度总理莫迪的故乡古吉拉特邦,是印度经济发展的排头兵,而广东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拥有最早的经济特区。莫迪在担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的十几年时间里,曾4次赴中国考察,古吉拉特也被称为“印度的广东”。去年9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印度,特意来到了古吉拉特邦,在习主席的见证下,古吉拉特与广东结为友好省份、古吉拉特首府艾哈迈达巴德与广州市结为友好城市。在这种背景下,推出大型系列报道《海上丝路?跨越千年再远航》,可以说适逢其时。

    再如,安得拉邦以IT产业著称,是印度近十多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为发展中国家树立了一个发展高科技的良好榜样,而广东的腾讯、华为、中兴等信息技术企业闻名全国。为此,我们专访了安得拉邦首席部长巴布。他向广东企业抛出欢迎投资的“绣球”,同时透露,总理莫迪已经明确,印度会日趋数字化。在不久的将来,印度将进口价值4000亿美金的计算机硬件与电子产品。“我们要实行外包策略,在硬件产品方面有大量的进口需求,这是中印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

    追古溯源,厚今薄古

    数千年来,海上丝路行驶的船只和船上的人不断变化,运载的货物也从茶叶、陶瓷、钱币变成了服装、汽车、电子产品等等,还参与高铁、跨海大桥、通讯基地、保障房、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这就是现代海上丝路与古代海上丝路的区别——交往的器物变化了。

    因此,我们在报道时,不忘记历史,但视角更加注重现在和未来。

    比如,2014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到访马尔代夫。结合这一背景,我们着重报道了中方为缓解马累的住房和交通压力建设的经适房楼群,当地人称之为“中国城”,已解决了六十分之一的马尔代夫人的住房问题。

    再如,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一直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市场“推介”中国高铁,我们在报道中生动地阐发了这一国家战略,浓墨重彩地报道了中国最高端的核心技术助力中东地区的丝路经济建设项目——中铁建在土耳其中标的高铁项目安伊高铁。联合采访组来到土耳其时,这条高铁已经在两个月前开通。在伊斯坦布尔念书的小伙子米兹拉说,由于读书原因需要每周两次来往伊斯坦布尔与首都安卡拉之间,以前坐大巴要7个小时,“现在坐高铁很方便,快捷且舒适不拥挤”。

    传播特点

    栏目丰富,立体呈现

    羊城晚报设计了《历史沿革》《今日新途》《文化传承》《他乡粤商》《指点丝路》《官方互动》《高端访谈》《对话外交官》等栏目,南方日报设计了《古道》《新途》《口述》《名片》《数读》《名家谈海丝》等栏目。全面、立体地呈现了广东、中国与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历史往来、经贸交流、今日新象和未来展望。

    通过采访我们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程度不一,产业跨度很大,与广东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广东经济实力雄厚,企业投资、民间投资、社会投资潜力巨大。于是,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能否通过报道来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沿线国家投资办厂,开展产品服务和资源方面的合作,实现企业的国际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

    为此,羊城晚报独家策划了专题栏目《他乡粤商》,集中呈现海外粤商的生存发展现状和成功经验,也为包括广东企业在内的中国企业寻求经贸合作机遇。比如展现深圳创维集团印度分公司的发展,为广东企业的海外发展梳理经验,也树立了广东企业的海外形象。

    版式新颖,跨版设计

    羊城晚报专门设计了“海上丝路?跨越千年再远航”报眉,以蓝色海洋和古代帆船为背景,吸引眼球;采取跨版设计,左右两个整版对仗工整,报眉和报脚彼此呼应,内容浑然一体。这种形式的传播力和感染力较强,气势磅礴,令人过目难忘。

    漫画元素,活泼跳脱

    南方日报引入漫画元素,比如在《口述》和《名片》这两个栏目中插入漫画插图,包括人物肖像、场景素描,使整个版面灵动起来,既有厚重历史感,又有时尚现代感。

    报道及时,规模巨大

    2014年9月,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南亚四国——塔吉克斯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印度,这四国在“一路一带”的建设中都有重要作用。访问期间,中方与有关国家签署了一系列涉及经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协议。

    习近平主席此次访问马尔代夫,是两国建交以来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马,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联合采访组注意到,中国已连续4年成为马尔代夫最大的旅游客源国,两国在经贸、旅游等领域的合作潜力很大。对马尔代夫,海上丝绸之路是实现系列发展规划的新渡轮。

    通过高层互访及其他各层次的会晤交流机制,中印两国的互信在增加。联合采访组注意到,中国是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印度是中国在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印度,海上丝绸之路是注入“杰出印度”战略规划的新能量,它连接着亚洲经济的两大引擎。

    在上述背景下,联合采访组非常及时地于10月初推出大型系列报道,用数十个版面呈现海外联合报道成果,报道规模巨大,并在报道中体现习近平主席的战略构想,比如,习近平引用的比喻: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双方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而印度总理莫迪表示,中印两国要发扬“从英寸到英里”的精神。

    传播效果

    贴近民生,彰显高端

    记者采访了海上丝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家、学者、城市管理者、文化人士、商人、市民、学生、华侨华人等,用平实真切的笔调,以喜闻乐见的语言为中外老百姓讲故事,深入浅出,贴近民生。

    海外侨胞是丝路建设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采访中,我们充分发挥华侨血脉相连的纽带作用。广东华侨众多,他们怀有一腔爱国爱家、回报桑梓的真挚情怀,我们在报道中建议,未来可以通过召开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易会、交流会、恳亲会、联谊会等,扩大广东与沿线国家的友好关系,促进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不断增进民心相通、民间相亲的良好国际关系。

    同时,采访海丝沿线国家总理、世界500强主要负责人以及中国驻外大使和总领事,从战略高度和国际层面进行高端访谈,不落俗套。

    树立形象,加深了解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为沿途各国特别是中国周边各国注入发展繁荣的新活力。

    正如习近平所言:“一花开引来百花香”。我们在报道海丝沿线国家与中国、与广东的历史渊源、经贸合作、民间往来时,也着重突出了中国企业对当地的反哺作用,比如中石油对阿曼的公益事业、公共卫生和大学生实习计划所做的贡献,从而有力论证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将是多赢的结论。

    舆论引导,深化合作

    如何拓宽海丝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领域,挖掘服务贸易潜力,开拓社会文化交往,增进政治互信、促进双方沟通了解?

    我们结合广东独特优势,在报道中提出要充分发挥与东盟合作交流的桥头堡作用。东盟十国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与广东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人文联系,经贸往来密切,是广东“走出去”的重点区域。广东要充分发挥与东盟地区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血脉相融、商脉相连的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建设,共同将广东与东盟地区打造成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最终形成连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各大经济板块的市场链,争取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上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

    国际视野,推介中国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走廊,联结起亚太、欧洲、非洲等多个经济圈。

    这次海外联合报道,不仅是一次采访,而且是一次推介和包装。记者去到哪里,就把广东推介到哪里,就把中国推介到哪里。

    高铁、广交会、广汽这些字眼是中东和欧洲一些国家老百姓比较熟悉的。记者不失时机地将广东所能提供的平台和服务介绍给当地企业家,推介给各位外交官,为双方合作谋求机会。比如,通过推介,马尔代夫欢迎广东企业过去开发海岛,阿曼希望广东石化企业去经营石油项目等。

    我们通过报道向外界传达的核心思想是:希望广东充分发挥外贸大省的优势,依托广交会、自由贸易园区、跨境电子商务等平台,以投资贸易便利化为重点,与相关国家紧密合作,构建统一的区域市场,把广东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贸合作新平台,为我国全面深化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关系积累经验。

    传播对策

    借船出海,搭建平台

    剖析这次国际采访传播案例,不难发现,由于国际传播平台、渠道匮乏,此次活动基本上还是单向传播:即国际题材向本土传播。完整的国际传播,必定是双向的传播,既有国际题材的本土传播,也有本土题材的国际传播。因此,要让文化国际传播更有力地促进海上丝路建设,亟须改变目前这种单腿走路的状况。

    近年来,广东媒体以“借船出海”的方式,办报纸海外版,或开通广播电视国际频道,对国际传播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构建国际舆论引导新格局。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等报纸,都通过“借船出海”的方式,相继开办了报纸海外版,广东电台、广东电视台、南方网等,开通了英文国际频道,电视台的国际传播节目还在一些国家的国家电视台落地。这些难得的平台和渠道,都可助力海丝国际传播。但是,从总体上看,我们国际传播的平台、渠道还十分匮乏,规模还很小,传播的效果仍十分有限。因此,国家必须从战略层面上谋划,全面布局,搭建国际传播平台、渠道。特别是要从政策上、资金上扶持地方媒体集团发展对外传播事业,以更有力地助建“海上丝路”。

    重拳出击,主导舆论

    这次国际传播活动之所以能产生较大的影响,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充分整合现有国际传播资源,握紧拳头出击,迅速抢占话语权,正确主导国际舆论。广东是侨务大省,3000万粤籍华人华侨遍布全球五大洲,广东的对外传播事业迅猛发展,广东媒体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拥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用好这些国际传播资源,能为建设海上丝路出大力。

    任何传播,都与事物相随相生;海上丝路建设的文化国际传插,也必将与海上丝路建设相伴相长。海丝国际传播既要有长远的总体谋划,更应有中、近期的具体部署,广东启动的“探访海上丝绸之路”海外联合报道活动,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范例。           

    (作者孙爱群系羊城晚报副总编辑、林洁系政文编辑部主任、张林系羊城晚报记者)

    责任编辑:冷  梅

文化国际传播助建海上丝路
今天我们如何当新闻“战士”
滚动 联动 互动
把好料做成好菜
编辑主导:回归新闻本位的必然路径
打好“三个落点” 做强社会热点新闻
地方媒体如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尊重与体谅——非暴力沟通在采编中的运用
报纸怎样吸引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