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蹲守好“最后一公里”

——民生新闻写作感悟

陆学进 《 新闻战线 》(

    这里说的“最后一公里”,是指离完成一件事情还剩下最为关键的一步。蹲守好“最后一公里”,让百姓切身体会到惠民政策的好处,是媒体的责任所在。

    敢于担责,不辱使命

    近年来,为解决民生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但是一些地方的老百姓总感觉一些惠民举措离他们还有“最后一公里”,许多应该享有的政府服务,仍然是“走在路上”“停在嘴上”“写在纸上”。比如农村环境整治包括生活垃圾清理、河道清淤,因为或县或乡或村推动不力,就有那么“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农民大病救治、农村失独夫妇的晚年生活、孤寡老人的生老病死、农村孤儿的上学就业、医药费异地结报、农民工子女异地上学、大学生就业等等问题,看似离目标仅有几步之遥,但它会严重影响政府的公信力,伤害老百姓的感情。因此,作为新闻工作者特别是在基层一线的新闻工作者,一定要睁大眼睛,紧盯这“最后一公里”,义无反顾地蹲守在这“最后一公里”上。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使命。因为这“最后一公里”,一头连着的是农民们的愿望、诉求、利益,一头连着的是政府形象。

    当前,各级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推进“最后一公里”服务,特别是在每年召开的两会上,各级政府都会提出“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新要求。因此,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及时将这些服务信息传递出去,让“最后一公里”服务得到社会的理解和老百姓的支持;另一方面要努力将“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成功经验宣传出去,张扬开去。让大家都能走完“最后一公里”,政府与老百姓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

    吃透“两头”,莫要空谈

    要写好以政府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为主题的民生工程,不能仅靠简单或者重复报道政府如何关注民生、关心民情,也不是一边倒地报道老百姓的各种愿望和诉求,而是要吃透“两头”,有的放矢。一方面要认真学习研究各级政府出台的惠民政策,了解政府有关为民办实事工程及相关民生工程的部署和任务,熟悉当地惠民政策的落实情况,掌握下一步政府服务的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甚至对涉及民生工程建设方面的责任人、时间表都要有所掌握。这样才能了解政府服务距离“最后一公里”还有多少路程。另一方面,一定要认真倾听老百姓的各种诉求,帮助他们分析哪些诉求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哪些诉求是合情合理不合法的;哪些诉求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哪些诉求政府近期解决还有困难,还需时日;哪些诉求是共性的,哪些诉求是个性的;哪些诉求需要政府部门解决,哪些诉求需要社会力量共同解决,哪些诉求要靠老百姓自己解决;哪些诉求需要急办,哪些诉求必须缓办。

    在吃透“两头”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少数老百姓对政府落实惠民政策不理解、不支持,给政府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带来阻力;另一方面,少数政府部门落实惠民政策淡漠,这也给政府服务走完“最后一公里”带来困难。所以,记者在蹲守“最后一公里”的过程中,既要热情而全面地向老百姓介绍政府服务的目的初衷和具体内容,也要及时而真实地向政府部门介绍老百姓的合理合情合法诉求。上世纪70年代,南通市海安县停用摆渡船后,在上百条河道上新建了一批水泥桥。进入本世纪后,这些桥梁已严重缺损,而且桥面狭窄,消防车、救护车,甚至连拖拉机都无法通过。老百姓怕修桥或重建的费用摊到自己头上,不愿提修桥和建桥的事。政府部门怕费用过高,也不敢提修桥和建桥的事。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们及时向新上任的县委书记做了汇报。县委书记立即带领当地交通、水利、农工等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一座桥一座桥地查看后提出修建、改建、扩建和重建方案,而且不要老百姓出一分钱。走了30多年的“最后一公里”就这样轻快地走到了头。记者以现场见闻形式予以报道,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典型引路,不误时机

    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及时报道民生工程的推进情况,而且要及时发现和报道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以引发思考,让大家尽快学到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真谛。比如,农村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许多地方虽有不少良策,但却因农村医疗体制问题和缺资金、缺人才、缺设备,始终走不完“最后一公里”。2014年12月中旬,我们在江苏省海安县里下河水乡采访时,遇上一个叫罗祥贵的农民,问他平时生了病怎么办?他说,现在家门口有了卫生服务站,看病很方便,药费还可当场结报。获此信息,我们立即跟踪采访,发现海安县已在江苏省率先用地方财政为全县207个行政村建起了226个村卫生服务站,并通过招聘、考试录用了包括本科大学毕业生在内的808名医务人员,分派到村卫生服务站工作,其工资待遇均由地方财政解决。随后,我们写了一篇题为《海安县选派808名医疗人员到村卫生服务站工作》的消息,很快引起江苏省政府的重视,省卫生厅及时向全省推广海安县的做法。

    乐于下沉,不负众望

    有一年,南通市北凌乡种下1.2万亩大椒,结果卖不出去。当地政府说,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大椒普遍大丰收造成的。而当地农民说,是因为没有建立批发市场,没有经纪人。对此,我们采访了逾百户椒农,写成《北凌乡1.2万亩大椒血本无归》的消息。当地政府很快筹措资金新建了蔬菜批发市场,使农民卖菜问题走完了“最后一公里”。有了蔬菜批发市场,农民不再吊死在大椒上,而是多样化种植。第二年,我们继续跟踪采访,写成一篇《北凌椒农被辣之后识市场》的消息发表。这次报道使我们感悟到:基层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有百姓情怀,一定要把老百姓的遭际当做自己的遭际,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老百姓中间,不仅要“身入”,更重要的是要“心入”。因为基层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坐标铁定在基层,在老百姓中间。每一位基层新闻工作者,只有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苦百姓之所苦,才能写出深受老百姓欢迎和帮助政府加快“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新闻力作。南通市隆政镇隆政乡一个叫黄秀英的村妇女主任,与我们唠家常时说,农村里55岁以上的老龄妇女和60岁以上的男人,失去劳动力后就没有了收入,甚至没有一分钱保险。这一消息见报后,当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经过一番调研,迅速将这部分人纳入社会保险范畴。又一个“最后一公里”就这样被当地领导临门一脚打通。

    勇于监督,不卑不亢

    “最后一公里”服务是个系统工程,关键在各级政府和基层决策者的推动力是不是够强。新闻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发现和及时报道作为第一责任人的基层政府加快“最后一公里”服务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另一方面,要对漠视老百姓冷暖或流于形式或行动迟缓的现象,进行必要的舆论监督,保证“最后一公里”服务做到:说在嘴上就要写在纸上,写在纸上就要落实到路上,到了路上就要走完“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步。南通市某县长期饮用污染程度较重的通扬河水,后来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首期投资4亿多元引进长江水。对这一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我们连续跟踪报道,从项目签约,到工程破土动工;从管道铺就,到调试出水,篇篇新闻作品,都让决策者和老百姓兴奋。

    准确把握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是蹲守好“最后一公里”的难点。政府在推进“最后一公里”的服务过程中,一方面有许多因素是不可预见和不确定的,因此,难免让老百姓会产生“还在路上”的感觉。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出现“虎头蛇尾”现象。对此,基层新闻工作者应该秉持真诚、客观、真实的原则,严把舆论监督尺度,使所写文章既有包容性,又有建设性。因为只有通过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才能使“最后一公里”服务的决策者、推行者头清脑醒,才能使他们的积极性得到更好发挥。

    总之,基层新闻工作者,既要为老百姓无法跨越的“最后一公里”尽情地“呼”,也要为决策者、推行者为“最后一公里”做出的努力尽力地“鼓”。

    (作者单位:南通日报社)

    责任编辑:冷  梅

用好专栏这个看家本领
寻找新闻“暖记忆”
蹲守好“最后一公里”
“屏读”时代的新闻标题制作
教育新闻的改进和拓展
如何拍好摄影专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