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新常态”报道看经济新闻实践新范式

杭 敏 《 新闻战线 》(

    “新常态”是概括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色的关键词,也是去年以来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旋律。对“新常态”这一热点的发掘及报道是近期经济新闻传播中的一个成功案例。主流媒体对该议题的及时捕捉、深度研究和有效传播,使其迅速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起到了积极的舆论引导作用。

    经济热点议题的发掘与研究

    在经济新闻报道中,敏锐地发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宏观性和敏感性议题,予以分析、阐述、研究、讨论,是通过新闻传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

    去年以来,在宏观经济报道中,“新常态”被频繁提及,成为对新经济发展特征的主要概括与定义。“新常态”(英文译为“New Normal”)曾被用来对2008~2009 年发生“大衰退”之后的世界经济政治状态进行描述和预测。在宏观经济领域,“新常态”曾经被西方舆论形容为经济危机之后缓慢而痛苦的复苏过程。因此,“新常态”的内涵中包含着挑战,也包含着机遇。

    2014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考察河南时首次公开提出,“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一词随即被人民日报关注,并做出有效反应,及时组织了相关的研究与报道策划。

    当时关于“新常态”的论述只有两句话公开见报,即“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和“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共同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何对“新常态”的概念加以科学阐发?为此,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进行了深入思考,采访了国内十多位一流经济学家,充分梳理归纳和吸收见解,耗时一个多月,进行了扎实的研讨与分析;在此基础上,第一次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并对这四个特点做出了深入的解读与系统的阐述。

    集中阐发、述评结合的报道策略

    2014年8月5日、6日、7日,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一版刊发“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为《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文章立足现实、由近及远,分别阐述了“经济中考”中的新亮点、当前经济运行中的新特征、经济发展步入的新常态,提出要科学认识新常态,辩证看待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冷静理性地对待当前经济运行波动。

    8月4日、11日、18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和经济周刊版以“1+1”的方式刊发“新常态平常心”系列报道,分别为《新常态,新在哪?》《新常态,辩证看》《新常态,新应对》。这组报道提出,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是: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新常态不是退步而是进步,新常态下有风险但能应对,新常态下有挑战但更有机遇;适应新常态,要有冷静的心、理性的心、火热的心。

    8月26日、27日、29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刊发“新常态下我们怎样发展”系列评论员文章,分别题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这组评论员文章围绕经济步入新常态这一客观现实,阐述了中央提出的“三遵循三发展”方针,指出规律不饶人、规律教训人;规律惩罚人、规律也奖励人;要想发展好,就要讲规律。

    以上这些关于“新常态”的报道和评论观点新颖鲜明、分析翔实深刻、文风朴实清新,加之均在一版密集推出,因此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新加坡《联合早报》在2014年8月12日刊文指出,“新常态”这个词突然在中国走红,归功于人民日报连续刊登的报道和评论。

    引领舆论追说“新常态”

    “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见报后,大量媒体纷纷转载、跟进报道,在众多媒体的二次传播下,“新常态”成为理解与阐释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特征的“热词”。

    东方早报2014年8月9日以两个整版的篇幅转载评论了系列报道第一篇《新常态,新在哪?》和“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员文章。其中,头版以《人民日报三论经济新常态》为题介绍了人民日报对新常态的报道情况,并特别指出,人民日报归纳了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二版则以《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为题,转载了四篇文章的部分内容。

    羊城晚报8月6日以截图形式详细介绍了《新常态,新在哪?》和“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员文章,并指出,“从8月4日起,人民日报连续在重要版面刊登一组主题为‘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新常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21世纪经济报道在8月12日发表社论《用改革的果敢凝聚经济“新常态”》。社论说,日前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在头版位置刊登“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具体阐释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经济时报8月15日发表《“新常态”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文指出,人民日报连续四天在头版位置刊登“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系列评论,“新常态”一词陡然升温。人民日报概括“新常态”有四个主要特征,这个概括是一个认识,一个判断,一个政策信号,表明了最高决策层对当下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该报9月2日刊发的专访和文章中,均大量引用了“新常态下我们怎样发展”系列评论员文章的阐释。

    北京青年报于8月9日也发表《经济“新常态”  国人寻常心》一文予以评介。澎湃新闻8月10日发表文章《人民日报解构新常态四大特征,众学者期待改革强音》,邀请著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本报的系列报道和评论。新闻晨报8月16日发表报道《10分钟看懂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怎么投资理财》,对人民日报系列报道和评论做出了进一步解读和分析。

    香港凤凰卫视8月18日推出了节目《习近平“经济新常态”或成为四中全会主调》,大量引用了人民日报对新常态特征的概括。

    美国《时代》周刊8月18日发表文章《告别刺激模式 转型经济“新常态”》。文章说,2014年5月以来,随着中国最高领导层相继在两个不同场合提及经济“新常态”,这一词语已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人民日报在头版三论“新常态”,亦彰显这一表述的重要性。

    “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也引发了新媒体的强烈关注。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搜狐网、凤凰网、中国新闻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求是理论网等1000多家网站进行了全文转载,一些网站以《习近平两提“新常态”,人民日报连续3天发文阐释》为题,对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和评论进行了集中梳理和介绍。

    “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反响,同时在学界也产生良好反应。学者专家普遍认为,人民日报的系列报道和评论,思路清晰、论述有力,不仅全面分析了新常态的特征、成因,提出辩证看待新常态,更提出了应对新常态的新办法、新理念,体现了党中央机关报的高屋建瓴、高出一筹。

    “新常态”报道的新范式

    主流媒体的经济报道,除了重视宏观经济、关注民生问题之外,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善于抓热点找问题。“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员文章是主流媒体抓热点和找问题的成功案例,体现出新时期经济报道的新特点与新范式。

    抓热点、找问题。

    问题就是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找热点、抓问题的报道才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才能够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大局。对于“新常态”等经济生活中的重大基本问题,人民日报社大胆抓、及时抓、深入抓、科学抓、坚持抓,敢于抓重大的方向性、原则性、思想性问题,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体现了党报的气魄。

    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2014年以来,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还推出了“全面认识GDP”“大城市的纠结”等系列报道,认真研究报道“速度问题”“大城市发展定位”等问题,积累了抓问题的经验。2014年5月和7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提出“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人民日报社认识到“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党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有必要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为此,经济社会部策划组织了“新常态平常心”系列报道。总编辑李宝善亲自点题,提出撰写两组相关评论,使报道评论相互配合,形成声势,不断深化。

    重研究、善阐发。

    为了对“新常态”进行全面深入的诠释,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反复研究中央基本精神,深入采访了十多位国内一流经济学家,充分梳理、归纳、吸收其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大胆地在国内媒体中第一次将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和多挑战”。报道见报后,有关方面和社会各界都给予了良好的评价。

    实践证明,对于新问题即使暂时没有全面、系统的论述,如果能够深入调查研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主流媒体自己的新概括与新阐发。这样的做法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的主动性,利用了其资源优势为国家建言献策、提供参考,同时也有利于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

    “新常态平常心”系列报道的策划方案只为记者们预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研究问题。参加报道的同志向资料学、向专家学。在报道前,经济社会部还专门举行了“新常态”专题研讨会,充分交流,共同探讨“新常态”。

    巧用兵、强造势。

    与“全面认识GDP”“大城市的纠结”等系列报道一样,“新常态平常心”系列报道也采取了“课题组”“小分队”的操作模式:部门领导点题策划,经济周刊主编牵头落实,全部门抽调人员参与采写。

    人员抽调秉持三原则,一是“跨界”,打破采访室界限,系列报道记者分别来自商贸采访室、财经采访室和工业采访室;二是“搭配”,即每篇报道新老搭配,由相对资深的同志和年轻同志共同合作完成,前者参加过多次重大报道,能保证报道的质量和水平,后者的参与能增加报道的采访面和信息量;三是“精干”,每篇报道参加者仅限两人。这种组织方式把报道和队伍建设结合起来,面向全局研究经济问题,培养全面发展的T字型记者。

    在人民日报社领导的支持下,总编室、人民网积极配合,“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集中推出。这些报道和评论在刊发上做到了四个“结合”:一是通过“1+1”的方式将周刊的深度优势和一版的“招牌”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了报道的影响力;二是将专业部的述评优势、专业评论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三是报道评论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推出,将报道的质量优势和数量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了报道的震撼力;四是及时向人民网等推介稿件,将传统媒体优势与新媒体优势结合起来,增强了报道的传播力。这四个“结合”使“新常态”系列报道和评论反响格外热烈,正确、有力地引导了社会舆论。

    在上述“新常态”的报道实践中,可以总结出人民日报引领经济报道“抓热点、重研究、巧用兵、强造势”的新范式。这是主流媒体对国内重大经济形势转变的一次全面系统和科学的阐发,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良好的反响。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APEC会议上首次公开阐述了“新常态”的特点及带来的机遇。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新常态”报道和评论与习主席的相关论述几乎完全一致。2014年底,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又在一版突出刊发了9篇宣传“新常态”的述评和评论员文章,使“新常态”报道前后呼应,持续发力。

    主流媒体具有对经济社会形势充分认识和深刻解读的资源优势,也承担着关注社会经济事件,构建舆论主场,引领新闻走向的社会责任。在重点与热点议题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应该尊重客观传播规律,保持敏锐的新闻关注度,基于充分调研与深入分析,有效地调动团队资源巧用兵,有力地组织新闻报道强发势。人民日报在“新常态”系列报道中的经验为我们提高新时期经济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加强主流媒体的引领性,以及提升经济报道的传播效果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新常态”经济新闻报道中的新范式值得学界研究与总结,也应该为业界所推广与借鉴。

    (作者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全球财经新闻项目主任、传媒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责任编辑:武艳珍

    参考文献:

    ①“新常态”系列报道,人民日报2014年8月4日至29日。

    ②陶克强:《做好“新常态”新闻报道的辩证思维及视角变化》,《中国记者》2014年第11期。

    ③李道荣:《论经济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当代传播》2010年第1期。

    ④于颖:《把脉党报经济新闻创新策略——“09金融危机下党报经济新闻传播创新高峰论坛”综述》,《新闻战线》2010年第1期。

从“新常态”报道看经济新闻实践新范式
文学生态视角下的报纸副刊
人民日报67年元旦社论的话语变迁
网络传播中侵害名誉权责任的研究
新闻学的科学主义范式
媒介融合时代美国职业体育赛事转播权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