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三位一体”唱出好声音

——新民晚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题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陈 彧 《 新闻战线 》(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是“中国梦”报道的深化和继续。紧扣“精彩”,力争“出彩”,把“中国梦”报道推向高潮,使其更加深入人心,提升宣传报道的传播效果,无疑是“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所要把握的基本点。去年12月15日起,新民晚报开设《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及其子栏目《上海好心人》《大时代“小”人物》《中国梦?申城梦》等。紧紧把握新闻传播规律和要求,通过专业化手法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让故事充满正气、阳光、荣耀,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注重立意:彰显伟大时代

    从《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名称看,“中国”两字,不仅仅是指地域,更多地是指“我们这个时代”。故事,以什么打动人心?以其贴近生活、反映时代的主题;通过丰富生动的细节描写;运用立体化的报道手法,告之以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表现其高度的文学性和创造性,才能打动读者的心。但是,新闻不是小说,故事不是虚构的,它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向读者娓娓道来的一种新闻叙述方式。《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故事,就是要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只有如此,读者才能感受到“行进”的力量与“精彩”之所在。

    子栏目《大时代“小”人物》就立意在此:记者走进寻常百姓家,为读者讲述普通上海人,在时代变革中改变着的人生,他们的努力又是怎样改变着这座城市,故事的时代性就凸现出来了。

    上海是全国司法改革的“探路先锋”,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9月5日,新中国首批289名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在上海接受任命。这个“新行当”对于推动司法改革起到怎样的作用?年轻法官助理对于司法改革有何切身体会?《想当法官 80后助理从头探路》讲述了上海首批法官助理上岗3个月“初体验”的故事。故事的主人是宝山区法院民一庭法官助理唐启盛:“今年29岁,清秀斯文,有比同龄人多些的成熟与稳重”,记者笔下的“这个小人物”,“虽然学历是硕士,但社会经验、办案经验不足”,上岗初体验,“很快在新的人生坐标上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这个故事,展示的是我国司法改革行进中的精彩,让读者从一个侧面感受到时代进步。

    作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民晚报在第一版和要闻版开设了《百姓故事》专栏,报道最基层普通群众的典型事迹,每个百姓故事都有其特点,不强求一律,也不生拉硬扯搞整齐划一的“高大全”的“时代特征”,更忌讳“塑造”精彩。《我的专利真能孵出“金蛋”来》,报道的是1981年出国,2002年回国,创业12年,全球申请注册专利超过100个,肿瘤早期检测技术进入国家863项目——安派科生物医学科技掌门人俞昌33年的人生轨迹。这篇报道的“时代背景”是政府提出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这个故事从2002年举家回国创业说起,正如俞昌说的那样,“说实话,当初区科委给的资金扶持要少于其他区,我选择这里,是因为职能部门的行政效率和专业态度。”这样的故事,传递的是:唯有这样的时代,才会有俞昌这样的百姓精彩。

    “时代”不是孤立的概念,普通读者眼中的“时代”,很多时候还是“政府作为”。新民晚报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报道中,有意识地挖掘那些因基层政府组织的“积极作为”造就的“百姓精彩”,让读者看到时代进步的另一面。3年内,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社区共扶持创业113人,带动就业1231人。创业苗圃自去年5月开园以来,已接受大学生创业项目申请40个,正式入驻创业团队15个,其中5家已完成工商注册,另有7家拟申请工商登记。这是《“中国合伙人”纷至沓来》讲的故事,讲述的是一群人:“一个是拥有发明专利的学霸,一个是精通市场和管理的经营人才,殷海玮和章炜毅两个80后小伙子联手创办了一家企业,打破了国外企业对微型光谱仪的垄断。”“如今,有许多像殷海玮、章炜毅这样的‘书生老板’,正通过自己的创新成果和创业行动,成为新一代‘中国合伙人’”。这些精彩故事的背后,正是在平凡中彰显出时代的伟大。

    注重价值:彰显人间真情

    新闻意义上的“故事”必须坚持正确、高尚的社会价值品位。“故事”是一个载体,它承载的是“意义”。就是说,作为新闻“故事”的“制造者”,记者、编辑不仅要找到“故事的出处”,还要找到“故事的价值”,通过“故事”的情节、人物、事件叙述、描写、展示,来反映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影响人们的思维、观念和意识。

    彰显什么“价值”?“价值”的目的何在?以“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编辑宗旨的新民晚报,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中彰显人间真情的价值,使受众通过“故事”的报道,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中,感受核心价值观的要义。《7个月,他成了地地道道怒江人》讲的是上海交大教授周岱援滇挂职的故事。故事的开头这样表述:“高山夹江,江面被两侧的山峦挤得只剩下一条细缝;江水奔腾、咆哮,山势如刀砍斧劈。如此险峻处,却见东侧一面陡坡之上,十余人拉住一条长绳,艰难地向上攀爬。忽听有人一阵叫喊‘不好’,喊声中一名年长者身体一滑,竟摔向悬崖。电光火石瞬间,只见他奋力抓住了一块石头,提气一登,终于稳住了身形。低头望去,数百米的脚底,便是滔滔江水,一旦摔落下去,哪有命在?不禁暗暗后怕……这不是某部武侠小说的情节,而是去年8月,发生在滇西怒江大峡谷里的真实一幕”。这一幕的主角就是故事的主人上海援滇挂职干部周岱。报道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出了真情故事,“越摔越勇成了怒江人”“为中国民居留下资料”“请专业团队设计名片”“路走多了身体结实了”,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位援滇干部所追求的人生价值。

    在“故事”里彰显“思想”,新闻应当避免为了“思想”而产生的抽象、概念、虚化的倾向。既然是“故事”,就要善于通过生动活泼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阐述思想,表达主题。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掘、善于提炼“价值”的红线,并通过这条“红线”把“故事”串起来,使“故事”像珍珠一样闪光。《当好大学生心理危机“守门人”》讲的是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张葳二三事。“7YES策略、自家人策略、戴高帽策略、语言框架策略、时间框架策略、拆屋策略、同理心策略……这是刚刚荣获2014上海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的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张葳‘发明’的各种教育经。”作为辅导员,她最擅长的就是走进大学生的心灵世界,用青年人的思维和处事方式,把思政工作做得润物细无声。报道通过“量身定制辅导方案”“帮助学生成熟心智”“科学运用工作‘秘籍’”“危机干预守护生命”,将这位大学辅导员如何做好工作的事迹跃然纸上,走进了读者的心灵。

    “故事”的价值,还在于从问题中来。就是说,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报道中,媒体应善于抓问题。用“故事”来引导问题的解决。比如,对当代青年人的恋爱观,新民晚报通过采写正面故事,打动人心,引导舆论。《没有鲜花大餐,情人节依然甜蜜蜜》,说的是上海姑娘赵丽患尿毒症后男友不离不弃的故事。其新闻由头落在情人节这一天,以此展开这一对“情人”的真情真爱。故事里,男主人公小喇身高1.8米多,32岁,是四川人,蒙古族,话不多,性格有点内向;女主人公赵丽身高1.6米,34岁,上海人,身材苗条,活泼外向。故事似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之情节,但是从那些“生活琐事”中,读者看到了这对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现得了尿毒症后,赵丽提出分手,小喇说,‘相处3年,已经把你当一家人了,怎么可能说分就分?’”问起为什么没有离开时,小喇朴实地说:“两人处久了,谁也离不开谁了。而且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她也始终留在我身边,毫无抱怨,我不能没情没义。”这则故事之精彩,在于让人在感动中得到对照,甚至思考。

    注重多样:彰显多维触角

    “精彩故事”应当是立体的、多层面的,是丰富多彩的。新民晚报在第一版、要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及专版等多个版面上刊登精彩故事,形成了“大合唱”。

    《文化新闻》版刊登的《“挑山女人”下基层开拓新“戏”路》,说的是“免费午餐”僧多粥少、低价售票“叫好叫座”的故事。这几年,上海市区两级每年文化配送的演出场次加起来有数千场,基本上都是“免费午餐”,虽然其本意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免费欣赏到优秀的文艺节目,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却也不少。不过,《挑山女人》的演出尝试,让浦江镇尝到了甜头——政府补贴、市民购票看戏的模式,把优秀的演出以低廉的票价送到市民的家门口。这个故事,“证明了政府购买演出项目同样可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这不仅有利于优秀演出走近百姓,也可以渐渐培育演出市场,让更多人养成买票看戏的习惯”。这样的故事刊登在《文化新闻》版,既丰富了文化版内容,同时也提升了文化新闻的思想性。

    触角多维,同样是故事丰富多彩之必须。在上海这座特大型现代化城市里,生活、工作、学习的人来自五湖四海,也包括许多外籍人士。“行进中国”如何与这些境外人士“相处”?《“乐当家”开辟社区自治“新天地”》,说的是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方式的故事。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社区,户籍人口只有271人,常住人口将近3000人,近六成是外籍人士,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其精彩的故事在哪里?“社工站站长乐寅和她的同事们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新方式,开辟社区自治‘新天地’,让这个国际社区呈现出别样的‘上海气派’”。显然,这里说的不只是乐寅一个人的故事,她们体现了上海这个大家庭的风采:“社区融合  新邻居来了就找社工站”“自治决策  业委会重程序也讲效率”“文化自信  传播汉文化大家说汉语”,既有“个人”的故事,更有组织的作为。故事精彩,也体现了中国的“行进”。

    故事好写,写好难,写出有分量的好故事更难。这不仅需要善于捕捉故事,更需要通过故事去发现、挖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并通过精心写作来提升稿件的新闻价值。俗话说:“要想得到甘泉,井要挖得深”。故事采写亦同理。深入采访,方能挖得“甘泉”。而这种深入,不仅是指记者与新闻人物或新闻故事零距离接触,更重要的是指采访活动中记者思维的深入和方法的深入。通过这样的深入,记者才能走近新闻故事(人物)的内核,才能发现、挖掘出细节或特点,才能通过展示细节或特点表现重大主题(新闻价值)。《黑白影像世界里的“火眼金睛”》,说的是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副主任耿道颖教授的故事。文章开头写得细腻生动:“显示屏上出现一幅幅脑影像片子,一位身形微胖的中年女医生正在凝神细看,片子上的每个细节,都逃不过她的眼睛。突然,她发现了什么,马上提笔记下……”,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眼球。“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名满天下,殊不知,每台成功的神经外科手术,都离不开幕后功臣——放射科的影像观测医生,耿道颖就是一个默默耕耘在黑白影像世界里的‘读片人’”。故事分“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敬业‘幕后’岗位”“学生心目中的好导师”三个部分,给读者呈现了一位“现在名和利对我们这种人来说,已经不是很重要”的高境界的医务人员形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最宏大、最精彩的故事。中国人怎么想、怎么做,中国向何处发展、未来前景怎么样,都体现在中国人民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故事之中。讲好新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履行了媒体职责,也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新民晚报)

    责任编辑:冷  梅

“三位一体”唱出好声音
从“跟着习大大去出访”看媒体融合
都市报夜班把关五要点
用好理论、实践、宣传的力量
创新地方两会报道的实践及启示
地方党报如何出彩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