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与时间

● 胡 泳 《 新闻战线 》(

    从产品的角度看,我们会发现Facebook的发展有一个里程碑:2006年9月,扎克伯格发明一种东西,叫做News Feed,我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发明。以前,登录社交媒体网站的时候,你需要挨个去好友的主页上看他的动态。扎克伯格想,能不能把所有好友的动态在一个页面上展示,只需登录这个主页面,不用把时间花在转来转去检查朋友状态的更新。通过News Feed,你获得了所有好友的状态,全天不停地更新,一网打尽所有的八卦。用扎克伯格自己的话来讲,就像是生活中发生的点滴事件汇聚而成的一股涓涓细流。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概念,叫“流”。

    至今为止,News Feed没有一个很好的译名,有的叫新闻订阅,有的叫新闻速递。Feed是一种内容持续更新的格式,向用户提供持续更新内容的数据格式,在用户登录Facebook的时候,所有好友所做的事情都会在自己的首页上反映出来。那么,想象一下,在没有社交媒体之前,我们收到的信息有多少来自于媒体,又有多少来自于好友?有了社交媒体以后,来自媒体的信息有多少,来自我们周边的人的信息又有多少?社交媒体创设前后,对于信息的获取源存在一个巨大的差别。

    News Feed产品的基本设计原理,我们叫做状态更新,也就是所谓的“新鲜事儿”。那么,状态更新也是推特的展示方式。杰克?多西,作为推特的创始人之一,他想发明一种工具用于更新人们现在的状态。2006年3月21日,多西发布了全球第一条推特。他说:“我刚刚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推特账号。”从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推特的设计非常简洁。人们更新自己的状态以后,推特采取的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方式,满足了人们最简单的需求。当年电话首次试验的时候,贝尔说,“沃森,到这儿来,我想见你。”推特的功能,其实和当年的电话一模一样。人们使用这些工具,来传递非常简单的信息。推特中的状态信息,只要更新,从前的状态就会被新状态所替换,因而新媒体设计当中产生了一个概念,我们称之为“时间线”。

    时间线的出现,制造了一种需求,亦即世界上到底有没有一个人关注另一个人24小时在干什么。开始时大家觉得这很无聊。因为人们会反问,你为什么要关注另一个人24小时在干什么事?而且,很可能全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事实上,人们发现,Facebook和推特上,有大量的人喜欢这种方式,他们的确想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感觉朋友生活的韵律。同时,这种设计也产生了一些人们没有想到的效果,比如,能够提升人们的人际关系,甚至能够产生外包新闻、建立社会组织和发起社会运动。

    下面,我们着重讨论一下时间线的概念。可以说2006年左右开始,在媒体上,人们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展现信息的方式,叫做时间线。我把所有以时间线为基础的媒体,叫做生活流媒体。比如,苹果手机,只要你用手指下滑屏幕,就会有新的信息。这些生活流媒体是组织数字化内容的一种方法。这些内容可能是照片,也可能是网络链接,有可能是文件,有可能是音乐,有可能是视频,也有可能是各种网络行为,比如,你刚才点了一个“赞”,比如,你刚刚关注了一个人。所有这些数字化内容,都在一条时间线上完整地展开。

    这种建立在生活流基础上的商业模式,最终统治了我们的互联网,导致世界上大部分数据会呈现出一种新的展现方式,我称之为世界流。将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会被生活流这种方式所取代。用户会习惯于追踪和操控以流的形式出现的数字化内容,而不再从文件系统中读取文件。比如,默多克创办了名为“The Daily”的iPad报纸,一天更新四次,后来它倒闭了。大家期望的是,每次我打开的时候,你都有变化,我不能够容忍你一天只变四次。

    生活流具有自我决定性。用户完全能够确定呈现在他眼前的东西。让用户感觉到,某一时刻,生活流因为自己的关注而流淌变慢;如果不想关注生活流,人们可以站在岸上,而不跳到水里。但是人们一旦跳进水里,从某种方式上来讲就意味着,人们获得了世界流的一个子流。这样的话,与此同时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新的叙事方法。我们可以用时间轴的方式,来讲述关于我们个人生活的故事。比如,Facebook用丰富的图片,以富媒体的方式,来展现一个Facebook用户的时间轴。这些媒体(应用或者说APP)与移动设备相结合,人们不再使用键盘,使用触屏。人们只要下拉屏幕,信息就会源源不断地呈现。如此一来,时间成为媒体的组织原则。而由此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就是最新的信息永远在最上面。然而我们要注意的是,最新的信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信息。可是,时间流不会顾及这些,它永远的要求是最新的信息呈现在最上面。

    在此类媒体中,每个时刻的重要性大大增强了,我们可以发现英文版本微信的朋友圈不叫朋友圈,而叫做“moment”。我认为这个命名是非常准确的,时刻的重要性现在大于天、大于年、大于十年、大于百年。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时间不仅是媒体的组织原则,也是媒体的表现形式。比如微视、比如Vine短视频,要求人们用几秒钟的时间来展现周边的事物。所有的东西都会变成碎片化的表达。推特有140的字数限制,其实从根本上来讲,这也是时间的限制。

    这样的话,带来了很多的好处,也带来了很多的坏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信息生产的轻易性,现在人人能够拥有麦克风与这样的方式有极大的关系。它能够提高效率,能够提高知识采集的速度。同时带来的坏处有,可能产生大量的谣言、误传以及有意传播的假消息。最后还会造成一个哲学问题,即人们有没有可能在140字以内,表现自己的思想。

    简单总结一下,使用时间流媒体的用户,可能要通过此类媒体完成两个功能:第一个功能是自己和自己谈话。人们通过时间流媒体告知世界自己的生活趣事,其实这等于人们对自己的存在做一个梳理。这样其实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你平时没事干就在社交媒体上刷存在感”;第二个功能是,我们也要让别人讲述别人的故事。过去,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但在我们的时代,历史由每个人书写。那么谁是胜利者呢?胜利者再也做不到不让别人书写。胜利者只能做到:在声音市场当中,我用最洪亮的声音,让我的版本压过其他人讲述的版本,变成更令人信服的版本。这是我们面临的整个知识和信息的场域里常见的场景。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冷  梅

媒体与时间
纸媒转型:多元化与专业化中道前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