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地方味:报纸副刊的魅力所在

● 刘少雄 《 新闻战线 》(

    在互联网时代,新兴媒体快速崛起,纸质媒体受到强烈冲击,不少地方报纸的副刊纷纷改弦易辙,抛弃本土文化,以片面追逐“时尚”“流行”来取悦读者,其结果就像今天的房地产热,表面上红红火火,仔细一看却普遍存在着似曾相识,面孔雷同,风花雪月的随笔泛滥等问题。

    实践证明,流行的东西,并不一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突出地方味,办出地方特色,才是报纸副刊的魅力所在。

    “鲜明党性,闽西特色”,是闽西日报复刊近30年来始终坚持的办报宗旨。多年来,闽西日报副刊把“挖掘本地文化,彰显闽西特色”作为办好副刊的重要抓手,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老树发出新枝、开出新花,使报纸副刊保持着长久不衰的魅力,始终在读者心目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彰显本地特色——讲好闽西精彩故事,展现闽西丰厚人文

    地市报副刊要赢得读者,必须突出地方特色。

    闽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蕴藏着十分丰厚的人文资源,其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红、黄、蓝、绿。

    “红”——闽西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区,一代伟人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都在这里留下过光辉足迹,处处飞扬着红色传奇。围绕“红”字,“话说闽西”版开设的《红土缅怀》延续了近20年而长盛不衰,《史实揭秘》《史海寻踪》挖掘了一大批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家园”版开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故事》专栏,既有可读性,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围绕“红”字,“山茶花”文艺副刊先后举办了“党旗颂”、“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祖国,我为你骄傲”、“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光荣亭”、“家乡美”、“红色闽西 光辉岁月”等一系列征文活动,弘扬了闽西红土地的光荣传统,宣传闽西儿女在革命战争年代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展现了老区人民在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中的精神风貌。

    “黄”——闽西是一片积淀着浓郁风情的客家祖地,千百年来,客家人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副刊在反映土楼般厚重的客家文化、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以及闽台情缘方面下了很大工夫,策划和编发了一系列有文学价值、史料价值和对台宣传价值的副刊作品。“话说闽西”设立的《百姓寻根》《民间采风》等栏目,来稿多,质量高,社会反响好,已成为闽西日报的品牌栏目,深受读者喜爱。2014年5月开始,副刊部围绕古村落保护,开展“闽西?记住乡愁”大型征文活动,拿出大量版面刊登有关古村落保护的文稿、图片、言论、诗词等,凝聚共识,形成氛围,引导群众自觉参与到保护古村落的行动中来,加强道德教化,倡导文化传承,保护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建设更加美丽的生态家园。

    “蓝”——闽西是河洛文化(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晋时悲号离旧土,千年依然河洛郎;山河万里情犹在,遥遥一指是故乡。”蕴藏在新罗、漳平两地多姿多彩的河洛文化,也成为闽西日报副刊一直关注的重要内容,在“人文”版、“话说闽西”版,2014年就相继推出了《矗起龙岩中心城市的文化高地》《郭公庙里祭郭公》等一系列文章。

    “绿”——闽西的森林覆盖率达76.23%,连续38年居福建首位,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地区。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林权改革的成就在全国享有盛誉。副刊重磅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散文、诗歌和报告文学,如在中国地市报副刊评选中获得年度好作品的《奔向你期待的森林》《追梦绿色》等。

    突出本土打造——培养本土优秀作者,刊发本土优秀作品

    在互联网时代,作者与编者的沟通与联系变得异常便捷,不少投稿专业户唱“四季歌”迎合编辑口味,尤其是在节庆期间,诗歌、随笔类稿子漫天飞,充斥着各家报纸副刊的投稿邮箱。编辑要是偷懒,完全可以从大量的网络来稿中选择适合版面要求的稿件搭配成版。但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无法让报纸办出特色,也必然导致本地的作者和读者远离。 

    地市报副刊要彰显特色,必须仰仗本地作者。只有不断发现、培育和扩大本地作者群,才能使报纸摆脱“无米之炊”的窘境,也才能使报纸的地方特色得以不断延续、不断提升,更加浓厚。同时,通过本地作者写本地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表现本地的区域特色和人文韵味,让读者在文化心理与生活经验上有天然的亲和力,更容易让本地读者产生共鸣,更能显现报纸副刊的鲜明特色。

    闽西日报在办报过程中,把培养本土优秀作者、刊发本土优秀作品放在突出位置,报社分管副刊的领导、副刊部的负责人和编辑兼任市作协、市民文协的领导职务,“走进江山”、“走进长汀”、“走进漳平”、“走进上杭”、“走进土楼”……副刊每年联合各县(市、区)作协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学笔会不少于6场,鼓励广大作者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开展采风活动,既响应了“走转改”的号召,培养和锻炼了作者队伍,又保证了报纸副刊的充足稿源。还在“山茶花”、“家园”和“人文”等版面开辟《走基层纪实》等专栏作为常设栏目,选择笔会中的优秀稿件予以刊登。2012年5月,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举办“文艺界走基层征文作品”评选,闽西日报副刊选送的本土作品有5篇分获一、二、三等奖。针对本土女作者和校园作者比较薄弱的情况,副刊还专门开辟“女作者专刊”、“校园文学”专刊,发现和扶持了一批女作者和年轻作者,收到很好的效果。

    为了加强与作者的联系,鼓励作者为副刊提供更多的原创佳作,副刊部专门设置投稿邮箱公之于众,还在闽西新闻网开设了“闽西作家群”专页,使作者面迅速扩大,投稿更加踊跃。稿件采用后,编辑在寄样报时还专门附上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一方面对作者的来稿表示感谢、对作品的刊发表示祝贺;另一方面在信中注明投稿邮箱和闽西新闻网的网址,进一步促进了报网之间的互动。许多作者收到编辑的来信十分感动,有的老作家高兴地说,多年不见的编辑好作风又回来了。

    弘扬时代精神——发现闽西新典型,传递时代正能量

    与专业的文艺报刊不同的是,报纸副刊本质上还是“新闻纸”。毋庸置疑,副刊必须承担起配合中心、服务大局的神圣职责,时刻不忘“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要用报告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等艺术手段宣传大政方针,聚焦大事,服务大局,必须时时刻刻、毫不动摇地围绕中心选素材、找作者、列题目,充分发挥报纸副刊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主阵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平台,增强报纸竞争力的主渠道的独特作用。

    多年来,闽西日报副刊坚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坚决摒弃无病呻吟、风花雪月的无聊之作,避免走一些报纸副刊以轻飘飘的随笔充斥版面的媚俗之路。副刊版面始终围绕龙岩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特别是围绕提升闽西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生态家园的目标,依据不同时段的工作中心展开策划,如通过举办“庆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梦 劳动美”、“家风家教”、“纪念才溪乡调查70周年”等征文活动,发动作者、通讯员结合实际,积极创作优秀作品,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之情,感染身边的人,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艺是一个时代的镜子,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向标。闽西日报不断强化文学在服务地方党委政府的工作大局、贴近现实、干预社会方面的独特作用,加大了在报告文学上的采编力度。副刊部人员在做好编务工作之余,坚持深入基层一线,先后采写了《大爱无疆》《年年好、节节高》《湘江两岸祭忠魂》《最后的盾牌,最后的微笑》《终于见到你了,恩人》《追梦绿色》《坚守高地》等一批反映闽西新风貌,表现时代主旋律、传递社会正能量的有分量的小报告文学,在社会上引起较好反响。

    提升文化品位——强化精品意识,打响副刊品牌

    报纸副刊代表的是报纸的文化品位。报纸副刊是现代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位在读者心目中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当下,报纸副刊呈现出的独特个性,是互联网所无可替代的。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让副刊不断迸发出独有的魅力。

    实践证明,副刊版面的栏目化、栏目的品牌化是提升报纸副刊文化品位的重要一环。近年来,闽西日报副刊一直朝着精心打造名专栏方面进行着不懈努力,相继有《海峡客家》《红土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家教故事》《画意诗情》《闽西览胜》等栏目在各级好新闻评比中获奖。连续举办十多届的对联大奖赛,更是成为享誉闽西的一大特色品牌。

    提升文化品位,必须追求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山茶花”版改为彩色版后,每期根据文章内容请美术人员增加了插图,做到图文并茂,版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与许多副刊只是用美丽的大图作为版面的点缀不同的是,闽西日报山茶花文艺副刊开办的《画意诗情》,以美图配上精美短诗的方式加以呈现,不仅美化了版面,而且真正实现图文并茂,两翼齐飞。2012年,永定土楼公司与山茶花副刊协办《画意诗情》,以短诗配以经典的土楼摄影作品,美轮美奂地展现了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的独特风采,深受读者喜爱。山茶花版还加强了《名家新篇》《佳作美文》《小荷尖尖》《晴窗随笔》《诗的花坞》《心的咏赞》等栏目的组稿,使山茶花文学副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在读者中的良好影响得以持续。

    “家园”版,以传播真善美,凸显人间情为己任,开辟《幸福家园视窗》,把表现老百姓在迈向小康社会征程中的美好风采以主打图方式加以表现,成为家园版的亮丽“窗口”; “话说闽西”版,加大客家文化、红土地文化和河洛文化的宣传力度,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城市发展历史底蕴,围绕“海峡客家”定位,在促进海峡两岸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感情方面浓墨重彩,成为联结两岸血肉情缘的纽带和桥梁。“人文”版的《人文访谈》栏目,邀请全国各地在闽西生活或工作过的文化名人以问答的形式,畅谈对闽西的人文特色及其印象评价,对闽西的发展建言献策,以活泼的形式和浓郁的人文气息,提升了报纸的品位。

    闽西人写,写闽西人。名家,是提升报纸品位的一个重要力量。由闽西日报参与发起,以龙岩、厦门两地作家为主的“红土地蓝海洋”笔会,延续二十多年从未间断,成为闪耀中国文坛的一大亮点。与此同时,闽西日报副刊还加强与全国文学名家的联谊,办好《名家新作》《佳作看台》等栏目,先后刊发了张胜友、孙绍振、谢有顺、黄发有、付翔、朱以撒、张抗抗等一批名家的佳作名篇,推出了《重返才溪乡》《闽西:客家神话》《价值连城》《古田会议》等一批有分量、影响大的力作。

    打造精神领地,构筑思想家园。多年来,正是因为不断挖掘闽西丰厚的人文资源,始终坚持突出地方味,讲好闽西故事,传播闽西声音,展现闽西风采,弘扬闽西精神,闽西日报副刊才一直被广大读者关注和喜爱。

    (作者系闽西日报社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祝晓虎

入心,从暖心开始
为用户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聆听历史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科学思维方法抓捕“活鱼”
地方味:报纸副刊的魅力所在
微直播:延伸地方党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