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入心,从暖心开始

——阅读新年以来人民日报有感

● 寿 川 《 新闻战线 》(

    打造认同,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党报工作

    移动互联网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人们喜欢在各种网络圈子中浏览,是因为圈子是靠朋友之间的信任关系建立的,朋友之间的聊天是有温度的,通过这种温度形成情感、产生共鸣,直至达成认同。因此,可以说互联网是一个制造认同的工具,善于运用这一工具,需要知晓制造认同的艺术。在新的舆论生态环境中,党报也要学会用好这个工具,驾驭这门艺术。

    今年1月1日,人民日报在《新年致读者》中这样写道:“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在改进作风改进文风上下功夫,在贴近基层贴近群众上下功夫,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下功夫,努力让报纸更好看,让读者更爱看。”“我们正处在一个伟大的改革创新的年代,每个人都是这个时代的主角。我们将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和读者心连心,因为,中国故事因你而精彩,人民日报因你而出彩!”……

    全文只有300多字,但从中可以看出,不仅把服务读者放在重要位置,更将读者参与提到一个新高度。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办报中来,针对社会热点、舆论焦点、改革难点等进行平等交流,求大同、存小异,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包容、产生共鸣,这不仅可以拉近党与群众的距离,更可以实现“无痕”的引领。这篇《新年致读者》虽文字简短,却表达出党报在通过沟通、交流从而制造认同上的积极主动意识。还有今年的几篇《今日谈》小文,如《别把温暖送丢了》《为小贩“按时上下班”叫好》《“不在状态”伤人心》等,既是党报心系群众的体现,也反映了让群众参与进来的态度。包括评论版和理论版,也都尽可能多地为各界人士提供平台,让群众在党报上发声。

    通过读者参与引发情感共鸣,进而形成舆论认同,这些对实现舆论引领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温暖人心,为从聚合到认同营造新场域

    做有温度的报道,就是要做有温度的事,说有温度的话,通过“接地气”让人民群众领会党报的态度、立场,也体现出在新的媒体舆论生态环境下变单一的“我说你听”为“情感共鸣”的思维转变。

    以1月5日的人民日报为例,24块版从整体上看不仅新意盎然,更体现出“和人民在一起”、“与读者心贴心”的情感温度,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人民日报与时俱进、改进创新的决心与行动。头版图片新闻,报道浙江一小学请警察向学生们讲解防踩踏的自救措施,不仅时效性强,而且紧扣上海踩踏事件这一社会热点,突出了心系于民、服务于民的宗旨;4版“深阅读”,以刚发生的哈尔滨火灾为由头,对老旧小区的消防问题作出观察思考,同时采访业内专家提出应对思路措施,很有现实针对性,及时回应了百姓的担忧。《点赞中国?随手拍》栏目的照片,展现了江西南昌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计划,为农村学龄前儿童特别是学龄前“留守儿童”搭建“欢乐园”的情景,体现了对边远地区及学前教育的关注;14版图片新闻《工资发没发 政府来巡查》,报道山东邹平在全县推广实施工资巡查制度,为农民工保驾维权的做法,反映出人民日报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顽疾的立场态度;15版头条《北京今年想要更多APEC蓝》,大标题说出了百姓期盼,从情感上做到了与人民群众心贴心。

    包括1月23日几篇文章的选题视角,如10版《京燕动车的尴尬折射了啥》、12版《乡土里站起文学方阵》、13版《“那是治病钱和孩子上学钱”》和图片《查劣煤 保蓝天》、14版图片《农村娃的欢笑》、18版《谁来守护消费安全》、19版《“暖医”与“暖患”》等,都以强烈的贴近性提升了情感温度。还有1月29日的几个标题,像《还想用“白菜价”买煤矿?没门了!》《深圳迎来家门口的“最高法”》《铜梁龙舞 如何“耍”得更精彩》等,借用百姓语言口语化表达,透过亲近感增强了报道的吸引力。

    契合百姓的所思所想,让我们的新闻报道在与读者的情感沟通中产生情感温度,是从聚合、交流到共鸣、认同的前提与基础。

    应对挑战,在移动互联时代掌握评判权

    自媒体的大量涌现,令传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自上而下的单一传播中融入了自下而上的草根传播。表达体系的下移造成了表达权更倾向民间,表达渠道和机会更多地转向民间,社会的评判权也在向民间偏移,传统主流媒体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下的舆论生态中,对一个新闻事件的报道往往出现两种不同的视角甚至两种不同声音,传统主流媒体与自媒体自说自话的现象时有发生,质疑、批评传统主流媒体立场的跟帖也屡见不鲜,这些观点与态度的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追根溯源,就是社会评判权问题。以前党报声音决定社会评判权,现在当上下声音形成冲突时,评判权则更多地倾向于民间。实际上,重构社会评判权的过程就是构建社会信任的过程,在当下复杂的舆论生态中,党报应承担起改变和重构社会评判权的重任。

    我们的新闻报道,只有做有温度、有参与、有价值的传播,把话说到人民群众的心坎上,人民群众对党报的信任才能不断得到累加;只有越来越多地“储蓄”人民群众对党报的信任,才能把尽可能多的人团结在党报周围,社会评判权才有可能掌握在我们手中。因此做有“温度”的新闻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喜的是,人民日报在这方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像1月26日的报纸就比较突出——10版头条“关注农村贷款难”系列报道,就破解农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题作出调查分析,话题很有温度,贴近农民的期盼;“经济时评”《存款“失踪”该谁负责》,话题涉及百姓钱袋子,站在百姓立场分析银行应负起风险防范的责任,建立弥补储户损失的长效机制,很有人情味。14版“服务窗”《警惕假老板 微信里借钱》,揭露了微信借钱的新骗术,在春节临近之际向人们发出提醒,很贴心。还有6版照片《慈善商店》、17版《养老院,不好找》、18版照片《众筹酸奶店》等,选题视角都体现出一定的温度。再如1月29日8版“民生调查”,在年终岁末之际,将关注焦点对准农民工讨薪这个焦点话题,介绍广西的做法,在提供借鉴的同时,还向农民工发出了证据留全、讨薪趁早的提醒,很应时,也很温暖。

    这些做法,加上去年《今日谈》开门征稿启事引发轰动一事,都说明人民日报在做有“温度”的事、策划有温度的报道方面的努力。建议在今后的报道中,更要在说有“温度”的话上下工夫,文章架构、表述方式、大小标题都要在温暖人心方面有所突破,让选题、策划、采访、表达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相融相通。

    “温度”可以消弭隔阂、增进理解、推动交流、形成认同。借用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卢新宁在评论部业务研讨会上所强调的,面对日趋复杂的媒体生态环境,党报应不断调整言说姿态,有头脑还得有心肠,在党性理性的基础上多展现人性人情,变“压服”为“说服”。

    入心要从暖心开始。在新的媒体环境下,每一位党报工作者都应重视“温度”之于新闻宣传、党报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作用,并认真思考、自觉践行。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责任编辑:祝晓虎

入心,从暖心开始
为用户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聆听历史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以科学思维方法抓捕“活鱼”
地方味:报纸副刊的魅力所在
微直播:延伸地方党报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