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产品、媒体与人

● 周志懿 《 新闻战线 》(

    前不久,原新浪总编辑、小米科技副总裁陈彤在中国最大的自媒体联盟“界面联盟”成立暨界面年度战略发布会上说,总编辑、编辑们需要转变,需要被称为一个合格的产品人。他认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产品为王的时代。

    事实真的是这样么?

    互联网刚崛起时,传统媒体一度沉醉于惯有的话语体系和养尊处优的工作方式,强调“内容为王”。印象中最深刻的一个例证,是在一次传媒论坛的会议上,一位主管部门的领导举例说,《红楼梦》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的内容;只要有好的内容,传统媒体大可不必自乱阵脚。

    然而,习惯了居高临下的传统媒体,猛然间被互联网的海量存储与传播速度所彻底颠覆。如果不能搭上这波互联网技术的快车,即便有《红楼梦》这样的内容,也可能成为文物雪藏高阁,更何况,互联网不仅仅是传播的渠道,同样是原创内容生产的渠道。互联网的便捷省去了传统媒体审稿的繁杂环节,极大解放了社会的内容生产能力。在多元化、碎片化的当下,所谓传统媒体的“专业生产能力”事实上已经不堪一击,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早已被互联网逐步瓦解。

    内容的优势不再,后来就有了“渠道为王”的说法。因为市场的份额已经清晰表明了未来传媒生态的发展方向,因为要生存,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开始积极投身渠道建设,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户外电子屏、各类移动终端,该有的都有了,甚至不该有的也提前有了,再小的媒体也因为拥有多条时髦的传播渠道而俨然成为传播集团。在媒体融合的旗帜下,无论媒体的大小新旧,大家似乎已经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但这似乎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当你刚想喘口气停下来歇会时,你会发现那些原来跑得快的选手不仅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相反还跑得更快。你昨天还沉浸在投资新媒体新渠道的幻想里梦想着大干一场,今天起床却发现,互联网的天变了,博客取代论坛,微博替代博客,微信干掉微博。短短一两年时间,iPad已经换了好几代了。于是发现“渠道”也不是什么救命的稻草。事实证明,传统媒体投资的那些新的传播渠道,除了烧钱赔本赚了点吆喝,啥好处也没有捞到。

    现在又“产品为王”了。

    面对汹涌的信息革命浪潮,传媒人突围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但由于对移动互联网捉摸不透,这些尝试也只能算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将媒体定义为产品,的确是一个有突破性的提法。但中国的媒体历来都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即便互联网也不例外。所以中国的媒体从来就不是产品。连产品都不是,还能谈什么“产品为王”。

    更何况,在移动互联网的世界里,产品就真的为王么?黄太吉煎饼在网上卖得很火,但许多人说味道一般,有些人甚至觉得还不如街头的煎饼,但这并不妨碍黄太吉走红;雕爷牛腩也无非就是在牛肉上做文章,它就适合每个人的口味么?但就是韩寒带媳妇想去吃,也会因为没有约位,而只能远远地闻闻味儿;潘石屹卖“潘苹果”,我就不信他卖的苹果能好到天上去,再怎么着也就是个苹果嘛,但“潘苹果”就是能卖出更高的价。

    互联网不只是改变了人与人连接的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兴趣与偏好,在当今的世界里,产品好不好,并不是那么绝对重要的事。关键是你能否准确地知道你要将你的产品卖给谁,然后将他们串起来,特别是让他们在拥有你的产品以后感到特别“嘚瑟”。

    “褚橙”为什么那么火?因为卖的不是简单的橙子,还有褚时健的励志故事;年轻人吃黄太吉煎饼图的是什么?有感觉、有身份啊。开着大奔送煎饼的故事谁不心动?这叫用户思维,也是营销手段。

    所以,媒体的转型特别是传统媒体面对移动互联网的时代,首先要把互联网这玩意给整明白了。什么为王真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抓住人,如何吸引人。互联网将人群分得越来越小众,越来越圈子化。媒体能不能建立起你的小圈子,进入到各种小圈子,就得看你的本事了。

    有人会说,你说的这些产品与媒体根本不是一回事啊。的确,媒体有媒体的特点,但既然都要向产品靠了,就得按产品的思路去做。不要高高在上,不要养尊处优。互联网时代,谁有粉丝的集群,谁才是一方霸主。只要有了人流的聚焦,想干点啥不成啊。当然也别钻牛角尖,虽然我说过产品好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你的媒体本身的质量过硬是最起码的前提。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圈起人脉,吸引人流,然后进行数据库分析、精准定位、量身定做。多搞营销,多策划些点子,让你的粉丝玩得“嗨皮”,媒体的日子自然就会好过了。

产品、媒体与人
羊年春晚之“大变脸”
春晚残存的歧视话语仍待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