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媒体时代,副刊如何吸引读者

● 白冬梅 《 新闻战线 》(

    新兴媒体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传播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改变着阅读习惯。在这样一个时代,报纸的副刊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做大规模,扩大与受众接触面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型传播方式不断出现,让阅读更加便捷。身处这样一个时代,纸媒要像礁石一样,可以磨砺,但不能逐流。这样一个时代,对于一张报纸而言,副刊已经成为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几乎将新闻版之外的所有版面都囊括其中。以往是“新闻攻,副刊守”,今天,面对新闻同质化严重的趋势,副刊也需要去攻城拔寨,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版面上。

    每日新报是天津发行量最大的都市报。作为市民报,其副刊是吸引和黏合受众的手段,也是报纸个性与特色的体现。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的变化,每日新报副刊的内容有了很大的改变。副刊的地位已从原来“安守一隅”的补充地位,逐渐壮大成为报纸的主要构成部分,无论版面数量,还是采编内容,都超越了以往,比如,健康和教育两个版面,过去都是一周两个版,着重服务性和实用信息的提供,现在,都增至四五个版,通过对热点、话题和服务的整体包装,增强了版面的分量;又比如2013年9月新增加的周末特刊《耐看星期天》,12个版以热点事件整合和文摘为主,但选取的稿件注重时效和文化深度,有可读性,读者看起来解渴。

    副刊编辑的文字功力和阅读面是有优势的,在保持这个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该大规模、大格局地增强副刊粘合度,打造一个有点有面也有动感的副刊,扩大与受众的接触面。

    副刊新闻化,聚焦公众注意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阅读成为大众习惯,要把读者的注意力再度紧紧拉回到副刊上,需要有效地分配公众的注意力。也就是把副刊的内容细分,让紧跟热点的版面新闻化,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每日新报的副刊,包括健康、教育、阅读、时尚、收藏、人物、倾诉空间、生活广记、文摘等等,每一个版面不求全面,但求精准细致。

    “新闻文学化、副刊新闻化”是当今报纸发展的一个趋势,作为新闻版的延伸和补充,副刊版面与新闻报道的配合受到越来越多报纸的重视。对新闻事件的相关背景进行深入分析或者评论,不仅能够起到配合、深化新闻的作用,而且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刻性,弥补报纸新闻报道的不足,使副刊本身也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比如我们的《网人网闻》版,抓取的都是网上最火爆的人和事,但不会单纯整理网络内容,而是联系到当事者做进一步深入采访,深挖背景和根源,报道有自己的观察和观点,从自己的新闻视角出发,做出自己的特色。

    副刊与新闻热点的融合要善于捕捉到有趣味性、有思考性、有议论性的新闻事件,做到深入浅出,但又不可浅尝辄止。借助副刊的功力,对新闻事件加以全方位的解读,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同时,也锁定了时事热点和读者群,可谓一举多得。   

    2014年6月份,我们在《耐看星期天》做了一期《舞弊频发 风险里的利益算计》。当时,媒体曝光了一起跨越湖北和河南两省的高考替考案,引发公众强烈关注。联系到近年来,在高考中发生的泄题舞弊事件频频见诸报端,且出现了群体化、组织化、高科技化、专业化等新的特点,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们通过三个“枪手”的经历解析了这一现象背后的利益链和操作方式,兼具深度和广度。

    不同版面,不同定位,采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让受众的阅读更丰富,这是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有效手段。

    拓展渠道,“无限”传播广泛“到达”

    由于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报纸在信息的内容以及时效方面反应再快,也比不过网络,在容量上也完全不是新媒体的对手。

    制约副刊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纸媒传播方式的制约,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圈子,影响力有限。要有效避免在全媒体时代“掉队”,就必须让副刊在纸媒体之外,有网络接口,让副刊与新媒体融合。占据网络一席阵地,及时补位,才能使优秀的文字内容传播给更多的读者,只有被读到,被“看见”,文字才算“到达”了。

    对副刊内容进行网络化传播,能发挥出“无限”的传播效果。每日新报的读书版,过去仅限于在版面上刊登书评和出版市场的分析解读,虽然在业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很难有更大的突破。2009年年底,我们在微博注册了“王小柔悦读会”,现在有粉丝26万多,悦读会微博除了刊登书讯、推介好书,还经常举办线下活动,通过朗诵、小品、音乐剧的形式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积极参与,并且同步微博直播,成为图书市场有名牌效应的公益读书活动。这让读书从单纯平台走向更广阔的网络空间,读者和网友都能各取所需,有效地扩展了版面的覆盖面。

    每日新报还通过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电子精编,或者借助互联网等有效手段对副刊进行全方位的视听包装,期望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2012年我们注册了微信公众号“王小柔悦读会”,适时推出精选文字,还以音频和视频的形式为网友讲故事、读好书,对读者的阅读起到引导和助推的作用,也增强了互动性。目前这个公众号拥有2万多粉丝。又如我们的“倾诉空间”,除了开辟版面给读者提供宣泄情感的平台,在网络论坛和微信公众号上,也及时与读者沟通,既可以给他们一个额外的情感交流平台,也能及时抓到有亮点的线索题材,与版面报道相辅相成。

    新媒体与纸媒相互交融补充,让内容更加立体、多面,这是副刊的有益尝试,也是未来的趋势。

    情感共鸣,储备大众文化烟火气

    古人说,武士之戈矛,文人之笔墨,都是治国安邦的工具。报纸副刊不是“副产品”“附属品”,同样具有“讲政治”的新闻属性。一篇文章,要包含一种思想、一种取向、一种声音、一种审美情趣。媒体的桥梁作用体现在让文字与读者的阅读相呼应。

    因为即时网络通讯工具的普及,互动变得越来越重要。有了互动,才能加深彼此的了解,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按照读者的喜好来编排报纸的内容,但对其兴趣点是需要明了的,这样才能扬长避短,才能产生情感共鸣。换句话说,我们提供的内容,如果是受众感兴趣的、或者正在亲身经历的、或者是短平快信息所无法提供的深度解读,就是一篇成功的“新闻化”副刊报道。

    互联网时代有个时髦词,叫UGC,就是用户生成的内容。其实,副刊在这方面是先驱,每个读者都可以逐渐转化成作者,提供高质量的内容。比如我们的《生活广记》,是一个纯粹的文学版面,绝大多数属于自由来稿。在大量稿件中,编辑精挑细选,更倾向于选取有时效性、有观点、有共鸣性的内容。比如时任温家宝总理与网友交流时谈及《富春山居图》后不久,一个作者发来一篇文章,酣畅淋漓地写出了自己在富春山旁居住的故事,既有历史感,也有新闻价值,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成为当期稿件的首选。

    副刊是一个广纳社会智力资源的平台,这就决定了副刊的文化性。相比于过去培养作家的时代,今天副刊在整个文化传播格局中的地位,的确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副刊更加接地气,不但有某一领域的分析解读,也有普通百姓的发声,既有精英作者和读者,也有普通作者和读者。正是这种兼顾,让报纸副刊在网络速成文化流行的今天,依然能保有自己的阵地。

    副刊应有大气包容的文化精神,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既有专约的名人特供稿,也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既有新闻性强的速度报道,亦有养心静气的心灵鸡汤。比如《生活广记》,既有肖复兴、蒋子龙、肖克凡等名家,也有叶倾城、韩浩月、陆琪等写手,更有普通文学爱好者的一展才华。不同的作者资源为一张报纸的副刊储备了大众文化的烟火气,让阅读有营养、有滋味、有回味。

    (作者系每日新报专副刊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多元语境下编织舆论安全之网
媒体助推廉洁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融合,实现区域纸媒“第二春”
说好“方言” 拓展转型空间
新媒体时代,副刊如何吸引读者
帮“好人”上头条 让善举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