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新型中国军队》:着力讲好中国故事

● 李 峰 《 新闻战线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提到:要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值得探究和摸索的实际问题,经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协调沟通,由英国广播公司(下文简称BBC)负责拍摄的纪录片《China's New Model Army》(《新型中国军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借船出海”,讲述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有效之举

    当地时间2014年4月26日,BBC新闻频道《我们的世界》栏目播放了一部时长近30分钟,名为《China's New Model Army》(《新型中国军队》)的纪录片。英国广播公司2台《新闻之夜》栏目随后转播了近8分钟时长的内容。该片以两名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学员于2013年10月底到11月初,在解放军理工大学参加国际学员周的经历为背景,BBC记者全程跟踪拍摄。这是外国媒体首次进入中国军事院校跟踪拍摄。

    有利于借用外媒影响力

    当今世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我们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尽管我国媒体实力不断增强,仍然需要重视利用境外媒体向世界宣传报道我军。”①西方主流媒体在世界上拥有庞大的传媒市场和受众群体,在受众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加之他们熟悉国际受众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借助这些媒体开展对外宣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借船出海”,正是对借助外媒宣传我军的形象说法。“参与该纪录片拍摄的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传媒中心工作人员透露,3年多以前,BBC记者史蒂夫?休利特就有对中国军队进行拍摄的想法,中心将这一消息转达给了中国官方。” ②此后,经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与英国各方沟通协调,决定选取陆军国际学员周进行拍摄。

    有利于让中国声音落地

    利用外媒的影响力和覆盖面,传播中国声音,正是“借船出海”模式的核心所在。让西方受众接受中国声音,就必须借助西方话语体系,符合西方受众的话语习惯。“从接受心理学上分析,西方受众更习惯于接受和相信本国媒体,通过境外媒体报道我军,就等于我们的声音在西方落了地。”③选择有英国军校学员参加的陆军国际学员周进行拍摄,采取与BBC经典纪录片比较相似的制作风格和较为常见的线性结构,既符合西方受众的纪录片观看习惯,又兼顾东方受众对纪录片的理解,利于实现对目标受众的针对性传播。

    有利于生动报道中国军队

    近距离与跟踪拍摄是《新型中国军队》的主要拍摄方式。除记者出镜外,片中刻意避免出现静止的镜头,画面的每帧每秒都充满动感。在起床出操、精武杯竞赛等环节,跟踪拍摄成为主要手法,结合画面的剪辑切换,给受众带来直观强烈的动感。纪录片中解说词与画面内容的匹配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纪录片的质量,很多纪录片由于在前期拍摄时没有取舍好镜头画面,导致后期剪辑时出现胡乱填充画面的现象,影响了纪录片的整体质量。《新型中国军队》的解说词与画面内容高度契合,全片的画面素材非常丰富,既包括在拍摄现场的采集,也有历史资料镜头的补充。如在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片段中,穿插着对中国学员的采访,历史影像资料的回顾以及记者的个人评述等,画面内容生动,真实可信。

    精选议题,讲述中国故事,立体展示中国军队崭新形象

    西方媒体善于利用平衡报道手法,在报道中嵌入自身价值观,如果不能避免西方媒体在报道中穿插一些“坏话”,我们能争取的是外媒能够多说一些客观的话,如此便可达成对外告知的目的。在《新型中国军队》拍摄之前,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大量议题和鲜活信息,主动提供给BBC摄制组进行采访和拍摄,同时有重点地安排军校学员接受外媒采访,让其结合自身经历和生活感悟讲述真实的故事或细节,让外媒感到真实可信,展示我军崭新的形象。

    话语:力求多元化观点表达

    “词汇结构分析主要针对的是文本当中某个专有名词或者现象被赋予特殊标记的语言现象。这种标记是媒体赋予的,媒体常常将某个特定的词汇或现象和特定的人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这个人或团体特定的身份,从而也迫使受众从用词的褒贬上采纳自己的立场。”④图表为《新型中国军队》的词汇结构比较数据表。

    如图表显示,BBC拍摄的纪录片《新型中国军队》全片倾向于积极中立态度的词汇居多,偏向肯定的态度多于否定态度。片中表达积极态度的词汇如“重要(Important/ Significant)”词频最高,而“转变(Transformation/ change)”“现代化(modernization)”此类倾向积极动态变化的词汇出现频率同样很高。对纪录片的词汇结构分析可以得出:

    凡描述“中国”这一主体的,“重要国家(significant regional)”“重要作用(significant role)”“正在崛起(Emerging)”等中立和积极色彩的词汇较多。

    涉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则主要围绕“变化(fundamental change)”这一中心观点展开,“现代化(modernization)”“根本转变(fundamental change)”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其中穿插着如 “最大的军队(world’s largest)”“高度系统化(highly regimented)”等描述性质和特点的词语,主要呈现为中立态度。

    片中有几处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形象与“对党负责(accountable to the Communist Party)”“清理抗议者(clearing protesters)”“军事扩张(military expansion)”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充满消极色彩。

    正如样本中所呈现出的词汇结构比较显示,《新型中国军队》呈现出多元化的观点表达,在对待中国和中国军队近些年发展的相关问题上,多数倾向于持积极和中立的态度,但也不乏对中国军队性质、职能,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质疑与偏见。

    信源:多维“他者”共塑中国军队形象

    “在新闻语篇的建构过程中,为了能再现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作者往往在新闻语篇中大量使用转述形式。转述形式包括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前者忠实地引用别人的原话语,后者只是对命题内容的转述。”⑤

    从对话性的角度来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是作者操控话语声音重要手段之一。话语的作者通过引入别人的话语来支持或是反对某种观点,或是呈现某种立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直接引语是扩展话语对话性的主要手段。通过直接引语的运用,更多的声音被拉入到话语场中来,扩展了话语的对话空间,进而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报道更加可信。

    《新型中国军队》全片共出现49次直接引语,其中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学员贾森?约翰逊(Jason Johnston)和解放军理工大学一名刘姓男学员被引用次数最多,其次为BBC记者史蒂夫?休利特(Steve Hewlett),另外两名英国军校学员和中国军校卢姓男学员紧随其后。可见,全片信源选择较为全面,引自英方和中方的话语声音基本持平,对待相同问题的视角较为多元。在采访时长方面,呈现出相近的统计结果:史蒂夫?休利特出镜时间最长,英国和中国军校的学员次之。接受采访的人既包括中英等国军校的学员,还有解放军理工大学的校长、教官,以及英国的驻华武官,受访者层次多维合理,涵盖面较为广泛。

    片中并不回避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缺乏现代实战经验,就是该片体现出的中国军队的一大弱点。其中就有英国学员在“精武杯”竞赛中对中国军校演习方式进行质疑的采访。“这位英国军官候补生认为演习设置是不切实际的。伤员疏散演习设置保护区,中国军校的设置是将伤员运送20米至30米到达直升机着陆区。而在英国桑赫斯特军校的版本,更有可能是2公里到3公里。为什么会有差别?因为英国军队拥有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最近的实战经验,而解放军没有。”⑥另一个场景则是英国学员贾森?约翰逊以英国军队在海外军事行动中的经验与中国学员进行持枪动作交流,“步行前进时,应该这样把枪挎在胳膊上,这样遇到情况方便开枪。”

    可见,《新型中国军队》采用多维的视角看待中国及中国军队,既报道中国军队迅速发展的崭新面貌,同样较为客观地指出中国军队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借助多方声音传达并塑造了中国军队的立体形象。

    内嵌:西方媒体惯用的平衡报道手法

    尽管我方前期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协调工作,片中依然出现三处带有偏见的嵌入性镜头。首先介绍解放军来历,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一直是一支从属于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国家的军队,隐晦地嵌入西方一贯宣扬的“军队非党化”和“军队国家化”言论。其次提到中国军费连年高速增长与新式武器不断投入生产研发,借此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军队快速发展现状的深切关注;最后嵌入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周边的岛屿争端以及强调台湾岛的重要战略意义,暗自指出这是中国当前快速发展武力的主要原因。

    讲述中国故事:在实践中探索提高借船出海能力

    “邀请境外媒体采访报道我军,是一种成熟、自信、开放、透明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改善境外媒体对我军的态度,有利于为我军营造一种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这种借船出海模式,伴随着中国军队的不断开放,走向世界,愈发值得在我军对外宣传中借鉴和使用。境外媒体毕竟不同于国内媒体,我们在借船出海过程中务必遵循传播规律,讲究策略技巧,紧跟发展潮流,力争使其作出对我比较客观的报道。

    建立常态化机制,打造便捷的信息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在华常驻的外国新闻机构和记者,打造与外媒沟通交流的便捷通道。有选择和针对性地邀请他们参加军事新闻发布会、观摩采访重大军事演习、参观对外开放部队,拍摄报道中国军校、军人等,让他们采编、播发、制作新闻稿件甚至纪录片,向国际受众进行传播。

    借助新媒体,注重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我军信息

    要着眼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网络平台作为传播我军事信息的重要渠道。要针对西方对我军的关切,积极主动借助外媒将我军的声音上传到境外知名网站,有效影响和引导国际舆论。

    在重大突发性事件中,善借外媒,主动沟通

    在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舟曲特大泥石流救援等重大抢险救灾的现场,我们要充分借助外媒的镜头和文字,向世界展现人民军队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良好形象。主动向外媒介绍抢险、处突实时进展情况,展现我军的开放、透明和自信。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研究生管理一大队)

    责任编辑:祝晓虎

    注释:

    ①③总政治部宣传部:《军事对外宣传30讲》,解放军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页,第122页。

    ②陈磊、娜迪娅、葛倩:《外国媒体首次进入中国军事院校拍摄》,南方都市报2014年4月2日。

    ④⑤刘立华:《纽约时报对华舆论研究——话语分析视角》,九州出版社2013年版,第115页,第68页。

    ⑥STEVE HEWLETT, China's new model army, The Straits Times,2014-4-26.

突出策划创意 加强报地互动
弘扬时代精神 塑造媒体品牌
用公益品牌打造亲和力和影响力
全力打造传播正能量的金融媒体
回首中国纸媒网络传播20年
《新型中国军队》:着力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