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研讨会传来喜讯,刚刚落幕的2014《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直接收看节目的不重复的观众人数达4.3亿人,单期最高收视率仅次于《爸爸去哪儿》和《中国好声音》,在央视排名第三,并创造近两亿元的广告收入,伴随“汉听大会”同期举办的“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吸引了6亿人次的网民参与。
“汉听大会”取得如此成绩,印证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说明只要组织策划得好,纯文化节目照样有吸引力,能赢得观念的芳心与喜爱。
毋庸讳言,如今娱乐节目至少占据电视台的“半壁江山”,成为提高电视收视率和创效的主要手段,相比较,一些纯文化节目却显得孤掌难鸣,冷冷清清。如此背景下,“汉听大会”异军突起,赢得好评如潮,“奥秘”何在?笔者分析,原因主要有四,一是汉字是中华文化国粹,是我们的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它触动了国人对国语魂牵梦绕的情感。二是汉字运用广泛,实用性强,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几乎人人离不开,故激发了人们的广泛兴趣。三是参赛对象是青少年学生,所涉及的学生、家长等观众群体非常庞大,许多家长把观看比赛当做本人及孩子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课堂。四是组织策划精心细致,电视直播,现场气氛既紧张、又活跃;既有悬念又有答案,还有专家解读,内容丰富多彩,又扣人心弦。
这或许正是“汉听大会”取得成功的“秘诀”。那么,“汉听大会”热会否是一个“孤本”?这引起不少专家学者的担忧,如“汉听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表示,在娱乐节目一统天下的现实语境下,纯文化节目可能难以避免被边缘化的前景。另外,央视正进入2015年招商季,有媒体统计,明年将有200档综艺节目争霸央视及地方台荧屏,专家认为,2015毫无悬念仍是“综艺年”,纯文化节目的前途不容乐观。
在笔者看来,这种担心有点杞人忧天,电视娱乐节目多于文化节目,这是电视媒体的特性所决定的,并不意味着电视台不重视纯文化节目,如央视每周一晚有一档《文明之旅》,就是弘扬国学的纯文化节目。
但纯文化节目能否有观众、有收视率、有市场,叫好又叫座,再创“汉听大会”的辉煌,关键取决于节目本身的质量,要努力做到题材内容新颖别致;创意策划新鲜精致;形式要推陈出新。窃以为,考量一档好的纯文化电视节目,主要有五个标准,一是教育人;二是吸引人;三是感染人;四是启迪人;五是给人以知识,“汉听大会”的成功正源于此,有了这种效果,还愁没有收视率、影响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