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都市报20年,其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来源于市场逻辑和价值逻辑的嵌入。以市场化理念确立了都市报的市场属性,在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上实现市场化、产业化引入,从而赢得了都市报群体跑马圈地式的扩张发展;通过高质量的内容实现主流化转型,从而获得年轻、主流、新锐读者群的阅读认可和价值认同,成长为中国报业的主力军、新闻传播的主阵地。
都市报的20年,是中国报业基本面发生巨大改变的20年,是中国报纸走向市场、赢得读者、开启产业化、吸纳新媒体的20年。它以1995年华西都市报正式创刊为标志,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应该说,都市报20年是在种种社会发展和观念制约中冲撞前行、筚路蓝缕、开拓进取、发展壮大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回顾和总结都市报20年发展,是一份理论责任也是一种价值情怀,更需要我们深入观察20年的成败得失和展望未来的行动空间。
都市报20年:三大理念促三轮发展
市场化理念,促第一轮扩张型发展
都市报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报业改革深化的产物,其新闻采编与经营运作完全不同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党报和晚报。在这种背景下,都市报首次提出市场化理念。
市民导向的办报理念。市民导向的办报理念反映出都市报以读者为本、以市场需要为本的基本取向,并宣称“市场需要不需要,读者喜欢不喜欢,是衡量我们办报的标准和试金石”。这就决定了报纸不只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内容,还包括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等包罗万象的内容。正是以市民为导向的办报理念,使整个都市报群体赢得了老百姓的喜欢并迅速打开了市场。
嫁接众长的办报思路。都市报发展过程中,充分借鉴其他报刊的“特长”与“优势”,并将之融入自身,这种做法扬长避短,快速嫁接别人优势,放大了都市报后发优势,很快实现了办报思路与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开风气之先的华西都市报,提出了“嫁接各类畅销报优势”的思路。观察市场上哪些报纸版面、栏目或报道内容、报道样式深受欢迎,就把它们拿来组合,形成畅销版面与新颖栏目,以此满足一个又一个庞大读者群的需要。同时,还借鉴古典章回小说与评书艺术的一些手段推出“新闻追踪”,利用悬念吊足读者胃口,唤起读者阅读兴趣。
亲和有力的行文风格。都市报注重用市民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传播模式来叙述新闻事件。语言清新活泼,大多数报道都尽量篇幅短、节奏快、思路活、话题热、思路宽,让都市报刊载的新闻和其他信息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就是扩张。这里的“扩张”包含市场占有的速度和规模、产业效益以及衍生产品开发等诸多层面,都市报秉承市场化理念,根据市民消费需求特点及时调整报道指向和策略,使其在诞生初期就实现了第一轮扩张型发展,也为都市报的后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主流化理念,促第二轮内涵式增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通过第一阶段的扩张型、粗放式发展,都市报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娱乐化、低俗化,以及恶性同质化竞争带来的不必要的内耗等问题。为此,都市报以主流化为契机,实现内容的提质升级和创新变革,推动了都市报第二轮内涵式增长。
从侧重社会新闻到侧重时政与财经新闻。都市报发展早期,以社会新闻为重,之后逐渐意识到时政与财经新闻对媒体公信力的重要影响,并开始转变时政新闻报道观念。新京报把时政新闻作为了第一选择,提出“时政是我们不变的选择, 政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南方都市报、华商报等也不断加大地方时政新闻的报道力度。华西都市报在强化时政报道分量的同时强调财经新闻,促使财经新闻成为市民创富的帮手、理财的依据。
从重媒体利益向重社会公益转变。重公益多体现于都市报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的相关作为上,如有报纸提出了“责任至上,公信天下”的办报取向,来强化报纸的主流地位和新闻影响力,如江南都市报明确提出要强化社会责任感,并致力于社会公共事业,与希望工程、中国扶贫基金会、省市慈善总会等机构与单位合作开展新闻助学;现代快报也将新闻报道和公益活动相结合,带动百姓融入社会公共事务。
从中心城市向二级城市扩张。主流化来源于更大的影响力和更广的覆盖面。为此,都市报在2000年之后开始迈入区域大市场,将新闻辐射进二三线城市。在此期间,湖北楚天都市报相继推出襄樊版、荆州版等四个省内地方版,河北燕赵都市报首创“哑铃型”结构,在石家庄与冀东(唐山、秦皇岛)分别推出都市时讯与冀东版两个地方版。
融合化理念,促第三轮集群化转型
为应对互联网等传播新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都市报开始了数据化转型和融合化发展,不断推动报网互动,加快媒体数字化融合。创办各种新兴媒体,从而实现第三轮集群化转型。
一是从自发式融合到自觉式融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都市报自发地走向媒介融合。首先是纸媒的数字化。许多报纸推出了纸媒的网络版,形成初级形态的媒介融合。其次是媒介技术融合,如华西都市报推出的手机与报纸的融合产品——《华西都市报》。最后是深度融合,如温州都市报发展了温都网、微博、微信、“掌上温州”手机客户端,与传统媒体温州都市报、温都周刊进行内容互动、传播融合。华西都市报推动了“华西全媒体”建设,着力构建“华西传媒集群”,实施从平面到平台的跨越和转型。
二是从粗放式融合到精细化融合。都市报融合发展的进程还体现于其从粗放式融合到精细化融合的操作思路。精细化融合主要体现为“三细”,一是细化管理方案。针对融合战略的需要制定、调整或者细化相关管理制度。二是细化职能岗位。都市报打破传统的职能型组织结构(Function-Organization),根据融合战略的需求建立全新的过程导向的组织结构。三是细化具体工作。根据融合战略的实际推行情况,在采编流程等具体业务层面精细部署。
三是从区域内融合到跨区域融合。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传媒行业转企改制步伐的加快,不同媒体之间跨区域的融合也随之提速。在此背景下,都市报也积极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资源置换等多种方式与其他地区的媒介实现融合,形成更大范围内的有效覆盖。如楚天都市报与中国出版集团合办《帅作文》,南方都市报与郑州晚报的深度合作等。
未来展望:双重融合构建高级大众化报纸
都市报诞生,标志着中国市场化报纸形态的确立,推动中国报业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但近年来,都市报同许多传统媒体一道遭遇新媒体的极大阻击和挑战。都市报衰落的悲观论调折射出中国报业发展的现实困境。都市报未来如何发展?
横向融合:超越产业边界重获竞争力
横向融合,是指跨越不同传媒产业形态、媒介技术形态或媒介组织形态的一种融合。其实质是通过产业边界的融合与模糊,来解决传统报纸核心竞争力老化和流失的问题。也就是通过消弭传统产业边界,延伸产业链的形式来重新赋予传统报纸核心竞争力。
不同产业形态的融合。即都市报在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与其他传媒产业或者非媒介产业融合共进。具体操作时可做到:与其他媒介产业融合,都市报与当地其他媒介产业融合的例子已较多,但是与跨区域媒介产业融合较为有限,这类融合思路主要还是围绕都市报业务特长展开融合创新,因此风险较低;可与非媒介产业融合展开跨界营销,这方面都市报已有先行者,如温州都市报试水电商产业,推出温都专供,市民可通过掌上温州、温都微信和温都微博直达温都专供网店。这种融合要求都市报以与既有产业完全不同的产业形态运营,需要考虑多个层面的融合转型问题,故而风险较高。
不同媒介技术的融合。即引入恰当的媒介技术提高自身的传播能力,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具体操作中,可鼓励信息产品制作和发布环节与其他媒介技术相融合,如借鉴影视技术或动漫技术让新闻制作和发布环节能够更好地还原新闻事件的真实场景;可鼓励其他产品与媒介技术相融合。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使得都市报经营的产品类别已经不仅仅是信息产品,还有很多跨界产品,这些产品的资讯收益或品牌效应可能远远超越单纯纸质版内容。
纵向融合:提升传播能力助推专业化
都市报要避免消亡命运,还需要进行纵向融合,以提升传播能力。所谓纵向融合,实质是一种能力的融合,即利用多元传播技术如何做到更加专业化,做到内容传播一体化。什么是纵向融合?比如我们原来的报纸采访只能做简单的文字和图片采集,但在新传播技术条件下,我们可以利用新的手机连线,跨地域的网络连线,或者利用其他各种媒体策略诸如视频、音频、图片,使我们的报道做得更好,更深入。总之,纵向融合指的是文字、图像、声音、视频、摄影等多种传播手段的整合创新,是传播一体化的过程。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和报道内容一体化,使新闻报道更深入、专业和完整。在这方面,南方都市报进行了一些探索。如以该报内容为主导,南方都市报与广东电台新闻台合作推出“南都视点?直播广东”(FM91.4),携手珠江电影频道推出《花港观娱》,两个节目都是纵向整合跨媒体合作,在增强新闻的可听性和可看性的同时,实现了资讯的“二次传播”与“多次销售”。
影响重构:打造高级大众化报纸
都市报要转型升级,需要通过横向与纵向融合,迈向高级大众化报纸。所谓高级大众化报纸是办报理念先进,操作手法娴熟,内容上既能体现主流思想,又能满足大众需求的一种报纸类型。高级大众化报纸对信息的捕捉、认识和解读能力,媒介表现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国外高级报纸、大众化报纸的例子很多,而我们需要将二者结合,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级大众化报纸。华西都市报已于2014年提出要推动由“大众化市民报”向“大众化高级报纸”转型升级,并从报道专题化、观点矩阵化、数据可视化、周末副刊化等方面谋篇布局。未来一段时期内,“高级大众化报纸”将成为都市报增强竞争力的核心战略。
总体看,“大众化”强调了都市报持续扩大的受众影响力;“高级化”则强调了思想深度与新闻价值,两个方面不仅从广度和深度上丰富都市报的大众化内涵,也凭借各种手法和策略创新,去开辟一条中国高级大众化报纸走出发展困境的实践之路。
经验借鉴:借力推动都市报转型升级
中国的都市报一般创办于中心城市,以核心市区的各阶层市民为读者对象。发展到今天,都市报的覆盖范围已走出“都市”,业务范围也已走出“报”的本身,再加上在都市报影响下,早报晚报频频演绎的都市化转型,在不远的将来,都市报能否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多元发展路径将成为其在未来报业市场上制胜的关键。
在创新采编队伍方面,《赫芬顿邮报》的新闻生产模式或可提供有益启发。该模式主张,新闻模式再也不是一种新闻传递的消极关系,而是一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共享的事业,因此该媒体建成了一支包括博客作者、公民记者、读者在内的庞大生产队伍。照此做法,反省都市报,不难估测,在都市报拓展市场的同时,可能带来采编人才不足,跨区域或者个别领域无法深入等种种问题,在此背景下,或可考虑形成一种共享新闻事业模式,如果以同心圆作比喻,那么该模式的内核为媒体专业采编队伍与高水平作者,外环为公民记者,散布在异地,最外环是读者,通过某种激励机制与内核发生互动。这种思路其实也是着眼于媒体的混合型未来,把传统新闻业的优势——公正、准确、叙述故事、深入调查,与数字世界的优点——速度、透明度、参与性结合在一起。
在新闻生产技术创新方面,可以借鉴《纽约时报》创新的“雪崩”模式,该模式主张综合性地运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故事化地呈现新闻事件。《纽约时报》打破传统的先报后网或者网报同步的发布套路,让报道首发于网络,三天后才印在报纸上。“雪崩”模式启发都市报从业者不应简单地将传统媒体大概改改就“移植”在网络上,而应走出传统媒介的限制,在信息“富余化”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以多媒体思路刷新报道生态,重构都市报的工作流程与盈利模式。
(作者均系四川省社科院新闻传播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芳秀
注释:
①周立华:《〈江南都市报〉的市场化发展与创新路径》,《传媒观察》2012年第4期。
②巢乃鹏、刘欣:《媒介融合时代采编业务流程重组研究》,《新闻记者》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