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一切,都与这个时代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讲话中提到,要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时势、趋势、形势。当我们谈论到都市报的传奇辉煌,乃至整个媒体行业的兴衰变化,都离不开这个进步和变化中的时代背景。因此,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然后才是感受这个时代,感染这个时代。
媒体的影响力,建立在一定的话语空间中,有话语空间,意味着有用户有客户、能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话语权就是影响力。中国都市报经历20年的发展,从崛起到鼎盛到衰退再到转型,其本质就是话语权的争取、消减和再造的过程。
1995年《华西都市报》创刊,开启了中国报业的“都市报时代”。各地都市类报纸风起云涌,并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成长和社会转型,迅速崛起,一时成为中国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品种。如今,媒介生态发生巨变,都市类报纸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全面困境。新闻、发行、经营等各种困境交织,核心则是话语的困境。
这里尝试从话语权、话语体系、话语方式、话语空间的角度切入,以南方都市报的发展轨迹为样本,观察中国都市报20年及可能的未来路径。
第一个问题:我们争到了什么?
90年代中期是中国市场经济狂飙猛进的年代。面向大众和市场的都市类报纸可谓应运而生、生逢其时。
众多都市报人都曾亲身参与、见证了都市报话语空间的构建、话语权获得的光荣历程。尤其是2000年前后,国内一批优秀的都市报先后走上了区域乃至国内话语权的高地,指点江山,挥斥方遒,力透纸背,掷地有声。这样的荣光,这样的辉煌,依然让我们在今天激情澎湃,难以忘怀和割舍。
生于1997年的南方都市报,正是其中的卓越代表。
回顾梳理南都18年来的上升路径,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7年到2002年,南方都市报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了以“市民”为社会主体这样一个话语空间,张扬大众的声音,呈现出鲜明的现代内涵,形成区别于传统主流报纸话语体系的鲜明特色。
比如我们当年的“五文弄墨”、“城市笔记”,我们的体育报道、娱乐报道,我们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我们的大型策划,我们的无限创意,我们的不断折腾。这一阶段的南都,从草根中崛起,传递大众声音,在市民群体中构建了自己的广泛影响力。我们每天的社会新闻猛料赚足了大众眼球,制造着街谈巷议的话题。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是都市报“打江山”的年代,在不断创新中,牢牢确立了都市报的江湖地位。和南都一样,中国的众多优秀都市报也都曾走过这样的一个阶段,在市民中赢得读者、赢得关注、赢得话语权。
从2002年开始,南都率先开设评论和深度版,改变了都市类报纸追逐噱头、吸引眼球的浅薄局面,揭开了中国都市报走向主流精英人群的序幕,也迎来了南都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2003年上半年,“深圳,你被抛弃了吗”、“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等报道,显示着南方都市报向主流大报的转型目标已经成功完成。我们的评论、我们的深度、我们的报料,一路领先。
在接下来的十年间,转型成功的南方都市报,开始进一步建构以“公民”为社会主体这样一个话语空间,开掘时政、经济、深度和评论,使得自身的话语实践从相对边缘的大众文化领域逐步向相对核心的公共生活领域延伸,将报纸关注的日常生活与公共层面的宏观政治连接在了一起,表达公民的意见。如2007年,南都以十七大报道为契机,进军高端政治新闻,积累政治中心资源,从区域性报纸发展为全国性影响的报纸。
从草根到主流,从江湖到庙堂,从区域到全国,这一阶段的南都在国内外重大事件中不惜重金派出自主采编团队,将自身影响力延伸至高端决策人群,全力打造新型的主流大报。
与此同时,国内的其他优秀和有实力的都市类报纸,也同样进行向城市主流报纸的转型。这就是扩大自身话语空间,提升在公共事务中的话语权。
我们可以看到大致在2007年前后,在众多全国性公共事件中,纷纷出现了各地都市类报纸的身影。
回顾南方都市报等都市类媒体的话语空间构建、话语权获得,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上述的两个阶段。这与我们的时代进程,与社会人群的构成变化,与公共生活空间的开拓,多么相似,点点滴滴的呼唤与呼应,多么的相辅相成。
第二个问题:我们正在失去什么?
然而,时空转换,物是人非。应当说时代在进步,环境在变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进程的逐步推进,复杂的舆论环境、成长中的公民群体,碰上了以开放、分享、平等为特色的互联网,随着信息传播格局中出现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的根本性变化,我们曾经拥有的话语空间,在逐渐丢失,曾经拥有的话语权,在逐渐丧失。这是让我们整个团队感到最为纠结,产生焦躁、悲观、失望情绪的所在。
新媒体的影响是决定性的,PC互联网产业汹涌而来,直接影响和稀释了纸媒在内容生产领域的绝对地位,直接引发纸媒商业模式根基的动摇。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出现、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产业以横扫一切的姿态颠覆着媒介形式、媒介渠道和商业模式,更彻底颠覆报业传媒业生态体系。
到2013年,大家已经喊了多年的报业“冬天”,终于真的来了。尤其是都市类媒体,经过这么多年快速的发展期,已经不可避免地进入到自身发展周期中的下行通道,这个趋势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尤其是北上广地区更加明显,报纸广告收入普遍下滑,经济上的冷,行业上的险,职业上的虚,都不期而至。
而最核心的是,互联网背景下的舆论场,格局变了,都市报等市场化媒体现有的影响力强度,像上一轮报业变局中党报的某种边缘化一样,不断被弱化、被消解,曾经的话语空间在不断变窄,话语权也在不断流失。
这意味着读者的流失,意味着市场的丢失,意味着都市报安身立命之本的消失。
这是生死存亡的考验。
对南方都市报这样一个生于市场的媒体来说,也许市场环境的恶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市场博弈中丧失了筹码,失去了能力。
都市类报纸转型求生存求发展,不仅是一个市场问题、产业问题,本质上还是一个以话语空间求生存空间的问题,最终还是要解决自身话语权这个关乎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今年,南方都市报优化改版时提出“以话语空间求生存空间,以生存空间求发展空间”。
对南都来说,要从尖锐的批评者转变为理性的建设者,从高高在上的布道者培育者,转变为努力凝聚共识的言说者同行者,从精英自居到平等对视,让价值启蒙告一段落,在众声喧哗中推动对话,共同建构一个参与对话的新话语空间。
中国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国家治理面临着现代化转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已经被普遍认同和接受,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语法体系和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媒体在其中能扮演什么角色?如何界定媒体新的使命?这将检验媒体工作者的成色,这更是我们都市类报纸超越前两个阶段,步入第三阶段,找到新的话语空间的机会所在。
第三个问题:新的话语空间在哪里?
今年,我们重新设计、推出南都的新logo,除了表达我们追求第一的发展目标,也想带出一个重大话题:在国家治理格局这个大时代背景下,如何通过重塑、重估南都的价值体系,找到南都新的话语空间?
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将南都再造为“独树一帜的新闻之道,为你而在的新闻之道;独行卓尔的媒体之路,与你同行的媒体之路;独一无二的信息之门,因你而变的信息之门”?
评论、言说,如何从站在道德评判、张扬公平公正的制高点,落到致力于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探讨提供的现实场域,成为现代化治理的建言者、行动者、推动者?
如何从单向的传播到平等的对话、交流,如何从报纸到论坛到网络,搭建更多公共对话平台?
今年6月,南方都市报在呼叫中心基础上创设的南都民调中心,在版面优化升级的同一天启用。如何从呼叫到民调,如何从独立立场的表达到各界共识的达成?如何在批评的对立中,寻找多元的平衡与制衡?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以立场立足,以表达发声,以边界界定,以服务服人,以融通融合,在公共话语空间中,媒体的生存之道得以再现。秉持这样的原则性认识,也可试着进一步,将媒体平台细分成五个方面,或者叫话语空间的五个立面。
眼下,我们正力求通过把南都变成五大方面的平台,来构建起南都的新的话语空间。
这五大媒体平台包括: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的思想平台,独立表达、凝聚民意民智的意见平台,批判性、建设性兼容的批判平台,新闻性、服务性并重的服务平台,价值融合、产业融合的全媒体平台。
思想平台、意见平台、批判平台,是媒体作为公共产品应该承担的责任;服务平台,强调媒体的企业属性、市场属性;全媒体平台,包容思想平台、意见平台、批判平台、服务平台,是南都内部自有开放平台,也是面向行业、面向社会的开放平台。这五大媒体平台有温度有态度,层次分明,多姿多彩,又互为支撑、互为补充,组成一个可平衡可扩展可持续的话语生态系统。
2015年1月1日,是南方都市报创办18周年的纪念日。在这18年里,南方都市报解决了生死问题,解决了强弱问题,解决了单一和多元问题,并将解决话语权的消减和再造的问题。
从1997年到2002年,我们反映大众的声音,开辟私人话语空间;从2003年到2013年,我们专注公民的呼声,开掘公共话语空间;2014年,顺应国家治理格局,开拓现代治理话语空间。这里有我们新的话语空间,新的生存空间。
面对新媒体等各种冲击,南都是最早意识到这种冲击的严重性并最早采取行动的,于2009年就开始启动全媒体战略。目前的南都,已经从1份报纸《南方都市报》,发展成为由6份报纸、6份杂志、4个网站、1个官方微博微信群构成的媒体集群,发展成为由内容销售和改版咨询顾问、广告活动营销、汽车旅游地产公益娱乐文化等行业服务构成的业务集群,发展成为由3个民非机构、2个基金、3个常设论坛构成的公益集群,南都品牌在各个场域得以立足,南都价值观得以坚守和张扬,南都的品牌影响力继续提升,经营收入在平媒中继续保持领先。
南都已经全面布局报纸、杂志、PC网络、社会化媒体、户外媒介等全媒体全介质全渠道,有了全面覆盖珠三角区域的“2+6+2”城市日报群,并走出珠三角向外拓展,成功开启省外、海外的媒体市场发展布局。
这里面有些价值已经显现,有些价值我们可能暂时看不出,还需要将来深度开发和经营。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19”讲话中,有一段话值得反复学习:“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对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对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我们要加强宣传报道,以利于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孕育着潜藏着无限可能的话语新空间。一套能打通的语法体系,一套都能懂的表达方式,一定会让每个人找到合适且舒适的所在。
从这个层面来说,我们不仅仅是转型,实际上要脱胎换骨,要超越文人办报、文人论政的传统。这种超越才是我们向上的空间,我们应该在这个空间再次站立潮头,建立新的标准,完成对传媒属性的新的诠释。你不超越自己,就会被别人超越;你不追赶未来,就会被未来抛下。
(作者系暨南大学新闻学博士生,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兼南都报系党委书记、总裁)
责任编辑:邓 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