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徒步温州海岸线”的“走转改”实践

● 方圣鲁 《 新闻战线 》(

    “走转改”不是走形式,“走转改”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是走出来的新闻实践。

    “徒步温州海岸线”是温州晚报“美丽水乡新发现”系列活动之一,是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走群众路线,持续深化“走转改”,践行美丽中国梦,努力挖掘、解读、传播温州美丽水乡,助推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一个实际行动,是践行中宣部关于新闻单位“新春走基层”的一个崭新创举。整个徒步行报道共刊发了30多期,用脚“走”出了新风,“走”出了文风,“走”出了新闻。

    三九寒天,徒步千里,生动践行“走转改”

    徒步海岸线,最为难得的是在三九寒天徒步采访,而且从北到南全程徒步采访,记者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几十天不停步地行走采访。

    温州海岸线北端起点为乐清市大荆镇湖雾社区定头村,南端终点为苍南县马站镇云亭社区沙岭村,官方公布的海岸线长度为355公里。该活动起始于2013年12月13日,于2014年1月26日走完全程,历时45天。首席记者朱承立每天徒步采访10至20公里左右,全程700公里左右。

    寒冬千里徒步,可以说是整个采访活动最为突出的特色。记者从北到南,徒步穿越30多个乡镇(街道)的200多个村庄,沿着海岸线走访温州海岸滩涂、田间地头、深山野林、峡谷河流、岛屿工地和企业等,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到平凡普通的群众中、到紧张火热的生产一线,精心采写最鲜活、最生动、最感人的新闻报道,深入探寻、挖掘、解读最接地气、最鲜活的新闻,带着浓浓历史气息的人文地理故事和不断创新突破的经济特色产业。三九寒天的千里徒步采访,不仅在温州难得一见,在浙江难得一见,恐怕在全国也不多见。因此,这个寒冬的千里徒步采访,可以说是惊人之举,给新闻界带来了一股新风。

    不怕艰苦,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是这个活动最为感人之处。自12月13日起,在四五十天的时间里,记者连国家法定的元旦假期也不休息,而是像开弓之箭,一路不停步地采访下去。晴天在走,阴天在走,雨天在走,冷空气来临还在走,边走边采访,边走边挖掘。特别在跨年夜那天,一直采访到凌晨4点多。这样的采访作风和精神,是极为不易的。

    记者一路采访,走到哪里采访到哪里,也就吃住在哪里。或在农家,或在小店,或在庙宇,只要能过夜就行。12月20日晚上8点,记者在采访乐清南岳社区杏湾渔村海塘人家后,发现这户渔民的小屋住不下,只得告辞出来,在这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当晚住宿就成了问题。就在两位记者着急的时候,偶遇附近龙王宫的管理人员,说如果记者不介意,可以住在庙里。于是,记者当晚就夜宿龙宫了,在窗户没有玻璃(只靠木板和床单钉在上面挡风)的房间里,熬过了一夜。可以说,记者一路徒步,不仅走得艰苦,而且住不好,睡不好,吃不好。尽管一路下来,人瘦了,脸黑了,脚肿了,但锻炼甚大,受益良多,收获匪浅。

    亲密接触,亲身体验,挖掘最鲜活的新闻

    温州晚报“徒步温州海岸线”,最有深度的是与沿线的采访对象亲密接触,并不时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深入挖掘人所未知的鲜活新闻,给力解读曾被湮没的历史人文故事。

    这个亲密接触,可以说是空前的,鲜见的。记者一路走来,一个村一个村地采访,常与海边村民、渔民、工人同吃同住,甚至夜宿工地,条件异常艰苦,接触群众则异常亲密。相对于坐车下乡、坐车采访,这次采访虽然耗时长、强度大,但效率很高。因为和群众接触异常亲密,也就更加容易发现乡村和田间地头的鲜活新闻题材,更有机会体验到记者平时难以体验到的海边人的生活与生产,更有缘分挖掘到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有可能推动一些亟待解决的农民、农业、农村等问题的落实。诸如在定头村,记者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不走一走真难发现定头之美”,并以此作为开篇报道的大标题。又如徒步到“习武板块” 村头,因为不得不避雨,恰好偶遇“中国拳王”师父。如果不是徒步,那就不可能有这个难得的“偶遇”,也就没有了这个可遇不可求的题材。而到平阳县宋埠仙口村,则发现了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古村——这里曾是东吴三大造船基地之一,曾挖出商周时期的陶罐陶片,葛洪炼丹在这里留下一仙人洞的神秘传说。若是不徒步,不亲密接触,也就有可能不识这个千年古村。

    这个亲身体验,可以说是难得一见。夜宿海边寺庙后,为了近距离感受清江海塘人家的生活,记者一再谢绝村民的劝阻,坚持赤脚下海塘体验海塘农民的劳作,写出了《清江三鲜面背后的海塘人家》,反映了农家人的苦与乐;夜宿瓯飞工程海堤上的集装箱式板房,与工人同吃同住,工人跨年夜施工,记者就跨年夜采访,终于成功地写出了围海工人跨年夜赶工的现场见闻,不仅写出了他们的奉献精神,还写出了围海围出新温州城的不易。

    热情相助,敢于揭丑,体现职业精神

    记者徒步温州海岸线,不只局限于单纯的新闻采访,而且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尽己所能帮助群众解难,尽己之力揭露所遇问题,体现了新闻职业精神。

    能相助的就热情相助,决不犹豫。记者走到南岳杏渔村时,发现这里不少规模较大的“渔家乐”关门歇业,而这个村还是浙江省首批39个农家乐特色村中的一个,通过采访经营者和村干部,了解到该村“渔家乐”关门的原因是缺少引导、帮扶,村民也缺少抱团意识,终于导致了只乐一时。于是,记者写出了《“渔家乐”何时再让渔家“乐”?》,呼吁政府部门给予帮扶,让当地“农家乐”能早日再“乐”起来。到了苍南县大渔社区,记者发现了一个被确认的世界地质奇观——8000万年前火山喷发时形成、总面积为5平方公里的柱状节理岩带,远大于云南腾冲的国家地质公园,完全可以成为苍南和温州海岸线最亮丽的一道景观,哪知两年过去了,却一直没有人爱,而且还“伤痕累累”——再也没有部门到村里考察沟通,没有相关规划,更没有保护和开发利用。记者为此大声呼喊:“温州人爱去韩国看柱状岩,家门口世界奇观却没有疼!”记者还借助村民的话,向有关政府部门呼吁:“啥时候大渔也能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该揭露的就坚决揭露,决不手软。1月2日下午,记者徒步来到瑞安塘下镇海边时,发现受法律保护的“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里冒着黑烟,时有火光。海防林里到底有什么秘密?记者徒步进去,居然发现林中有5处“炼铝黑点”。经过调查,得知海防林里的非法炼铝点存在至少半年了,有的还更长。周边住户曾多次制止,却被骂多事,对方还扬言“关了可以重开”。当地村民早就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来调查处理,加以取缔。记者就以《天空染红 绿树生灰 大地炼白 河水变黑(引)海防林里藏着5处炼铝黑点(主)》为题,对其作了深刻的揭露。1月6日,根据记者的报道,瑞安市相关职能部门在摸底调查后,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该处的炼铝黑点进行“一锅端”。1月16日,报社又另派记者来了一个回马枪,发现黑窝点挪了600米重燃炉火,再次对其作了曝光。

    苍南龙港一名网友曾于去年2月发帖,悬赏30万元请苍南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并配发了龙港镇闹市区龙跃路旁的一段垃圾河照片。该“悬赏令”被微博广泛转发,“环保局局长下河游泳”成为全国热词。时隔一年,1月11日,记者徒步到该网友所发照片河段“河底高河”,发现河里垃圾少了,但依然有废水入河,靠龙跃路一边的河面漂满油污,散发着令人作呕的臭气,就不客气地给予披露,以《网络30万悬赏过去近一年 那条请环保局局长下去游泳的河依旧是污臭河》为题加以报道,还写了“记者手记”,揭示河臭的原因是——“污染在河里,根源在岸上”。这在苍南引起了震动,在全市也引起了反响。

    文笔细腻,有血有肉,亲历感强现场感浓

    记者徒步海岸线,所有的报道都来自实地采访,或是现场新闻,或是一线新闻,有人有事有细节,让普通群众当主角、上版面,说实事求是的话,说富有生活气息的话,说老百姓自己的话,使报道更加生动,更富激情,更有感染力。

    事情写得到位,说出了村民的心里话。12月22日晚8时许,记者来到“中国鲨鱼之乡”乐清市虹桥镇蒲岐。蒲岐在2004年拿下了“中国鲨鱼加工基地”国字号金名片,这让当时的蒲岐人引以为傲,还在甬台温高速公路旁立起大大的广告牌。这里的鲨鱼加工技艺,还在2009年入选了温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当记者在走访中打听鲨鱼加工从业者时,许多人都避而不谈。这是怎么回事?经过调查,发现这一切因2011年的一次摄影而发生了改变。当时一名香港摄影师来蒲岐拍摄鲨鱼加工,并把这组照片发布到网络上,为此当地鲨鱼加工行业被推进了舆论漩涡,备受指责。其实,“蒲岐是把鲨鱼进行综合利用,不是像有些电视节目播放的那样,割了鲨鱼鳍就扔到大海里。”记者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以极为细腻的笔法,写了一篇《“鲨鱼之乡”为何谈鲨色变》的报道,说了当地村民和干部急切想说而没有说出来的话,实实在在为蒲岐的鲨鱼加工正了名,也激起了蒲岐人鲨鱼加工转型升级的决心。

    细节写得感人生动,富有激情,充满感染力。《为了围出一个“新温州城”   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他们仍在热火朝天地施工(肩) 本报记者徒步跨年夜 零距离体验围海工人作业(主)》这篇报道,就是一个特别精细的代表。该篇报道通过大量感人的现场细节,报道围海工人跨年夜施工的场景,重点描写了现38岁的田玉亮。有“从去年春节到现在都没回过家”、“晚上工之前给家里打电话”、“晚上不停地抽烟”等细节,有“凌晨4时40分许,2100吨碎石全都平整地铺在了堤上,海堤加高了1.2米,推得跟飞机场一样平”等细节;还有“我们工地上的工人几乎都与家人两地分居,但我们是‘快乐的单身汉’”等细节。

    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全媒体传播报道

    “徒步海岸线”系列报道,运用了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加以报道,不仅开设专版专栏,采用文字、图片、二维码(视频链接)等多种形式,一周刊发多期,每期一至两个版面,而且还通过网络、微博、微信、视频等全媒体渠道传播,活动共发布微信50余篇,微博200余条,专题视频20集,新媒体内容的总阅读量(含播放量)达到300万人次以上,在全国乃至更广的范围产生影响。

    这个系列报道,不仅做到了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图片专版,共发了6个专版。第一个专版是以“海湾”主题的图片专版,最新一个专版的主题则为“徒步海岸线——行走的身影”。这就使得系列报道更为活泼,更为丰满,更为精彩。

    通过徒步海岸线,温州晚报在走访的乡村中建立了48个“温州晚报基层联系点”。春节后,温州晚报记者对接市、县有关部门,反映采访中了解到的沿海村民的诉求,并对基层联系点进行回访,推出徒步海岸线基层观察、回访,对一些现状、问题提出思考和解决思路,帮助群众解决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作者单位:温州晚报)

    责任编辑:祝晓虎

新闻领域人文合作在路上
推进军区军兵种报刊网深度融合
弘扬核心价值观 凝聚社会正能量
让重大主题产生重要影响
“徒步温州海岸线”的“走转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