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让重大主题产生重要影响

● 彭广余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新华日报先后推出了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建党90周年、迎接党的十八大等诸多重大主题的策划报道,产生了较大反响,赢得了同行赞誉。作为上述主题报道的参与者,笔者认为,重大主题报道要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成功之道就是要围绕“四性”寻求创新。即,生产的规划性、呈现的贴近性、传播的时代性和内容的思想性。

    生产当有规划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重大主题报道来说,有组织有计划显得特别重要。重大主题报道能否将重大主题变为重大影响,关键在提前策划,在策划方案的质量和执行过程中的系统控制。

    新闻生产的规划性体现在要有一个出色的“设计方案”,好的方案创意能使重大主题报道改变人们印象中严肃、沉闷的形象,用鲜活、时尚的面目示人。2007年下半年,笔者参与了新华日报《科学发展在江苏》四联版的报道策划。这是当年江苏“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主题展示活动的压轴之作。这四个整版的重头报道,以邮票“四联张”的突破性版式出版,让打开报纸的读者有一份意外惊喜。这个重大主题报道,从策划到实施用了两个多月,策划文本数易其稿,最终报道气势恢宏,但不失轻灵秀美。该报道因胜人一筹的策划而获得2007年度江苏“重大主题创新策划类”一等奖。

    重大主题新闻策划,从一定意义上有点类似于城市建设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原先想不到的变化,需要根据新出现的情况而调整原先的创意。

    呈现当有贴近性

    对于贴近性,当下的新闻界认识已经比较到位,尤其是在中央多次要求之下,新闻媒体都想要“三贴近”,要解决的是怎样贴近的问题。

    在当前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话语体系里,对贴近性有一种误区,认为贴近就是要贴近农村和农民,文章要用 “土得掉渣”的话语来表达,这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贴近。出现这种误区是因为这些编辑记者对社会的认知和表达还停留在他们熟悉的“过去时”。如今,随机性阅读、碎片化阅读、轻阅读正成为读者,尤其是年轻人阅读的主流习惯。重大主题报道的时代性和贴近性,都要求把厚重的内容、重大主题分拆后,重新包装制作,搭载到能为读者接受的阅读形式中去。

    新华日报对贴近性非常看重,这在近几年的重大主题报道中也得到体现。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华日报推出“巨变60年——行进中的新中国”栏目。栏目的每篇报道,都从读者熟悉的事物切入,如《新闻纪录片,用影像见证六十年变迁》、《地图,浓缩六十年“成长”记忆》、《小学语文,定格60年时代变迁》……选题贴近读者,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60年的巨变娓娓道来,举重若轻。

    “2012年度印象”报道,则通过形式设计的创新来迎合读者阅读习惯,赢得读者对内容的关注,从而达到较好的传播效果。该组报道十一个版都有贴近阅读兴趣的手绘图表和栩栩如生的插画,可视化的数据图表,再加上短评、随笔,用轻松活泼、清新朴实并充满时代感的话语体系来承载重大主题。“印象”尝试将报道厚重的主题和悦读化的呈现有机结合,让读者的眼睛不得不为版面的精彩而停留。

    传播当有时代性

    重大主题报道选题本身的时代性没有大问题,多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和社会的关注热点,是切合“当下”的,推出时机一般也都是在重要节点。但这些都不能说重大主题报道的时代性就没有问题了。

    时代性要求适应时代、紧跟时代,还要引领潮流。对于党报这样的传统媒体来说,最迫切的时代性要求,就是要在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上站在时代潮头。当下,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勃兴,对党报重大主题报道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反过来说,这也是党报重大主题报道走出报纸载体,走向网络完成转身的契机。重大主题报道应该主动拥抱互联网。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华日报推出的一系列报道,紧扣时代脉搏,用新材料、新视角、新的呈现方式,采用专栏、专版、专题等各种形式,浓墨重彩地宣传、纪念这个伟大而光辉的日子,让人耳目一新。《红色旅游江苏行》创造性地让记者出现在文中、在版面上、在路上,通过记者各种方式的介入,有意识地用读者看得见摸得着的“当下感”来赋予新闻性和时代性。

    喜迎党的十八大重大主题策划报道,“科学发展在江苏 成就辉煌看十年 ‘1+13省市党报环省行’”大型新闻行动,联合13家省辖市党报,通过“联动”的办法,让重大主题报道的信息容量得到极大增加。此次大型新闻行动中有“三个联动”,即“版面内外联动”、“报纸网络联动”、“省市党报联动”。尤其是“报纸网络联动”和“省市党报联动”,用联动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突破报纸版面规模的局限,扩大了信息容量,也放大了报道的影响力。这次气势恢宏的新闻行动,新华日报总共刊发28篇头版消息和66个特刊专版,13个省辖市也同步推出联动的版面。信息容量之大、密度之高,创下重大主题报道新纪录。省市上下联动形成合力,达到1+13>14的效果。以“1+13省市党报环省行”为主要内容,新华日报还推出创纪录的236版珍藏版纪念特刊《献礼十八大》,再次引起热烈反响。

    今年,媒体融合成为新华日报重大主题报道的关键词,无论是年初的全国两会报道,还是年中的青奥会报道,包括配合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宣传,推出的“国家公祭?南京1213——新华报业全媒体行动”,报纸文字、图片、图表的报道和视频、网络专题一体化融合,报纸上的二维码把线上与线下的报道串联在一起,为党报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内容当有思想性

    重大主题报道,大多是比较厚重的报道,这里的厚重不仅指规模比较“厚”,主题比较“重”,也是指思想的“厚”与“重”。

    “史诗90年——红色艺术经典的新闻解读”是新华日报纪念建党90周年最重要的策划和制作。这一重大主题报道从当年6月3日到7月1日,一共推出20个整版,分别从“一部电影”“一首歌曲”“一座雕塑”“一场话剧”“一幅油画”等20个不同艺术门类的红色经典作品切入,对其进行新闻化解读。解读过程中勾连相关历史事件,将艺术与历史,历史与现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组报道拿红色经典作品说事,充分展示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充满思辨和哲理。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史诗90年”:“透过经典看历史,引人入胜,解读画龙点睛,让人豁然开朗,在整个纪念建党90周年宣传报道中独具特色。”江苏省委宣传部《舆情要报》也两次发文介绍:“在同类大型报道中独树一帜,脱颖而出,是对重大报道的全面突破与创新。”

    重大主题报道,通常侧重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及其成效,宣传报道的观点正统,题材严肃,很多同行在生产此类新闻报道过程中往往谨小慎微,不敢太多发挥,追求不出错,自缚手脚。新华日报在处理重大主题报道的过程中,强调要在思想性上出彩,因为没有足够思想性的内容往往会流于苍白。

    (作者系新华日报焦点部主任)

    责任编辑:冷  梅

新闻领域人文合作在路上
推进军区军兵种报刊网深度融合
弘扬核心价值观 凝聚社会正能量
让重大主题产生重要影响
“徒步温州海岸线”的“走转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