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泛娱乐化时代社会新闻的解读原则

● 张慧明 《 新闻战线 》(

    近些年,社会新闻解读类节目在各种媒体上层出不穷,相对于新闻消息、新闻专题,这类栏目风格更为轻松、信息量更加丰富。在泛娱乐化时代,社会新闻解读也由此成为深受大众喜爱的一种节目形式。

    然而,在收听率愉快攀升的同时,诸多隐忧也暴露出来:很多社会新闻解读节目为了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节目完全故事化、娱乐化,新闻主题严肃的被搞笑、高尚的被消解、深刻的被戏谑;甚至有的主持人只重娱乐化而导致评论失度,给公众认知带来导向上的错误,严重的还会激化某些社会矛盾。所以,要让社会新闻解读类节目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强化社会新闻解读的原则。

    笔者曾多年主持鞍山新闻广播的社会新闻解读栏目《新闻晚餐》(该栏目曾被评为辽宁省广播十佳栏目),近来还负责监制社会新闻解读类栏目《新闻下午茶》和《大崔新闻秀》。在此,结合多年社会新闻的编辑、主持经验,就社会新闻解读类节目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新闻解读中应把持的原则与大家共同探讨。

    坚持真实性,避免随意故事化

    故事化的叙事是一种表达方式,很多新闻解读类节目都强化了故事化的解读方式,由于节目内容贴近生活,主持人将社会新闻利用各种表现手法讲述给大家,常常使得新闻事件表现得更离奇、情节更曲折,新闻事件呈现得更加鲜活、生动,节目因此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但这类节目目前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有些主持人为了制造更加刺激、悬疑的气氛,常常随意杜撰一些莫须有的情节,将新闻的真实情况改头换面。有些臆想的情节表面上增加了故事的感染力,但无形之中却偏离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严重影响节目的公信力。

    其次,对“有故事”的新闻缺少应有的判断力。面对铺天盖地的社会新闻,常常会有各种为了争夺眼球的假新闻充斥其间,如果单纯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就很容易因冲动而不做识别判断,导致节目中出现一些捕风捉影的假消息。这种情况出现几次之后,节目就失去了可信度。

    另外,在故事化的演绎过程中,还容易出现忽略新闻要素的问题,有些主持人只注重讲述新闻发生的过程、描述一些细节,却对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具体人物介绍得含混不清,这常常让受众对新闻的真实情况一头雾水。社会新闻解读要严谨,要坚持新闻性、真实性,拒绝随意故事化。

    尊重公序良俗,拒绝无底线娱乐

    公序良俗的内容大致包括:政治国家公序、市民社会善良风俗习惯、他人人格尊严、家庭道德关系准则等。泛娱乐化的潮流中,在社会新闻解读节目中加入了调侃成为一时流行,有些是媚俗无聊甚至是低级趣味的;有些是不负责任地对某些弱势群体使用歧视性语言;有些人称谓不礼貌;还有一些不文明话语,听众听着刺耳、不舒服,同时也降低了节目品位。有的主持人还喜欢开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比如本来是一个悲剧性的新闻事件,由于对新闻解读时情感把握不准确,依然寻找笑点逗笑取乐,解读忽略了新闻内在的思想感情,偏离了新闻事件内在的灵魂。

    所以,新闻解读中要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以人为本,尊重公序良俗,体现人性良知。主持人要修身、立德,幽默调侃要善良、合时宜,避免尖刻、鄙薄的语言观点,要做到直言、慎言、善言、信言,情感表达与公众情感要有共鸣。

    以提高公众媒介素养为目的,重解读重思考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评估、创造和思辨的能力。具体说来,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公民,必须能够主动获取信息并正确理解信息和批判地思考信息,让信息为己所用。在信息的海洋中,如何去识别、取舍、利用媒介信息成为人们必备的社会素养。因为缺少这方面的特别引导,大众在面对信息时,有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缺乏成熟的认知能力,在大量的信息前容易成为信息的奴隶,从而惰化自己的思辨和梳理能力,不懂得从新闻中领悟信息透露的潜在价值,容易被消极的东西导入误区。

    社会新闻解读不是单纯地讲新闻,不是主持人的话语杂耍、无厘头调侃。博得听众一笑不是目的,社会新闻解读的目的是在讲述新闻之后能给大家一个客观、平衡的引导,使得听众在茶余饭后聊新闻时有正确的认知,不让小道流言盛行。尤其是在网络时代,每位受众对新闻事件都有个性化解读的可能,很容易出现众说纷纭,以讹传讹的后果,因此在这种时候,主流媒体应及时提供真实信息,消除群众的误解,广播节目有责任帮助大众正确理解媒体信息,正确使用媒体。

    有些社会新闻解读节目重“读”不重“解”,只是把新闻事件进行了全面介绍,缺少对应的评论,导致节目过后,笑声代替了思考。其实,社会新闻解读节目的精彩之处正在于评论,节目代表了主流价值观和不同群体平衡性的观点,是对具体事件或问题做出的平衡的、公正的理解和判断。所以,主持人要认真把握好新闻内涵,及时、客观、平衡地就新闻事件做出评论,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有正确的认知,而不是一味地碎片化地讲述新闻故事,娱乐性地演绎新闻事件,新闻解读节目要以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为目的,要发挥理性的力量,不要因注重娱乐而把节目变成“愚乐”。

    以传播正能量为原则,做“淘金人”不做“搬运工”

    “泛娱乐”容易将节目导向低俗。通俗和庸俗、低俗是界限分明的。很多节目为了求得受众的关注,在内容选择上常常以猎奇报料极端消息为主,结果不自觉地导致负面新闻比重过多,阴暗的新闻事件报道多了,会导致人们对社会的理解认知错误,形成对社会的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不理性的发泄或报复行为,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再有,片面地解读评论很容易使受众对诸多问题的是非曲直产生混淆甚至重新定义,很可能使得人们价值观异化为一种带有娱乐性质的错误观点。在海南发生校长带小学生开房的恶性事件后,新闻解读中调侃“校长,开房找我”,看似娱乐性地表达了愤慨,但最终却使一个反思校园安全和师德建设的契机,演变成了一场引人围观的闹剧。要知道,事件的核心是那些不幸的孩子,是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重大社会问题就这样被解读成了娱乐新闻。

    很多社会新闻的发生都是错综复杂的,解读中应呈现事态发展中的各种复杂因素,新闻节目既有让大家全面真实了解新闻事件的责任,又有承担知识传承、道德教化的重任,更有引导社会人文精神向着真善美前进的义务。所以,每天面对泥沙俱下的海量新闻信息,只有严格把关、“沥尽狂沙”,才能为受众提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从这种意义上讲,我们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搬运工”,而要做“淘金人”。 面对丰富的新闻稿件来源,需要经过反复认真的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量选用主流媒体新闻网站提供的新闻,因为他们坚持严格把关,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真实、可信,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要严把新闻筛选关,剔除黄色、虚假、格调低下甚至政治错误的新闻。 

    另外,编辑稿件时对消极的、负面的新闻尽量少用,相似题材要有取舍。可选择有普遍意义的、有实用性、指导性的社会新闻:比如有关政策法律信息的解读、经济信息的解读、就业信息的解读、透露新商机的新闻、关系公益事业的新闻、道德价值观念的解读、有现实生活指导意义的新闻、未来科技与生活方面的新闻等等。不能一味地关注明星丑闻、血腥暴力事件、畸形变态的情感。娱乐化演绎评说那些负面的新闻事件是不负责任的。 

    新闻解读过程中对新闻事件的介绍也要有侧重点,要抓住主题,不片面猎奇、不渲染没必要的细节,不低俗化。不论是宣传真善美,还是评说假恶丑,都要视正气与尊严为生命,以传播正能量为原则,播撒阳光健康的思考理念,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语境的需要。

    (作者单位:鞍山广播电视台)

    责任编辑:武艳珍

温都全媒体:用“三个再造”完成融合
增强贴近性 力求有效性
心灵的洗礼 精神的升华
策划社会活动 彰显媒体影响力
那火炬叫激情也叫信念
“四招”提升公信力
泛娱乐化时代社会新闻的解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