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媒体融合的三思三法

● 袁甜阳子 沈 阳 《 新闻战线 》(

    2014年8月8日,郭美美的报道再次凸显了新媒体对于新闻生产速度的影响, “@新华视点”23点59分首发郭美美消息,抢了几十秒;在周永康事件中,“@财新网” 6万字文稿在事发后快速推出;“@澎湃新闻”对系列热点事件的快速跟进,让我们看到了新媒体对新闻生产带来的冲击。

    传统媒体在网络信息中选择素材,新媒体再借力传统媒体的报道传播,不同的媒体根据自身性质和受众特点对报道形式整合,深度报道、模块报道、信息图表等层出不穷,立体化、多层次满足了用户需求。技术演化、受众变化和社会进化正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逐步融合,这就使得媒体融合所需思维和路径具有探讨的必要性。

    媒体融合思维

    大数据思维:把握所有可分析数据

    大数据改变了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其核心是计算一切可计算的,有文本计算、社会计算乃至情感计算。对媒体而言,生产、分析和解读数据成为必要,创新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大范围地挖掘新闻报道事件,360度呈现新闻全貌,为用户和读者提供基于精确数据的精妙解读。

    大数据思维给媒体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个性化推荐,量身打造资讯。在大数据中深度挖掘用户阅读偏好和关系链,为用户筛选推荐最适合的内容。二是采编改造,深化集成报道和深度报道。很多新闻当事人都在微博、微信、QQ空间、人人网或其他社交媒体中活跃,如果将人和文本打通,理解人在各个媒体空间产生的数据,就可以对新闻当事人做行为画像,多角度认知。记者需要连接的不仅仅是人,也需要更多地关注数据和内容。三是预测性报道。在数字中把握未来脉搏也是大数据技术的价值所在。预测也是一种新闻。借助相关技术,凭借自身分析和数据资源,形成高准确率的预测性报道十分必要。四是整体内容生产力提升。对媒体内部采访资源的数据化,对外部传播资源的数据化,两者结合可较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

    用户思维:极力满足用户痛点

    以用户为中心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议题,但互联网时代赋予了用户更多的权利与意义。对媒体而言,必须时刻清楚自身用户是什么人、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如何满足需求等。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有5个特征:即时、互联、随地、智能、情感化。

    让用户参与到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每一个环节,激励挖掘用户行为与需求,从关注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如题材偏好、内容偏好、时间偏好、表达偏好、场景偏好和价值观偏好等,到深入考察用户的日常行为习惯以及这些习惯对他们的媒介使用的影响,例如日常作息对于阅读节奏的影响、移动场景变化对阅读内容的影响、网上购物行为对付费阅读的影响等,让需求的满足注入内容生产与制作。抓住用户的痛点和变化是媒体转型的关键。

    底线思维:传播网络正能量

    互联网时代给人人以说话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应是在七条底线(法律法规底线、社会主义制度底线、国家利益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信息真实性底线)的基础之上。对媒体而言,应坚持以事实为底线,理性客观报道,不刻意渲染矛盾,不成为网络帖文的印刷版。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各类媒体应专业权威解读信息,坚守七条底线,积极传播网络正能量。可以说,底线思维是媒体传播的根本,也是走得更远的基础。

    媒体融合方法

    发展APP,抢占移动入口

    APP是人们进入移动虚拟空间的窗口,传统媒体曾历经网络版、电子版的改造,如今需要再向APP进发。推出自己的移动应用是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共识。2014年7月,“澎湃新闻”正式上线,传统媒体已意识到:没有自己的APP,发展不可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自研APP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虽携资金优势,但仍需思考盈利途径与方式,盈利模式是APP长远稳固发展无法绕开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APP不仅是内容提供商,更可能成为O2O服务平台,为用户推荐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和商家信息。从信息获取到服务获取也许是APP成功的关键。

    当然还要注意APP所具有的饱和现象,正如电视频道一样,数量虽多,但我们看的频道就是那么几个,APP也一样,每个用户安装的APP是有限的,每天愿意打开看的APP就更加有限了,这就是APP饱和现象。一款APP要突破饱和现象,需要有极佳的用户体验和存在必要性。

    在APP运营中,如何从超级APP如微信、微博和各类新闻客户端中导流,也许是APP早期成功的关键。

    百花齐放,与自媒体融合共生

    传统媒体不仅面临着网络媒体的竞争,同时,微博、微信、百度百家、腾讯大家、今日头条和新华网思客等一系列自媒体平台也在和传统媒体竞争,自媒体正在成为第三方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传播生态中,传统媒体需要学会与自媒体融合共生。

    低门槛甚至零门槛的自媒体的观察视角相对传统媒体更显草根化、人性化,带有媒体人自身的风格特色,更贴近受众。传统媒体应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寻找两者融合共生的路径,如邀请自媒体人开设专栏,展示用户的新鲜观点。地方媒体签约一批自媒体人也是一条可行之路。积极进驻微博微信,积累粉丝,攻占垂直领域更是一条可以尝试的路径。

    在自媒体发展过程中,传统媒体行业危机和从业人员的机会是并存的,如何处理好这种关系,也许是传统媒体和自媒体人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拓展数据新闻,构建数据中心,提升新闻生产效率

    数据新闻包括两个层面:新闻中的数据,数据中的新闻。前者聚焦于新闻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相关性,注重文本和数据结合的通透化;后者聚焦于数据形成新闻的过程及表达。目前媒体正在进行的探索和发展方向是:数据化选题策划、数据采集、数据筛选与整合,对数据信息挖掘并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新闻。在周永康案的系列专题报道中,财新独家策划了“周永康关系网”的动态交互图,仅用一张图就清晰指明了和周永康利益相关的有哪些人、是什么关系以及相互之间有何商业项目。在数据新闻方面发力,同时把数据新闻部门延展为数据服务和信息服务是今后的一个方向。成立数据和内容生产中心,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实现“一次生产、多次利用、多平台分发、多形式连接”将是必然。

    小结

    新旧媒体的融合,需要媒体人打破壁垒,重塑关系,创新服务。面对移动互联网,媒体人需秉承大数据思维、用户思维和底线思维,重构服务内容和形式,提升数据加工能力,建立专门的数据和内容生产中心,将大数据思维渗透到新闻生产中,把用户需求贯彻到底,才能真正把握全民移动阅读热潮带来的机会。

    (作者袁甜阳子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生;沈阳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邓  瑜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转型
媒体融合的三思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