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提升党报评论“穿透力”

——从一篇省委书记关注的评论说起

● 刘庆传 《 新闻战线 》(

    6月3日,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在南京举行,在讲到“落实政策要坚决有力”时,省委书记罗志军脱稿讲了一段话。大意是:会前,有关部门就是否要在会上推出一个政策文件进行调研时,一些民企表示,现在政策已经很多了,关键是执行和落实。听从这个建议,省领导决定,这次会议暂不出台新政策,而是对2008年以来出台的政策进行梳理,一一对照落实。听了这段脱稿讲话,记者撰写了《“暂不出新政策”也是好政策》的评论,指出,在当前政策已经比较多的情况下,与其出台新政策,不如落实现有政策。评论发表后,引起较大反响。6日当天,罗书记在刊发这篇评论的《新华日报》A2版上作出批示:“这是一篇好时论”,又请省委办公厅专门致电报社,提出表扬,认为这篇评论“切入点好,有深度,与省委的考虑完全吻合”。

    一篇评论能够引起省委书记的重视和批示,反映了《新华日报》评论近年来对提高评论质量的孜孜以求开始收到成效。自2007年提出“高度、贴近、开放”的办报理念以来,新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评论工作,把评论作为提升党报影响力的重要武器,先后推出《新华时论》《经济走笔》《漫说快评》《零点快评》等多个评论专栏,同时从人员配备、考核机制、版面支撑上采取多项举措提升评论质量,评论对思想迷雾、错误观念、不良现象、不正之风的“穿透力”、影响力、引导力越来越强。

    想省委书记之所想:党报评论要有“高看一眼”的自觉

    《新华日报》是省委的喉舌。与晚报、都市报不同,党报的主要读者是各级党政干部,他们有着较高的理论和政策素养,较强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党报评论要想给这批读者“一滴水”,自身必须要有“一桶水”。党报评论要吸引读者,必须要有高度,既能够“想省委书记之所想”,有全局的眼光和宏观的视野,又能够“思县市委书记之所思”,有具体的思路和可行的对策。《新华日报》自推出《新华时论》栏目之日起,就明确:《新华时论》与《经济走笔》《社会话题》等栏目的定位明显不同,必须选题重大,瞄准省委、省政府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影响全局和长远发展的热点问题、读者关心热议的经济社会焦点问题进行论述,必须思想深刻,高看一眼,必须论述严密,文风朴实。由于坚持了这几条原则,《新华时论》的好稿率一直较高,自推出以来,多篇作品先后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栏目本身被评为2012年度江苏省新闻名专栏一等奖。

    2013年5月前后,针对经济形势低迷,一些地方存在观望情绪,渴盼中央出台类似“4万亿”之类的救市和刺激措施时,中共江苏省委主要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江苏要发挥“强政府”与“强市场”两个作用,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直以来,江苏被认为是“强政府”的代表,“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之争的影响余韵犹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强政府”是不是意味着强干预、强刺激?根据这一思考,《新华日报》发表新华时论《“强政府”应向何处“强作为”》,指出,“强政府”不该强在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上,而应该强在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强在更好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上。评论发表后的6个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发挥好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强政府”要强在服务上的思考,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全吻合,说明评论阐述的观点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理论性、指导性,因而被评为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评第24届中国新闻奖。

    党报评论要有“高度”,但“高度”从哪里来,却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一些地方片面理解党报的“高度”,把“想省委书记之所想”简单理解为“讲省委书记之所讲”,在评论中照搬照抄领导讲话和文件的表述,这样的评论,看起来有“高度”,挺权威的,实际上是新的八股。党报评论的“高度”应该是“有热度的高度”,“想书记之所想”、“讲记者之所讲”必须在消化省委文件和领导讲话精神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新华日报》在提高评论“高度”的同时,特别注重评论表达的形式创新,比如,在论述为政者要多谋群众重点关心的焦点热点问题时,巧用比喻,发表评论《为政还须多解“压轴题”》;在论述领导干部要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碰到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要多做解释和说明工作,争取群众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和理解时,发表评论《领导干部要学好“说明文”》。

    见人之所不曾见:党报评论要有“深看一层”的本领

    2009年3月19日,《新华日报》发表了一篇评论《让会议成为会议》。评论认为,文山会海之所以泛滥,重要的原因是会议被异化,或者成了旅游观光的幌子,或者成为变相的福利,或者成为个别领导过“会瘾”,展现自身存在的工具。要减少文山会海现象,必须让会议真正回归它的本质——议事功能。《让会议成为会议》不仅标题独特,让人好奇,引人入胜,而且见常人之所不曾见,深看一层,看出了常人没有看出的问题,具有很强的评论个性。

    评论是党报的“重器”。既然是“重器”,当然不能轻发,而应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换言之,对一些新闻事件,党报不发声则已,但一发声就必须与众不同,让人刮目相看。要实现这一点,党报评论不仅要有思想的高度,而且要有思维的深度,能够“深看一层”,见人之所未曾见、不能见,给人以启发和思考。如果发表的评论总是老生常谈,说的都是一些众所周知的“真理”,这样的评论发表得越多,党报评论的品牌和影响力将越差。因此,在没有见人之所未见的情况下,评论与其发,不如不发。

    一要善于运用理性思维,透过现象看本质。在2008年4月举行的一个学术研讨会上,时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感慨地说,过去要招个“海归”人才不容易,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很难招到高层次人才,这两年不同,不仅回来的“海归”多,而且都来自名校、名企、名研究机构,层次高,成本还比过去低。根据这个细节,记者撰写了新华时论《在“人才回流潮”中抢抓机遇》,从南大书记的感慨入手,通过近年来回国留学生越来越多的数据,透过现象看本质,深看一层,告诉读者,当人均GDP在3000美元左右时,留学人才会加速回归,现在江苏就到了这一阶段,各地要果断出台政策,构筑平台,抢机遇、抢人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二要善于运用概括思维,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提炼出直抵内在的本质与规律。与其他新闻体裁不同的是,评论具有很强的说理性,这就要求评论作者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和概括能力,善于从杂乱无章的新闻素材中抓住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评论是经常被用到的武器,但这种评论往往很难出新,容易变成文件的翻版。《新华日报》在论述《即知即改怎么改》时,概括性地提出,即知即改必须做到“明知明改”,做到敞开门、开大门,不藏着,不掖着;必须做到“真知真改”,不做“亲民秀”,不搞形式主义;必须做到“深知深改”,因为轻描淡写,触及不了灵魂,浮光掠影,解决不了问题。这篇评论由于见人之所未见,不仅得到省有关部门的肯定,而且被评为2013年度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二等奖。

    三要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党报评论如果要见人之所未见,就不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在很多时候,如果能够反弹琵琶,看到众人没有看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往往更有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改革开放以来,“深圳速度”、“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在施政过程中把效率极端化、片面化,一个重大工程往往还没有征求各方意见和认真研究就匆匆上马,结果由于论证不到位,很快又下马。针对这种现象,2009年11月29日,《新华日报》发表评论《“效率观”也要转型升级》,提出“慢效率”有时候其实也是一种效率,“‘快决策’在当时看似乎高效,但回过头看,一些决策不是脱离实际、难以为继,就是虑不周详、一改再改,甚至全盘推翻、推倒重来。这样的快,表面看是高效率,实际看是低效率、负效率。相反,决策时几上几下、反复论证、多方求解,一时看效率似乎很低,但由于决策经得起历史检验,一次决策换来长治久安,总效率反而高。”因为反弹琵琶,看到很多人未曾看到的问题,反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效指导了工作。

    道他人之所不能道:党报评论要有“为民代言”的担当

    新闻评论是对新闻事件的观点表达,具有很强的倾向性。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是褒是贬,是抑是扬,评论必须旗帜鲜明。褒奖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面前,仗义执言,针砭时弊,是彰显党报评论存在与力量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新华日报》不断强化评论的舆论引导功能,及时对一些社会不良现象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效地引导了舆论,匡扶了社会正气。

    2010年,山木集团总裁宋山木因涉嫌强奸女员工而声名狼藉。此前的2008年,宋山木曾出资100万元在某高校捐建一栋“宋山木楼”。宋山木出事后,该校不得不凿去“宋山木楼”这几个字。据此,《新华日报》发表评论《记取“宋山木楼”这一课》,提醒高校在接受捐资助学时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文章发表后,《报刊文摘》等纷纷转载。2012年,一场打着“富豪相亲”幌子的相亲会在全国十大城市巡展,名为相亲会,实则大肆炒作,又是“处女鉴定”、又是“比基尼选美”、又是“测谎仪”。针对这种现象,《新华日报》发表了新华时论《“富豪相亲”浊化社会空气》,指出这样的“富豪相亲”宣扬了错误的爱情观、财富观和成功观,浊化了社会空气,造成了不良的影响。评论发表后,中宣部阅评小组专门编发了一期阅评,称赞这篇评论敢于对社会不良现象发声,彰显了党报的责任与担当。2013年,这篇评论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网络时代,一些商业网站的新闻影响力越来越大,尽管如此,很多网站也经常在其首页打出“党报就某某事发表评论”的字样,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党报评论的影响力。党报评论要有影响力,必须“道他人之所不敢道、不愿道、不能道”,有为民代言的担当。在办好《新华时论》的基础上,2009年7月《新华日报》推出舆论监督类的评论栏目《漫说快评》,以漫画加短评的形式针砭时弊;2013年5月,又推出评论类栏目《零点快评》,吸引外部作者撰稿,评述社会热点。这些评论栏目的推出,大大丰富了《新华日报》评论的产品种类,提升了党报评论的穿透力和舆论的引领力。

    (作者系新华日报评论部主任助理)

“微调查”:与时俱进打造特色优势
提升党报评论“穿透力”
调解类报道的舆论引导力
深度调查报道的多维度视角
加强和改进党报文娱报道三招
新闻资料档案管理浅议
《百姓事马上办》栏目为何经久不衰
从“全家福”看媒体的定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