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众传媒发展迅速,新的媒介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与传统媒体紧密融合,共同构成了新闻传播的多元化、立体化格局。大众传媒广泛深入的传播范围,及时快速的传播速度,形成了强渗透力的传媒拟态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受众的生活和意识形态。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尤其是对于未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不能分辨信息好坏,会导致大学思政教育受到强烈的冲击。目前,对大众传播的探析已成为现阶段大学思政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
传播困境
大众传播的广泛性、渗透性以及海量的传播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活,促使大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同时,丰富的传播内容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裕的信息选择空间,广泛的传播网络将产学研各界逐渐融为一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研究提供了发展平台,扩大了大学生的发展向度。然而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大众传播同样如此,媒介平台的多元化使得传播信息泥石俱下,甚至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负面效应如影随形,削弱了大学生对社会主流舆论的接受。
大众传播过分追逐经济利益。随着大众传播体制的不断改革,传统媒体开始逐步进行市场经济,就连党报也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1世纪以来,大众传媒进入市场化发展模式,媒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局部地区甚至已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为了进一步占据竞争优势,提高报纸购买率、电视收视率或网络点击量,有的媒体会冲破社会道德底线或社会伦理边界,将新闻传播标准政策及社会道德法律抛诸经济利益之后。例如美女主持性感播报、私密艳照曝光等都是对社会伦理道德和职业规范的挑衅,虽然满足了受众寻求刺激及窥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关注度,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但是这却是大众传播媒介社会责任的缺失。传媒业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不仅无法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还会对受众产生误导。传播媒介所倡导的媒体使命,逐渐在市场快车道中渐行渐远。在这种传播环境中,大学生群体无意识地被市场和利益所影响,社会责任逐渐缺失,逐利人格却日渐形成,这种形势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大学教育者应明确思政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对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的传播媒介有清晰的认识,防止部分传播媒介的逐利性成为思政教育的离心力。
传媒主流价值被弱化。现阶段,我国社会正处于改革攻坚期、转型阵痛期和矛盾凸显期,相关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影响着社会生活,触动着人们神经。例如,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问题,少数人掌握了大多数的社会财富,特别是在北上广等城市,城中大量涌入农民工,加速了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步伐,但是农民工一族却也变成了社会收入最低、社会保障最少的群体。其次是社会腐败问题,通过大众媒体曝光的贪官众多,贪污数目惊人,不断刺激着社会大众的敏感神经。再次是持续的暴力拆迁,甚至有网友在中国地图上制作出了一幅暴力拆迁的“血房图”,触目惊心。还有很多社会敏感问题,如教育、就业、医疗卫生、住房等,这些信息确实是大众所需求的,但随着传媒环境的放开,有些大众传媒往往会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人为炒作式宣传,一方面是天灾人祸,另一方面是土豪炫富,舆论的引导功能在这里失衡,传媒的主流价值被大大弱化,对受众尤其是对还完全未成熟的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悲观判别社会现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被错误引导,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及思政教育极为不利。
大众文化被曲解。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相继引入港台流行产品,内地文化被港台流行文化深刻影响。同时,西方后现代传播文化思潮也在不断影响社会传媒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大众文化开始形成一种经济化逻辑的消费型、商业型文化,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物质消费,遵循市场经济和广告商意图制造出迎合低级趣味、逾越道德界限的泛文化。在发展机制上则形成了依照产业文化进行批量生产的可复制型文化,这种文化缺乏深度、内涵和完整性,与时代文化和社会价值严重偏离。当前,我国大众文化在经济、文化大都市中,逐渐发展成为脱离上层建筑的次生意识文化,影响着主流价值文化,对国家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对于文化辨别意识不强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深刻,使大学生沉溺于这种文化之中,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高校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正确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寻求发展解决之路。
新闻传播学策略的运用
依靠权威传播信源。传播学认为,受众对传播信息的接受程度以及接受态度,往往取决于传播信源的可信程度,传播信源的可信程度影响着受众对信息价值和真伪的认定与处理。一般情况下,受众可以依据两个方面判断信源的可信程度,一方面是传播信源的信誉,即传播者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信源的专业性,这些成为权威信源的信用基石。对于大学思政教育而言,其本质上就是说服性和宣传性的人际传播。传播信源的可信程度,关系到两方面的传播主体,一类是大学思政教学的教育者,一类是教育活动中对传播信息进行宣传和组织的传播者,所以,大学思政教育应从这两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思政教育的传播效果。
运用科学化的传播方法。传播学中,多运用“一面提示”或“两面提示”的方法进行大众传播,这种方法也同样可运用于大学思政教育的传播之中。“一面提示”指的是传播者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应多提供对传播信息和传播者有利的信息,对传播者的观点做系统分析和阐述,使其立场鲜明、观点明确,但这样的话可能会使受众产生抵制心理,从而降低说服效果,因此,这种传播方法多用于文化水平低、辨别能力不强的受众。“两面提示”在对传播者提供其观点信息和对传播者有力信息的同时,提出不利于传播者的观点或对立方的观点,以这种方法进行传播,其说服目的较为复杂,加大了受众的理解难度。如果在传播过程中,没有准确把握说服力度,很容易变为对方宣传的工具,但其优点在于使受众产生公平心理,削弱受众对传播者或传播信息的反感。同时,对于“反宣传”有着一定程度的免疫性,这类传播方法往往适用于文化程度较高和逆反心理较强的受众。因此,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可充分运用这两种方法进行人际传播,对思想单纯的低年级学生可运用“一面提示”进行思想政治上的说服教育;而对于心智成熟、思维活跃、逆反心理强的高年级学生应运用“两面提示”进行传播与说服教育,并向其阐述重要意义。
行使意见领袖功能。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的拉扎斯菲尔德认为,有一类受众可定义为“意见领袖”,这类受众是传播网络中的活跃者,而且往往具备一定的社会地位和权威性,可以对他人施加影响或针对某一问题提供意见。这一思想可以运用于大学思政教育的传播之中,发掘大学生群体中可以担任意见领袖的人物,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以积极的态度影响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担任意见领袖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关系平等,他们是被学生所信赖和熟悉的人,较少宣传和说教,而是自发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力在学生中的渗透性不是教师能代替的。意见领袖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思政教育者应充分重视意见领袖的影响力,最大化地发挥其影响。
结语
大学思政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大学思政教育应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积极作用,以正确的新闻传播学方法应对传播媒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科学的传播方式,使大学思政教育成功突围传媒困境,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顺利达成。
(作者单位:武汉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