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认为,社会环境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早在2007年,他们就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非常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而中国每年的自杀人数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医学专家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① 巨大的工作压力、职业倦怠以及身体不适都容易诱发抑郁症这种伤害很大、后果严重的心理疾病,媒体从业者所处的压力环境使这种病患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媒介机构应如何面对抑郁症这样的心理疾患以及媒体从业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这是媒体从业者个体、传媒行业乃至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
媒体转型需要媒体从业者重新进行心理评估并做出适当的心理调适
业内人士认为,自杀离世的媒体人主要还是因为巨大的工作压力。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下,身心俱疲,形成抑郁症。
当前的媒体从业者面临双重工作压力:一是传统上的工作压力,二是来自行业转型。新闻工作原本就是一个高强度、高消耗的职业,“西方心理学家将当代人的工作紧张程度划分为10级(级数越大越紧张),新闻记者与飞机驾驶员、领航员并列第三,为7.15级,仅次于8.13级的矿工和7.17级的警卫人员。”②媒体从业者不仅面临传统的来自工作上的压力,比如严格的业务量化绩效考核,突如其来的采访任务,截稿时间的挤压,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③,等等;而且,媒体从业者还面临着行业转型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压力。在大数据时代,面对新媒体的发展,传统媒体正在进行较为艰难的行业转型。对报业来说,转型更为艰辛,竞争压力更大。年轻读者的流失严重,读报的人数越来越少,广告收入明显下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上仍在探索,新媒体的赢利模式仍不清晰,“鲜有成熟的、可复制的成功样本供借鉴。只能继续前行,靠自己摸索。”④作为职场人士,面对着新闻工作本身的压力以及当前来自整个行业转型的挑战,后者的失范状态是巨大而强烈的,而这些压力无疑集中在行业领头人、单位领导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身上。最近自杀的几位媒体人中,都是来自传统媒体的高管,有两位来自报业。
传统媒体转型带来巨大的环境改变,需要个体从心理上及时做出适当调整,形成良好的适应性。所谓适应是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包括个体根据环境的要求改变自己,也包括个体作用于环境并改造环境。当个体受到一种或多种心理或社会强烈刺激,产生主观上的困扰或情绪紊乱的状态,这就是适应不良。⑤适应不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会遭遇更大的心理危机,患上压力病,它是抑郁症的致病隐患,而这种压力病实质上是长期紧张造成的心理疲劳所致,主要表现为厌倦、情绪低落、消化不良、失眠、头痛、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紊乱、工作效率低等。⑥作为媒体高管,既要管业务,又要懂管理和经营,承担更多的责任,很多事情亲力亲为,工作节奏快,工作时间长,紧张程度可想而知。有人指出,自杀的杭州都市快报副总编徐行,白天做新媒体,晚上做纸媒⑦,有较严重的失眠。当个体出现失眠等征兆时,就应及时引起注意,采取一些放松的方法,比如听音乐,参加适度的体育运动,主动与身边的亲人和朋友交往和倾诉,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等,总之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多样,转移注意力,宣泄不良情绪,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处在高压力环境下的媒体从业者,平时就要重视自己的身心状况,注意减缓压力,同时,作为家人,也要关心从事媒体工作的家庭成员,帮助他们面对和解决身心出现的不良倾向,在交流中感受爱和温暖。
媒体高管需要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辩证地对待和认识自己的个性,重新评价自己的工作,权衡目标与压力。抑郁症患者较为敏感,对自己和社会的要求高,对自己完成任务的结果期望高,当不能达到目标时,个体内心负向体验倍感强烈,从而苛责自己,最终对环境、他人、自己和未来失去信心,结束生命成为最终选择。有人评价徐行的为人,谦和、低调内敛、做事认真、凡事忍让,从不把矛头指向他人,总是默默承受压力,一味苛责自己的弱点。⑧具有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和追求是好的,但因环境及个人能力的限制,每个人不可能凡事都做到尽善尽美,应该允许自己的工作中存在不足,这是正常的,对人宽容对己苛刻是不可取的。
除了自身的心理评估外,媒体高管在媒体转型中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角色,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建立领导者团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有效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传统媒体业务的线性流程虽然也有合作,但新媒体环境更强调团队意识。处在媒体转型中的媒体高管,需要从逐级向上负责的纵向模式向加强自己单位领导者团队建设的横向模式转变,在保持与上级领导交流畅通的前提下,应着力于构建领导者团队,无需事必躬亲,善于用团队的力量减轻个人的工作压力,以团队的智慧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这样就增加了休息时间。自杀的几位媒体高管,缺少足够的休息时间,平日累积起来的压力无法得到疏解,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媒体从业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媒介机构的重视和切实行动
媒介机构的上级领导也需要重新评估媒体高层管理者的职业角色,加强领导者团队协调工作的能力,切实减轻单一领导者的负担。传统媒体具有意识形态属性,长期自上而下的宣传模式使得媒体领导者的职业角色固化,上级领导评价其工作成绩的标准具有唯一性,即是否无误地快速地执行和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指令和指标,这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从业务的角度去要求工作绩效,媒体领导者大都能够较好地完成。但现在情况变了,目前的媒介生态环境要求媒体全方位地做出改变,以往仅重视从有无能力完成上级领导指派的任务的角度,去评估在媒体转型时期的领导者已经不合时宜了。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面对用户终端选择的多样性,需要媒体高管具有管理与经营的能力,具有把握市场和掌握新媒体特性与实质的能力。在情势需要之下,一方面,媒介机构应该给媒体高管继续学习、钻研新知识和接受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的机会,如实行短期修整或培训,使媒体领导者具备相应的素质,较快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适应媒体转型的需要,这样也会暂时脱离紧张的工作环境。接触新东西会唤起积极的情绪,而不是在众多过高的期待中产生实际结果与期望的落差,否定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产生沮丧与失望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会对媒体从业者的身心造成极大危害。另一方面,上级领导要鼓励和支持领导者团队的建设,在用人之时,了解对方所长:擅长业务,还是管理,或是经营,善于扬其长避其短,使工作中形成一个执行力强、效率高的领导者团队,而不是让某个领导者承受压力。
上级领导要关心和重视具体执行工作的媒体高管的心理健康。媒体从业者作为行业群体,其心理健康在近些年来颇受社会关注,从关注新闻工作者,变成关注媒体从业者,从关注这个群体的身体亚健康到关注其心理亚健康乃至心理障碍,但这个群体中高层管理者的心理却被忽视。在行业面临危机和挑战的时候,所有的矛盾和冲突都聚集到他们身上——上级领导的期待、单位员工的期待、自身的期待、家人的期待,等等,而前进的道路遇到阻塞,所有这些压力无法得到舒缓而长期累积,必然带来严重的后果,不利于人才建设和管理队伍的长效发展。
媒介机构必须主动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请专业机构为本单位员工做定期的心理健康检查,使员工的心理健康检查如同身体健康检查一样,常态化、制度化。及时筛选抑郁症患者,一旦发现高管或普通员工患抑郁症,必须休假治疗,遵医嘱服药,不能带病工作,否则会加重病情,最严重的结果就是自杀。几位媒体高管生前都有患病史,这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而患上抑郁症却不为人知,这是媒介机构在预防心理疾病上的薄弱环节,也是一种失职。
措施之二是举办定期的心理沙龙,帮助员工进行心理调适。建立内部心理咨询部门,加强内部员工之间的心理沟通,请专业人员开设心理咨询方面的讲座,普及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措施之三,媒介机构需要建立定期休假制度,使得员工可以有时间、有机会去选择不同的渠道减缓工作压力,参与工作之外的活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此外,媒介机构应建立激励性的、关怀性的管理方式,以保护员工的身心健康,比如为员工工作以外的困难提供帮助。
这些制度化的方式方法有助于培养员工积极的状态,营造和谐气氛,为媒体从业者提供组织方面的有效支持,从而舒缓并降低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心理疾病”时代需要更多专业机构参与到心理世界的建设中来
当社会高速发展时,会引发自杀率剧增,这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100多年前在他著名的《自杀论》中得出的结论。这个经典社会学研究的启示是,当社会发生结构性的巨大变化时,每一个个体都必须面对,认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并能积极调适和回应,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打乱了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秩序,社会处在快速发展中,社会流动增强、竞争激烈,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大、就业形势严峻、工作节奏紧张,情感挫折、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日益支离破碎等现实环境,使个体经常有孤单、无助、失落、自卑、焦虑、怀疑的内心体验。媒体高管的自杀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焦虑。社会成员普遍面临因社会变迁、生活成本提高以及未来发展的种种困难而带来的心理困扰和心理危机。如何解决心理危机,不仅是媒体从业者,而且是每个人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这其中,社会的力量和更多从事相关工作的服务机构的作用非常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大陆开展起来。随着人们经济条件的改善以及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咨询服务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中国社会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社会工作和心理学知识不够普及,提供心理帮助的社会资源有限的社会现实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政府管理者加大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支持心理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机构的建立和完善,培养更多专门人才从事此项工作。
我们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生选择和人生态度,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状态,让社会成员有更大发展空间和自由空间,在个人社会化中,社会化主体在强调社会需求的同时,应该向个人兴趣倾斜,鼓励人的精神追求,保持形而上的追求,让人的心灵丰富起来,这是心理健康的根本,社会应该这样做,也能够这样做。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博士)
注释:
①陈威威:《人类进入心理疾病时代 ——访著名心理咨询专家李子勋》,《社会学家茶座》2007年第1期。
②周宁:《为“病态”中的媒体人熬制“心灵鸡汤”——读雯文<心理咨询师手记>五感》,《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③参见林海:《媒体人:多管齐下,走出心理“亚健康”》,《中国记者》2013年第2期;周宁:《为“病态”中的媒体人熬制“心灵鸡汤”——读雯文<心理咨询师手记>五感》,《中国记者》2013年第1期。
④孙宝传:《关于报业转型的反思》,《中国传媒科技》2014年第1期。
⑤⑥余小梅:《广告心理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⑦⑧参见密斯赵@上海:《是谁逼死了徐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813eb50102et6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