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党性和人民性关系问题溯源

人民日报社研究部 《 新闻战线 》(

    新闻事业的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实质上是党和人民的关系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党和人民之间的关系,决定着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之间的关系。习近平同志在8·19重要讲话中提出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并就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系统、深刻的阐述。习近平同志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深入理解这个重大论断的科学性,进一步梳理和研究党性和人民性问题提出的历史脉络,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舆论格局中更好地体现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

    党性和人民性概念的提出

    党性和人民性概念的提出并非始于今天,历史上,革命导师和我们党的领导人,都曾经就党性和人民性问题做过论述。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不同阶级的政党有不同的党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是共产党的党性在新闻宣传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党性的提出和阐发,始于马克思和恩格斯。1847年,他们指导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非正式机关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在给读者的公开信中就明确表示:它是一份彻头彻尾的党派性报纸,如果有人认为它应该是无党派性的,那是对它最大的侮辱。这里用的“党派性”,实质上指的就是该报应有的党性。

    最早明确界定党性概念的是列宁。1895年,他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中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的党性,要求在对事变做出任何估计时都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到一定社会集团的立场上。”1905年,列宁在《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把“党性”概念进一步具体化了,他明确界定了“党的出版物的原则”,指出,“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无产阶级总的事业的一部分,成为由全体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列宁的论述旨在说明,党的报刊是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党的报刊一分钟也不能站在党的队伍之外,不同党保持组织上的关系的党的报刊一律不得存在;党的报刊既是进行宣传鼓动的党的思想的中心,又是建党和巩固党的组织中心;党的报刊不得滥用职权,执行不完全是党的政策。

    由此可见,新闻事业的党性,就是政党主办或领导的报刊社、电台、电视台、通讯社等新闻机构及新闻从业人员在新闻活动中对本阶级意志的贯彻和体现。

    坚持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同样也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传统。人民性这个概念,是马克思首先于1842年4月在《莱茵报》编辑部工作时提出来的。他指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它的历史个性以及那种赋予它以独特性质并使它表现一定的人民精神的东西,——这一切对诸侯等级的辩论人说来都是不合心意的”。1843年1月,马克思在《<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一文中说:报刊应该是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马克思认为,报刊应该是人民的喉舌,是人民精神大声表达出来的日常政治思想,是人民及其政党学说的公开表露。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来说,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提出并践行报刊的人民性,是马克思在这一时期报刊思想及其活动的精华。他对人民性的经典阐释,到今天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学习革命导师的论述,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所指的新闻事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无产阶级政党主办的报刊或其他新闻机构在新闻活动及其报道中要贯彻和体现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意志;这种贯彻和体现,理所当然地包括用新闻手段反映人民精神,报道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表达人民的意见、要求和愿望。党性和人民性融合、统一在党的新闻机构全部活动的实践中。

    党和国家领导人有关党性和人民性的论述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性原则,把它看做是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

    早在上世纪40年代,我们党就正式提出了报刊的党性问题。毛泽东在1942年、1948年分别撰写《增强报刊宣传的党性》《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等重要文献,反复阐述和强调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1942年4月1日,《解放日报》改版,在社论《致读者》中总结党报工作的四项原则,党性放在第一位。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推进,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也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1989年11月28日,江泽民同志在新闻工作研讨班上发表《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的重要讲话强调,“我们的新闻工作是党的整个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不言而喻,必须坚持党性原则。”他对新闻战线坚持这一原则,提出了新的要求。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充分继承了马克思的人民性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党的领导人讲人民性的概念,最早用于教育文学艺术领域。1958年8月,毛泽东在审阅和修改陆定一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篇文章时,加了一段话:“中国教育史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的有教无类,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人定胜天,屈原的批判恶君,司马迁的颂扬反抗……”。在此之前,1956年,周恩来在评价昆曲《十五贯》时说,“《十五贯》有丰富的人民性和相当高的艺术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公开讲话中运用了人民性的说法,这一概念在文学艺术领域日益得到接受和认可,随之也逐渐进入社会政治生活。周恩来在1963年4月中国文联三届二次扩大会议上讲过这样一段话:“……在今天,我们讲的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但无产阶级又必须与农民结成联盟。工农联盟是要长期存在下去,最后使农民得到最彻底的解放,所以今天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也可以说是今天的人民性。”

    始终不渝地强调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强调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国家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地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毛泽东曾经说过,“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它的党员应该站在民众之中,而决不应该站在民众之上。”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一以贯之所强调的,就是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党中央机关报建国后一直以“人民日报”命名,已经旗帜鲜明地表明党始终要把自己的机关报办成人民的报纸,这正是党性和人民性统一的最佳体现。

    关于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三次讨论

    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曾经有过三次关于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讨论。

    早在1947年,针对国民党挑起的内战,在重庆出版的党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就以宣示人民性来彰显其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当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发表《检讨与勉励》一文指出:“固然,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 它的言论主张和新闻报道, 是不能违反中共的整个路线、纲领和政策的。但是, 由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人民的政党, 它代表的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它的一切政策是完全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这就是说, 新华日报是一张党报, 也就是一张人民的报, 新华日报的党性, 也就是它的人民性。新华日报的最高度的党性, 就是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最大限度地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感情、思想和行动。”这段话表明,《新华日报》所主张的党报的党性, 表现为始终不渝地为人民服务,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人民性已经包含在党性之中,人民性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这是党的新闻史上第一次公开申明党性和人民性是一致的。

    第二次论及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在1956年。这一年的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党中央明确批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人民日报》在《改进社论的意见》中说,“关心人、关心群众生活是我们党进行一切工作必须经常注意的问题, 当然也应该成为我们党报经常注意的问题。但是我们长期忽视了这个问题…… 我们报纸的党性、人民性的特点就被忽视了。”《人民日报》此时提出人民性,反思了自己在宣传报道中忽视群众生活、不尊重群众的问题,以人民性凸显出党报在报道思想和报道方式上的重大转变,即要从过去偏重做“党的工具”、“党的喉舌”到强调同时做“人民的喉舌”、“人民的公共武器”、“社会的言论机关”。着眼于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改版后的《人民日报》报道内容更加贴近群众和社会生活, 文风也有了很大改观,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次论及党性和人民性问题,是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并引发了较为激烈的争论。新闻界有些人提出“人民性高于党性”等错误观点,引起了部分人的思想混乱。还有一些人以“人民性”为旗号否定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反对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的性质,企图摆脱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改变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这一时期,“人民性”被一些人偷梁换柱或曲解使用,产生了消极甚至破坏性的后果。这些人所说的“人民性”已经背离了人民性的本质,实质上是以人民的名义做着有损党和人民利益的事,在政治立场上完全站到了党和人民的对立面。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中,严肃批评有些同志“在党性和人民性的问题上提出违反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报刊上很少提及人民性问题。

    党的新闻史上,有关党性和人民性问题的前两次讨论,对于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及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人们正确理解、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第三次争论中,鉴于“人民性”被一些人曲解或恶意使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使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人民性成了一个十分复杂而敏感的话题,以至于人们对其讳莫如深。

    回顾我们党的新闻史上三次关于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表述和讨论,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我们党坚持党性和人民性一致的立场是一贯的,不论是在战争年代、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坚持这种统一观始终如一;第二,尽管在一段时期内,人民性的概念被一些人注入了模糊的、错误的解释,但这不是人民性概念本身的过错,我们要做的工作是正本清源,还人民性以本来的面目,从而进一步坚定在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统一观。

    (执笔:王冰洋  李康乐)

    责任编辑:祝晓虎

党性和人民性关系问题溯源
新媒体时代突发公共事件传播策略探析
简析微博传播之负效应
全媒体收视数据:全面呈现电视价值
借力新兴媒体加强两岸交流
网络媒体体育频道的融合战略
体育报道娱乐化倾向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