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优选议程 挟势风行 重在传通

——《湖北日报》“江汉潮·荆楚风”系列调研报道的业务探求

● 蔡华东 陈剑文 刘长松 《 新闻战线 》(

    2013年4月到10月,《湖北日报》在一版重要版位推出“江汉潮·荆楚风”系列调研报道,相继刊发涵盖全省17个市州的17篇报道。这组报道是《湖北日报》围绕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一次成功的重大主题性宣传报道。  

    把准确把握中心与大局作为议程设置核心要素 

    中心是什么?大局如何把握?对2013年的湖北来说,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推进“五个湖北”建设,实现“建成支点,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就是省委、省政府一切工作的中心。

    具体到各市州,就是要将省委、省政府谋划的“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与本地区实际相结合,省级战略,市州实施。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宏大,目标高远,布局合理,是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总纲,分诸各地实施、实践,需要全省上下团结拼搏。在这一进程中,如何舆论先行、高举旗帜?如何释疑解惑、达成共识?如何统一意志、凝聚人心?如何鼓舞激励、提神鼓劲?作为省委机关报的《湖北日报》,服从和服务于省委、省政府工作中心,迅即以此作为议程设置核心要素,一方面因势、应势、顺势、借势精心策划,一方面以各地实际为切入点和着力点,集中精兵强将着力实施“江汉潮·荆楚风”系列调研报道。

    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1922年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提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认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1963年,伯纳德·科恩提出了对议程设置最有影响力的表述:“在多数时间,报界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地成功”。这一理论揭示,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而人们一般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介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这些问题所确定的优先次序来确定自己对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显然,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掌握在传播者手上。一个好的议程,一定是传播者精准地把握了社会、政府、大众比较一致的关注点,即大局、大势、大事而提炼出来的。

    事实证明,“一元多层次”战略及其在各地的实践,被准确地“设置议程”后,立即在全省引发关注,并激起持续不断的回响。4月12日,《宜昌:积健为雄——关于宜昌“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调查报告》首篇既出,省委常委、宜昌市委书记黄楚平即在市委常委会上推介:报道通过求教、求索、求证的形式,准确抓住并科学合理地阐释了宜昌市内市外民众关注的热点、疑点、难点,为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起到了释疑解惑、宣传鼓劲的作用。随之,“‘江汉潮·荆楚风’就是‘中国梦’在我们这里的‘地方版’”——各地积极与湖北日报报道组联系、准备资料、组织座谈,为这组报道顺利展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波又一波“中国梦的地方版”吸引了受众目光。

    17篇系列调研报道共同的议程设置取向,烘托了总的报道取向——观照“五个湖北”建设新进展,烘托了干部群众“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的强大气场,为时代留影,为历史存照。

    以问题为需求导向,实现传播者与读者共鸣互通

    议程设置理论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以及在公众头脑中形成这些议题时新闻媒介所起的作用,即媒介如何取得最佳传播效果。

    对报纸来说,传播效果是在读者阅读中产生的。在自由阅读时代,传播者靠什么吸引读者眼光?

    搞怪的话题、惊悚的言论、刺激的版式,不是党报的追求。遵依《湖北日报》高端、深厚、稳重、大气之传统,“江汉潮·荆楚风”稳中求变,谋篇布局以问题为导向,从设置问题开始,以回答问题落脚,紧扣受众心理,回答大众关切。兹列举两篇如下:    

    宜昌篇(4个大问题):

    1、“到哪里弄这么多人啊?是不是把县城和乡村的人都归附到城里来啊?”来宜昌创业快20年的唐锡刚疑惑地问。“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城里会不会挤成一锅粥?”土生土长的宜昌青年宋娟娟表示,非常想弄明白这个事儿。

    2、“是不是大拆大建,高楼林立,道阔人稀,失去山水园林城特色?”老居民最担心的是这一点。 “会不会空而不当,沦为‘鬼城’?”外来落户投资的企业家也有疑虑。

    3、“人多,事少,人山人海扎堆贫民窟——国外‘大城病症’要防止。”海外游子在网上郑重建言。“建设特大城市,需要有雄厚的产业支撑,宜昌有吗?简单讲,钱从哪来?人从哪来?”这正是宜昌决策者们的工作难点。

    4、“城市最终靠人来建,人来住。宜昌的市民支持特大城市建设吗?”这是记者考察的重点之一。民众还有一些什么愿望希望政府一并考虑进去呢?我们就此做了深入调研。

    神农架篇(4个大问题):

    1、顶层设计如何内化于心、变成林区全民共识?

    2、战略思维怎样外化于形、落地生根?

    3、华中屋脊如何唱响中国、走向世界?

    4、绿色生态如何累积成现代生态文明传之后世、永续利用?

    问题的提出与表述方式虽有不同,但综观此组报道, 问题导向是最鲜明的特色。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矛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政府、公众利益交织、共同关切所在。知名传播学者喻国明说过,我们这些传媒人可以什么专家都不是,但一定要是市场的专家,而且是了解读者的专家,了解受众的需要是贴近受众的前提。

    “江汉潮·荆楚风”就是一心一意选择读者最关心、最担心和政府最需要、最迫切向公众进行沟通的问题进行传播。

    问题从哪里来?从群众中来。具体说,从群众对政府决策的疑虑和担心中来,甚至从反对的声音中来。“一下子增加这么多人,城里会不会挤成一锅粥?”“是不是大拆大建,高楼林立,道阔人稀,失去山水园林城特色?”,这就是宜昌民众真切的疑虑,发自内心的声音。问题到哪里去?到群众中去,把政府、部门、专家乃至普通民众对问题的回应,一一罗列,通过媒介回到群众中去。

    问题越尖锐,越能引爆读者注意力。如十堰篇,采写刊发时,网上关于十堰“挖山造城”闹得沸沸扬扬。十堰篇直面问题,以“从‘山城’到区域中心城市,十堰的空间承载力从哪里来”为问题导向,实事求是解答了十堰在发展过程中“向山适度要地,向水另辟空间”的做法,既不回避开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更强调“要坚决管住斧头、守住山头、护好源头,科学规划、统一开发、节约用地,切实把开山对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的科学利用山体的观念。

    问题导向——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实际就是释疑解惑 ,凝聚共识,以此架起党委、政府与人民大众之间的桥梁,实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互通,较好达到党和政府的主张与社情民意的交流、共融。从传播学上来说,也达到传播者与广大读者的共鸣。 

    创新文风与表达,通达读者关切   

    文风,关乎党风、社会风气。创新文风与表达,通达读者关切,也是这一组报道的追求。

    “江汉潮·荆楚风”是重大主题性宣传。循惯例,此类宣传目的明确的工作性、综合性报道,易流于大话套话官话,显得枯燥。又因为全篇以问题为导向,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故事化手法难以结构通篇。为让读者获得全新的阅读体验,这组报道中的“记者”大多时间是“隐身人”,几乎不直接发言,少用陈述性语言,在行文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问题由当地公众、网民提出来,问题指向哪里,就请哪个方面来作答,容不得虚夸含糊。

    以鄂州篇为例:

    市长叶贤林说:“鄂州先后承担了36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勇于探索,是这座城市不竭的发展动力。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取得明显突破。”(哪些突破呢?)

    改革行政层级。葛店开发区党工委书记李军杰说:“……从‘市-区-乡镇-村’三级政府四级管理,转变成‘市-功能区-新社区’一级政府三级管理。”

    精简行政审批。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金明健说:“行政审批事项由380项精简至74项……”

    破题农村产权。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所长肖辉说:“改革内容主要是确权颁证和建立交易平台……”

    创新社会管理。市综治办主任范超余说:“在全省率先推行城乡一体网格化管理,全市共3462个网格……”

    代表性的四项改革,4位当事人回答。这种答问式写作手法,必然出现很多具体人物。鄂州篇出场人物近30位,都是有名有姓有具体身份。整组报道,这是一以贯之的风格。由于大量一线工作者走上报纸,他们的方言口语、工作环境,如在工地对话、在拆迁一线交流,也一并跃然纸上,读者如身临其境,报道真实可信,语言活泼俏皮。

    著名传播学者施拉姆有一个传播选择的概率公式,信息选择率=报偿程度/费力程度,即人们选择媒介时跟这种媒介能给予受众的报偿程度成正比,而跟获得这种媒介的费力程度成反比。

    可见,要抓住读者,一是要提高媒介给予受众的报偿程度,二是降低受众获取信息的费力程度。报偿程度体现在媒介所提供的信息是好看的、有用的、重要的。所谓好看就是内容有一定的可读性,不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内容丰富、形式新颖,人们喜闻乐见的。所谓有用就是与人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对工作能有所指导,对生活有所借鉴,上文所讨论的问题导向即属此列。

    这组报道以调查报告形式刊发,充满浓浓的调研氛围。操作流程是这样进行的:总编辑领衔成立报道组,各地记者站负责人是驻地篇报道组成员。启动报道前,记者站首先调查摸底,明确当地市委、市政府工作重心,梳理当地百姓最关心的问题,然后进行前期采访,准备素材。报道组到达后,采访当地主要负责人,进一步明确重心工作的内涵。然后召开座谈会,听取具体实施部门意见。结合记者站前期采访和报道组的采访,整理出几个关键问题。带着问题,报道组分赴一线实地采访。整个采访过程,就是一次“求教、求索、求证”的调查研究。最后提炼出来的见诸报端的“导向问题”及解答,无不是在与采访对象的交流、讨论、甚至争论,在实地耳闻目睹后形成文字的。这组报道,从问题(实践)中来,到问题(实践)中去,目的就是要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记者不是简单的记录者,而是学习者、调研者、思考者、见证者。问题提炼是否精准,宣传效果是否显著,采访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程度,与群众所思所想给合的程度,是决定性因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江汉潮·荆楚风”见报上网后,读者跟帖不断,反响强烈,认为党报的主题性宣传勇于针对百姓关心的热点难点展开,体现了党报工作者的职业操守、传播技艺与宣传智慧。襄阳市委宣传部发来感谢信说,“《襄阳:复兴盛都》的长篇报道,对襄阳复兴中心城市梦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报道,针对一些疑虑和问题进行了解答,起到了解疑释惑的作用,进一步统一了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有效凝聚了人心士气,为我市发展营造了强劲的气场。”

    洪湖市曹市镇读者秦主山来信说,《黄石:重回黄老二》读后令人难忘。“黄老二”将“黄石”拟人化,诙谐活泼。通篇抓点准,对策妙。条理清晰,语言质朴,分析透彻,让读者不经意间对黄石的发展倍加关注,对黄石重返“老二”位次充满信心。尤其是最后一句“西塞山前白鹭飞,黄老二,盼你早早归!”,饱含深情,道出了全体黄石人的心声。好报道,可以唤醒一座城,“黄石梦”一定能实现!

    (作者分别系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总编辑、副总编辑、时事新闻中心主任)

优选议程 挟势风行 重在传通
全媒体时代,党报探路融合创新
一场由媒体引发的思想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