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情感叙事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 徐 莹 《 新闻战线 》(

    作为一名主持情感叙事类栏目的记者,我每天都要倾听10多名求助者的“绝对隐私”,其中不乏社会意义、能吸引读者眼球甚至可能冲奖的好题材。然而,有些隐私的曝光可能会阻碍求助者及其家人今后的人生发展,这时,是抢夺好新闻为所服务的媒体博取眼球、为自己谋求声誉,还是让新闻性为人性让路,低调、妥当地处理手中的好题材,让求助者保有一份现世安稳?

    我主持《金华晚报》的《浓情叙事》栏目12年,听到过很多匪夷所思、比电视剧还出彩的情感故事,每周写稿时都面临这样的抉择。在“人性>新闻性”的理念驱使下,我虽然舍弃了一些看上去很美的素材,但得知当事人没有因为一篇稿件贻误锦绣前程或一生幸福时,那种来自内心的安慰就是最大的满足。

    生命的尊严大于眼球效应

    2004年冬季,我曾接到一名嫁到金华城郊的山西籍女子的求助电话。结婚10年的她触网后与一名外地在金打工男子网恋,随后抛下两个儿子和疼爱她的丈夫,与网恋男友在城里租房同居。不到3个月,网恋男友卷走其钱物离开金华,而她竟不知男友真实身份,无法报警追讨损失;想回家,又觉得无颜面对老公及乡邻;想留在城里打工,又因没有一技之长而四处碰壁……绝望至极,她买了农药想自杀。自杀前,她致电《浓情叙事》热线,感谢记者给她的劝慰,并请我帮她向老公和儿子转达遗言。

    我用心理咨询培训所学到的危机干预技巧拖住这名求助者继续聊天,并说服她先见一面。去其租处途中,我买了一碗刀削面前往。借着这碗求助者家乡的面点和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终于使绝食两天的求助者松开手中的农药瓶,开始吃面,情绪也逐渐舒缓。

    这起“自杀”事件终于化险为夷。我当即联系求助者老公,经过一番劝解后,求助者的老公将她接回了家。

    一身冷汗地回到报社,领导和同事都觉得我应在稿件中写出与这名女子沟通的全过程,这样不但能体现记者的敬业精神和心理危机干预能力,也可以彰显媒体的人文关怀,提升媒体的影响力。然而,经过反复思量之后,我觉得这个事件太特殊,即便行文中对当事人采用化名,也容易让其乡邻对号入座,而其中的自杀环节,更容易给一个女人特别是农村妇女打上一生的烙印,让她在孩子、公婆和邻居面前永远抬不起头来。

    写稿过程中,只撷取了这名网恋女子抛夫弃子又遭网友抛弃,痛悔之后获得丈夫宽容,重回家庭这部分素材,并对女子的年龄和家庭住址进行了模糊处理,将一个记者花费了不少精力、本来可能出彩的稿子处理成了一个普通的因网恋出轨而影响婚姻的家庭伦理稿。

    稿件的低调处理最后得到了大家认可,因为一个人的一生幸福、一个生命的尊严远远大于一篇稿子、一家媒体在一段时间里引发的轰动效应。几年后,那名山西女子给我来过一次电话,说她过得很幸福,大儿子已上中学。

    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充分考量稿件的边际效应

    2008年2月13日,我接到一名求助者的QQ倾诉。她称自己是一名高位截瘫病人,躺在病床上一次打字时间不能太长,然后发送了一个打包文件,希望以自己的故事警示那些正在为爱犯傻的女人。

    文件包里是那名求助者与其婚外恋人相恋10年的所有电子邮件和她的部分日记。原来,这名求助者与同事发生婚外恋数年后离婚,而其恋人却迟迟不肯离婚,她在绝望中选择了服药自杀。被救后又与恋人发生争吵,之后探出身去捡掉在阳台外的衣物时不慎坠楼,摔成高位截瘫。一时间,其所在单位和坊间众说纷纭,昔日恋人避而不见,她想通过《浓情叙事》说出真相,警示那些已经或即将出轨的女人及时止步,不要步她后尘。

    次日,我去医院探望这位求助者,并进行补充采访。婚外恋、办公室恋情、恋人背弃,危难之机前夫出手相救,当事人生不如死代价惨重——这是一个有新闻价值和一定轰动效应的个案,集中凸显了多个社会热点问题,有很多值得警示之处,也很容易引发热议与关注。

    采访中,我迅速想好了题目和稿件框架。然而,采访结束时,一个阳光帅气的大男孩来送饭。求助者说是她儿子,6月就要参加高考。我当即告诉求助者,此稿还是不发为好,以免外界议论影响孩子情绪和高考发挥。求助者称,儿子已经知道一些事情,让他知道全部真相没关系,坚持要求记者写出来。

    4000多字的稿件写好后,我通过QQ传给求助者,让她查看是否有错漏,并再次劝她站在儿子的立场上考虑稿件缓发或不发。求助者坚持发稿,并说她读过我在工作QQ上的说明,是自愿接受采访并愿意承担法律责任的,还提出可以在稿件后面签名确认。

    发稿前夕,我再次站在求助者的角度充分考量这篇太过特殊、太具典型意义稿件的边际效应,发现稿子出来后会受到不良影响的不仅有她的昔日恋人,还有她的儿子、父母,对她积极伸出援手的前夫,除了可能影响儿子的前程之外,还可能影响其前夫对她后续治疗费用的资助。我打电话给求助者讲清利害关系,求助者终于决定放弃发稿。

    2011年7月,我意外地接到这名求助者的电话,说她经过几年辗转治疗和艰苦的康复训练后,已基本康复,准备回原单位上班。她的康复成了医生口中“奇迹中的奇迹”,更成了同事、朋友心目中的传奇。记者觉得高位截瘫的她奇迹般“站起来”的艰难历程中蕴含正能量,其治疗手段和方法也可能会对其他截瘫患者康复有所帮助,曾想写出她的康复经历以帮助更多的人,但考虑到这将不可避免地触及她的旧伤,影响她正在艰难重建的新生活,最后还是放弃了。

    去年11月,这名求助者再次来电,说她儿子大学毕业后自己开公司了,干得挺不错。“多亏你当初力劝我不让那篇稿件见报,不然很多事真的难以预料。这几年我一有什么好消息,总想第一个告诉你。”求助者如是说。

    于我而言,不过是毙掉了自己的一篇稿子;对于报纸而言,不过是少了一条能引发一时热议却注定会被遗忘的社会新闻;对于读者而言,不过是少了一段茶余饭后的谈资;可对于这个求助者而言,这篇被毙掉的稿子让她有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余生。

    很多时候,传媒的良知来自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的良知和谨慎。

    鸡毛蒜皮的小事也考量新闻伦理 

    《浓情叙事》栏目一直关注家庭伦理和婚姻经营,呈现过很多夫妻、婆媳之间沟通问题的题材。这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无关生死,可倘若处理不当,不但无助于求助者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

    工作中,我接触过不少因老公外遇问题来倾诉的求助者,对那些不想、不该离婚或离婚后无法独立生活的求助者,除了劝慰和告诉她们一些应对策略之外,不会写出她们的故事,并力劝她们不要将自己的“绝对隐私”轻易外传,避免事态恶化。

    2004年,曾有一名大学女教师讲述过她与老公之间沟通不畅、婚姻平淡等问题,列举了很多具体事例。这对夫妻矛盾冲突虽然不大,但他们的围城困惑很有共性,通过呈现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能给很多有类似问题的家庭提供有效解决方案。我将稿件发给这名求助者看时曾跟她探讨,文中有两个事例非常独特,她老公看到此稿立刻就能猜到讲述者是她。若她老公因此觉得没面子,就会与她隔阂更深。这名求助者很肯定地说,她老公平时只看新闻,从不看情感类版面,让记者打消顾虑。

    稿件刊发第三天,这名求助者打来电话,说她老公看到这篇稿件了,居然破例没有发火,跟她静心沟通了一次,夫妻相处方式有了很大改善。虽然事态良好,但我意识到,家长里短的小事情更要充分考虑求助者所述各方对稿件见报影响的承受能力,小事情对新闻伦理的考量更间接、更隐蔽,绝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提前告知求助者稿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在行文中把握好分寸,尽量不给当事人埋下后患。

    《浓情叙事》迄今已出刊570多期,行文逾230万字,从未发生过一起争端。可见,情感叙事类报道遵从“人性>新闻性”这一理念,并且用心、谨慎对待每个稿件,不但能为求助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还能增强对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保护。

    (作者单位:金华晚报) 

《漫说快评》:创新党报表达的“微武器”
把握时度效的一场“遭遇战”
典型创树:用“声音”塑造形象
眼前一亮 心头一动 掩卷一思
情感叙事类报道中的新闻伦理
向采访要深度 向情景要细节
体育报道须剔除暴力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