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80后”新闻工作者状况调查

●“走转改”与新闻队伍建设课题组 《 新闻战线 》(

    1980年代出生的新闻工作者正在成为新闻战线的主力军。在“全国新闻从业人员现状与‘走转改’”全国调查①中,“80后”受访者比例高达56.8%,甚至还有2.9%是“90后”。大量新鲜血液的注入,给新闻队伍带来哪些变化?对新闻队伍建设提出哪些新课题?

    分析753名“80后”新闻工作者的数据,能够勾勒出“80后”新闻工作者的面貌,并通过与“80前”从业者数据的对比②,捕捉“80后”从业者的特点。

    基本情况:采编一线主力,女性过半

    从工作岗位看,超过九成的“80后”从业者活跃于采编一线,其中记者岗位占57.8%,编辑岗位占34.4%。在管理岗位的仅占3.1%。

    从学历来看,78.1%为大学本科及以上,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29.0%。近七成(67.6%)受访者接受过新闻专业教育。在科班出身的受访者中,71.1%是在本科阶段接受新闻教育,24.0%在硕士阶段,其余则为在职进修。

    职称上,有超过1/3(35.1%)的受访者尚未评级,41.0%为初级职称,23.6%为中级职称;编制上,24.6%为事业编制,44.0%为企业编制,另有24.0%为人才派遣,7.4%为其他。

    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53.7%,共青团员占21.5%,民主党派占0.3%,群众占24.6%。

    性别构成上,“80后”从业者中女性占到56.7%,已超过“半边天”。

    媒介接触情况上,相比“80前”,“80后”从业者较少接触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较多接触互联网,手机上网比例的差距尤为突出(见图1)。数据显示,93.6%的“80后”从业者使用微博,且相对活跃,原创内容为主、转发评论为主、潜水浏览为主的比例约为2:4:4,而“80前”为2:3:5(见图2)。

    职业发展:满意度较高,稳定度较低

    职业满意度

    无论总体评价还是具体指标,“80后”新闻从业者的职业满意度都要略高于“80前”(见图3)。

    在具体指标上,除了在“学习机会”上相差较大外,其他方面两者的排序基本一致。压力大、收入低和升职机会少都是他们最不满意的方面。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80后”从业者的总体评价以及在升职机会、工作前景、学习机会、压力水平四个指标上的评价均显著高于“80前”。

    职业稳定度

    调查显示,“80后”从业者中,5年内一定继续从事新闻工作的不到六成(57.6%),比“80前”低近14%;逾四成(41.4%)打算5年内转行,比“80前”高出14%;但确信5年内一定改行的也为数极少,不到1%(见图4)。

    从单位类型看,除了通讯社“80后”的跳槽意愿低于“80前”外,其他所有类别媒体中,“80后”的跳槽意愿都更高,尤以报社和新闻类杂志(与“80前”差值分别为19.4%、17.4%)最为明显。

    那么,“80后”跳槽者如果仍然选择新闻业,其理想去向为何?结果显示,除了电视人仍将电视台作为首选外,其他从业者均视网站为第一志愿。

    职业培训

    数据显示,“80后”对职业培训的态度更积极,认为“比较需要”或“很迫切”的比例高出“80前”近8%(见图5)。两个群体希望获得的培训类型有所不同(见图6),“80后”最希望获得经济法律等专业知识培训,而“80前”最期待新媒体技术培训。

    价值观:认知与实践有落差

    职业定位的认知与实践

    我们使用同样的一组选项,分别考察受访者对职业定位的认知(“在我们国家,媒体从业人员的定位应该是什么”)与实践(“在日常工作中,您本人实际上是什么”)。

    四个选项分别对应“喉舌取向”(“党和人民的喉舌,工作要从大局出发,坚持正面报道为主,服从党的领导”)、“专业主义取向”(“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秉持专业精神,服务公众利益,不从属任何一个群体”)、“社会运动取向”(“社会进步的推动者,监督和批评强者,为弱势群体说话,推动社会改革”)和“商业取向”(“信息产品生产者,向媒体的投资者负责,代表一部分人的利益”)。

    结果(见图7)显示,无论“80后”还是“80前”,就“认知”而言,他们认同度最高的两项都是“专业主义取向”和“社会运动取向”,对“喉舌取向”认同度虽超过3.6,但相较仍偏低;但就“行为”而言,又都是“喉舌取向”最高,形成反差。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80后”认为自己在实际中扮演“党和人民的喉舌”的程度显著低于“80前”,但其他七组则均无显著差异。

    新闻价值观

    我们通过一组真实案例,考察受访者的新闻价值观。有7个选项的差值超过5个百分点,其中4项超过10个百分点(见表1)。

    比如,对群体性事件,“80后”希望相关报道更迅速、更全面,对于“既满足公众知情权,又担当起社会责任”的认同度显著低于“80前”。

    又如,对涉日游行中出现“打砸抢”情况的处理方式,认为要“把握个别与整体的关系”的,“80后”比“80前”高出11.4%;反之,认为要凸显“‘打砸抢’是违法而非爱国”的,“80后”比“80前”低14.2%。

    再如,对娱乐化方式报道周克华恶性刑事案件的看法,认为这是“低俗炒作”的,“80后”比“80前”低11.2%;反之,认为是“无奈之举”、“颇有趣味”的,“80后”比“80前”分别高出6.0%和5.2%。

    对国家认同等重大问题的看法

    职业定位和新闻价值观受意识形态制约。总体上看(见图8),除了对“普世价值”态度模糊外,受访者对其他说法的认同度均接近或超过“比较同意”。

    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在“无条件支持国家”、“中国模式”、“党的领导”、“社会主义道路”四个问题上,“80后”的认同度均显著低于“80前”。

    新闻伦理:对有偿新闻认识较模糊

    对有偿新闻的看法是考察受访者新闻伦理的最佳示温器之一。调查中,我们使用同一组问题,请受访者分别给出本人的看法(“您认为新闻采编人员可以进行下列行为吗”)与对行业状况的判断(“您认为下列情况在您的同行中普遍吗”)。

    结果显示,无论“80后”还是“80前”,所有指标的得分均落在“不同意”、“不普遍”区间(见图9)。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六项指标上,“80后”从业者的认可度都显著高于“80前”。这表明,“80后”媒体人对有偿新闻的认识要比“80前”模糊。但在对行业状况的评断上,则没有显著差异。

    通过分析调查数据,我们发现“80后”从业者部分指标与“80前”存在显著差异。这正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把握住这些新情况、新苗头,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队伍建设工作。

    具体而言,以下三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思考。

    如何理解“80后”从业者职业满意度较高与跳槽意愿高并存的现象?

    为何职业满意度更高的“80后”媒体人,想转行的比例反而更高?共同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是随着体制改革,“80后”入职者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编制概念,更多地视新闻工作为一份普通职业;二是年龄轻、学历高等优势为其转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为稳定新闻队伍,应着力解决压力大、收入低、升职机会少等他们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同时提供更多满足其需求的培训项目。

    如何看待和解决“80后”从业者对“喉舌论”认同度较低的问题?

    对于职业定位,从业者最认同“专业新闻工作者”与“社会进步推动者”,但工作中最常做“党和人民的喉舌”。同时,“80后”从业者认为自己实际扮演“喉舌”的程度显著低于“80前”。这表明,无论“80前”还是“80后”,对“喉舌论”的认同度均不足,但相比“80前”,“80后”在行动上也有偏离“喉舌论”的苗头。

    因此,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中,应着力阐释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喉舌论”、如何正确理解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等有现实针对性的问题,消除“80后”从业者对“喉舌论”的认知偏差和误区——如以为正面报道就是歌功颂德、正面报道为主就是不要舆论监督等——从而提高他们对“喉舌论”的认同度。同时,结合“走转改”活动,鼓励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使他们更加了解基本国情、认同发展道路、增强“三个自信”。

    如何认识和解决“80后”从业者对有偿新闻认识相对模糊的问题?

    被认为法治观念更强的“80后”,对有偿新闻的认识比“80前”模糊,这个结果颇为意外。可能的原因有,以“车马费”等名义进行现金馈赠、赠送纪念品等现象具有一定普遍性,不少“80后”从业者入职乃至实习时就认为是“惯例”;部分媒体转制过程中采编、经营分隔不清等。 

    针对现状,媒体应在新闻职业伦理“原则”的基础上,尽快制定操作层面的、便于对照和惩处的“细则”。媒体单位也应提供足够的采访费用,以免影响正常采编工作。

    (作者单位:解放日报社, 执笔: 夏俊、柳成荫,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走转改”与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研究》子课题)

    注释:

    ①关于这次调查的基本情况,参见“走转改”与新闻队伍建设课题组:《新闻从业人员的“走转改”活动及其认知评价》,《新闻记者》2013年第11期。

    ②作为对照组的“80前”群体样本共534人,包括“70后”399人、“60后”108人、“50后”27人。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未使用38名“90后”从业者的数据。

    ③参见陆晔、俞卫东:《社会转型过程中传媒人职业状况——2002上海新闻从业者调查报告之一》,《新闻记者》2003年第1期;郑保卫、陈绚:《传媒人对“有偿新闻”的看法——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调查报告》,《新闻记者》2004年第5期。

“80后”新闻工作者状况调查
报刊“软文”辨析
“中国故事”的网络表达
信息传播与媒体行为的哲学考量
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深层次娱乐传播
试析美国媒体的数字化转型
低碳发展传播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