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纸媒将死”的论调就像笼罩在传统纸媒头顶的雾霾。传统纸媒的供职者一边在被动思考:如果失业了,我们还能做什么?另一边在主动思考:纸媒会死,为什么同样纸质的书籍活得好好的?前者大多数人给出的答案是:最擅长的好像还是做内容。后者的答案比较一致:内容本身依旧有强大的生命力。综合得出的结论是:做内容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形式更好地做内容?
英雄所见略同,许多纸媒集团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词:“全媒体”。2013年8月,杭州日报全媒体新闻中心正式成立。全媒体新闻中心集原来的杭州日报城市新闻中心(负责都市、热线等本地新闻的内容呈现)、杭报在线(杭州日报官方网站)、城市通(杭州日报手机客户端)于一体,完成了时下最时髦的“三合一”组合。中心的使命是:实现“1+3” 现代传播体系的构建,即建立起“1”支紧密合作的全媒体采编队伍,一套融合“3”种媒体发布渠道的运作体系,实现内容信息24小时全方位即时发布。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国内纸媒集团“三合一”的组合不少,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样板”。杭商学堂余顺坤教授给出了一道并不算新的思考题:我们拥有享誉全球的餐饮业,为什么却没有发明出“肯德基”;我们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为什么没有风靡世界的“立顿”袋泡茶?答案已经有了:我们的企业太缺乏“流程管理”。
何谓流程管理?
流程管理并不复杂,它就在我们身边。比如买菜烧饭,就是典型的流程管理。余顺坤教授根据自家的“厨房生态”制作了一份简易版烹饪流程图(见图1)。这幅流程图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管理模式不同,流程走法不同。因为平时余教授不是家里的掌勺,所以就多出了一个“请示”的环节,买什么菜好,得问夫人。
员工能力不同,流程走法不同。为什么烧好饭还要热菜,说明“员工”还没学会统筹安排时间。
分清重点环节与基础环节。买菜是关键工序,必须重点管理;而洗菜这样的非关键工序要简单化,切忌操作过细。不能平均用力。
在此基础上,余顺坤为流程管理的新兵提供了一份“学习攻略”:一、“做比不做强”,要学会用流程来改进管理,用做错的经验“修理”流程;二、“难看不是永远的”,通过持续改进,相信流程建设一定会从低水平进阶为高水平;三、“不贪多,不求全,不为流程而流程”,要懂得抓重点;要懂得分批建设、先后进行……流程管理就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动态过程。
一个好的流程有三大基本要素:一、清晰地描述各个岗位的职责和相应的做事方法;二、保证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和补位,避免出现漏洞;三、监督核查是落实企业流程的保障。总结起来,也就是将常规工作流程化,使之形成标准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流程管理的核心意义就是管理的标准化和程序化,让企业能够依赖自身运行机制有条不紊地运行。
为何流程再造?
合理高效的流程能够消除部门的壁垒,消除职务空白地带,解决执行不力的顽疾——流程这一特质,对于“三合一”模式的全媒体组织架构,对于一个必须靠团队运作才能实现的“1+3”内容发布体系来说,是制胜的关键。其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复合型人才缺失的破解之法
在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媒体人才要具有复合型的媒体能力和素养。只有传统的采、写、编、评技能是不够的,还要有设计、整合营销、全媒体形态报道等能力。
许多纸媒集团一度要求记者既要当报纸记者,也要当网络记者,要求他们随身携带采访笔、相机、摄像机,手提电脑,现场边采访边发稿,在“苹果”尚未普及的条件下,这些要求有点严苛。不排除在这种实战中炼成“三头六臂”的角色,但那些毕竟是金字塔的塔尖,绝大多数记者无法适应边拍照边记录边传稿的快节奏多角色,他们中可能有不少是“单项冠军”的好苗苗,但得不到“全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认可。
复合型的理念没有错,可为什么非得要求一个人来实现呢?何不换个思维,采取“小组作战”模式?记者之间可以组团采访:一个文字,一个图片、视频;一个提问记录、一个回传信息。记者和编辑可以前后台搭档:为了抢占“第一时间”,记者可以碎片化地将信息回传至编辑部,然后由后台编辑整合成短消息进行即时滚动播报。
这种配合默契的采编搭档,必须有一条完整流畅的“生产线”来统合,“生产线”上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位置和职能,有的放矢、各司其职。
动态新闻传播模式的现实需要
滚动式新闻报道模式,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并不鲜见,网络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借技术优势进行着新闻滚动式报道,电视、广播媒体在一些重大主题报道中也习惯于通过连线等形式体现现场感和进行时,但是纸媒一直是静态的、有明确截稿时间的。24小时滚动报道模式的尝试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来看是一场革命。
和网络媒体相比,传统纸媒有明显劣势,但也有“接地气”、“原创性”等网络媒体所不具备的优势。由纸媒的采编“班底”搭建而成的全媒体平台,需要将两种发布渠道的优势结合起来,实现一次采集、动态整合、多个渠道、多次发布、多次传播。
这种理想传播状态的实现,离不开一整套严密的流程运行设计,将各个环节串珠成链。
内容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
现在还有很多传统纸媒不服:网络媒体把传统纸媒当成免费的“原材料加工厂”,不费吹灰之力将各媒体的见报稿拆解组合,打上“MADE IN 纸媒”的已经算很有职业操守了。
以构建全媒体新闻平台为创新契机的纸媒集团改革,看似掌握了内容生产的主动权,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独家新闻、独有资源愈发稀有的传媒竞争生态下,以往趋于静态的“新闻策划观”和滞后迟钝的采编机制,显然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报业内容生产的需要。需有动态的全媒体采编组织,体现媒介融合策略的“动态新闻生产观”,或者说“动态新闻管理” ,促成内容产品升级,内容价值增量。在生产报纸新闻之前,还要推出网络、手机阅读产品,延伸新闻生产链条,使内容生产实现效益最大化。这种“动态新闻管理”模式,应是未来纸媒集团转型的关键所在。
流程管理,正是负责让媒介融合“动”起来。
如何再造流程?
完成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构架,要实现“一个定位”和“两个重点”的先期布局。“一个定位”,即三大平台的角色定位;“两个重点”分别为以“1”为核心的内容生产端和以“3”为核心的渠道发布端。
明晰各平台的角色定位
很显然,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三种媒体形态的呈现方式是有本质区别的。南方报业曾经用六个“度”来概括处理报纸和新媒体的关系:
新媒体要做到三个“度”:速度、宽度和互动度。速度指的是快,记者一到现场,新闻马上传过来,后台简单处理后立即上网站、上手机客户端。宽度,指的是容量大,体现互联网的海量。互动度,指的是可以随时跟网友互动交流。
报纸也是三个“度”:可信度、深度和高度。可信度,是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公信力。深度,是我们用专业素养将一条新闻的来龙去脉,写得很透彻。越是全民传播的时代,就越需要专业的记者,因为专业人员的立足点、着眼点是不同的。高度,就是我们看新闻的立足点、着眼点。
基于这六个“度”,我们再梳理一下报纸、网站、手机客户端三个平台的特性。
报纸平台未来要守住的是权威、深度和精致阅读的优势,但是要时刻对自己的“低门槛”保持警惕,因为技术手段要求不高,所以内容生产的复制性极强。
手机平台会是未来的“先锋”,它随身携带的便捷性优势决定了它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实效,它一定是最快的。它的“新闻语言”很独特,内容需要碎片化。
网站除了能够体现速度,还能体现宽度,报纸的深度内容制作也好,手机的碎片化内容制作也好,都能在这里得到集纳,它就像一片海洋,只要你有大把的时间,它完全可以满足你的海量阅读。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纸媒办网,已经不需要和新闻门户网站去拼“量”,完全可以利用纸媒的精编意识,做强网上本土原创新闻。网站新闻专题除了讲究平面设计,还能引入立体、三维的视觉效果,集报纸和电视的优势于一身。这也是国外iPad版新闻内容定制走的路。
明晰各平台角色定位,有助于明确职责方向和岗位分工。(见图2)
明晰内容采集端的路径分布
全媒体新闻中心在内容采集端环节,要解决好三个小组和一个信息交集平台的关系。
三个小组分别是热线组、记者组和后台编辑组。热线组的职能是接收读者报料,密切关注各个部委局办的官方微博微信,以及同城新闻类微博微信,第一时间搜集全城的突发和即时信息。记者组,以热线值班记者和跑线记者组成,是一支能够实现全天候滚动播报的采访团队,这个小组是内容生产环节的核心力量。后台编辑组,负责第一时间接收前线记者发回的滚动信息,整合成独立成篇的小消息,结合时间轴的形式实现新闻即时更新。令三个小组实现零距离沟通的,即是全媒体新闻中心的QQ群和微信群,都是全天24小时响应的信息交集平台。
由此,内容采集端的路径分布面目清晰:热线组第一时间爆料,值班记者在获悉新闻线索那一刻起,就进入全媒体滚动播报的工作状态。前方记者与后台网站编辑组成一个实时滚动播报小组,记者通过QQ、微信等方式,第一时间将前方信息(图片、文字、视频)传递给后方,后方编辑组迅速响应,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站上合成新闻报道。(见图3)
明晰发布渠道端的编辑分工
记者在前方将“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回后方,呈现在用户面前的“新闻产品”漂不漂亮,取决于后方的编辑组给不给力。这个编辑组,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版面编辑,而是一个面向多个平台的编辑群落。
这个编辑群落的职责有统有分。为什么要统?一来为了避免重复劳动的人力浪费,二来为了集中兵力汇聚智慧。为什么要分?每个编辑都对应不同的发布渠道,各发布渠道各有特色,编辑的“来料加工”也要有所差异。
在城市通以及微博、微信的渠道端上,对应的编辑会用最快的速度以“碎片化”的方式进行信息的实时滚动;网站编辑会将新闻标注在新闻地图上,用杭报在线特有的滚动新闻模板将文字、图片、视频信息进行整合发布,并开辟相关新闻讨论帖供网友互动。整个编辑小组利用全媒体新闻中心QQ群这一信息平台共同梳理新闻,进一步开拓新闻的外延,不断丰富新闻的“宽度”。
每日下午谈版会时,全媒体中心发布的新闻,已经在网站、城市通、微博、微信、论坛及互动平台上充分展示,版面编辑可根据新闻内容、网友互动等情况,决定稿件在次日的版面上的处理方案,回到后方的记者进行深度报道有了丰厚的内容支持。(具体流程见图4)
完成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架构
分层建设这一步完成后,还要进行整合衔接,才能形成完整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架构。
内容生产端与渠道发布端由编辑主任这个角色来统合,编辑主任既负责指挥前线作战,又负责通过形式灵活的编前会议协调编辑组的统分,完成网站、城市通、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整理与发布。(见图5)
此外,新媒体与报纸的内容衔接则通过每天下午4点的谈版会进行,整合编辑组意见,完成报纸内容的策划与执行。这个环节咬合后,全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架构初步搭建完成。(见图6)
结语
一个好的流程,是不断成长的。一旦全媒体新闻中心的“1+3”内容生产运作渐入正轨,各中心的融入可以通过小切口的流程分步建设实现,辅助以适应需求的考核机制,相信一切会水到渠成。
纸媒曾经历过一个“个人英雄”的时代,名记者名编辑的打造是非常重要的品牌建设内容。纸媒集团的数字化转型之路,一下子把团队作战的模式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一个记者稿子写得再好,如果缺乏顺畅的发布渠道,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而团队作战形成的合力,才能实现内容效益最大化。
但是,成也“合力”,败也“合力”。“合”这件事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似乎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好在流程管理破解了这道难题。流程管理打破了“人治”,业务的运作不会随着人的意志而改变——少一两个骨干,内容生产就瘫痪了;或换一个管理者,全媒体架构就崩盘了——流程管理去除这一“魔咒”,将是纸媒集团转型迈向全媒体时代的有力保障。
(作者系杭州日报编委、全媒体新闻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