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打造学习型团队 激发创新活力

● 胡续发 《 新闻战线 》(

    近年来,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纸媒发行量下滑、印刷成本上升、广告收入下降,确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把“冬天是否真的来了”这个命题弄个水落石出并非报人的头等大事。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都面临着革故鼎新、转型升级的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好转型升级之道,是媒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必须着力探索的课题。

    纸媒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采编业务中枢——编辑部门的改革创新。编辑部门强,报纸往往办得不会太差;编辑部门弱,报纸必然不会太好。因而,能否打造一支素质过硬、作风扎实、业务突出的优秀编辑团队,关系到报纸好看与否,关系到报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关系到报纸的改革发展大计。

    一次全新改版、一次全彩印刷——去年以来,海南日报两次改革创新,办报理念、新闻生产方式、报社运行机制等都有了大幅改进。与此同时,创新编辑队伍建设和业务建设,打造学习型编辑团队,使得每天的报纸出精品、上水平,这对于探讨党报业务中枢的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学习——激发编辑活力

    编辑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也需要很强的敬业精神。由于长期的习惯养成和体制机制等原因,一些党报编辑被动等稿、就米下锅,新闻敏感性、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面临考验。

    如何搅活编辑部门的“一潭死水”,激发编辑活力?“鲶鱼效应”理论告诉我们,要让毫无生气的团队活泛起来,不妨采取一些必要的刺激措施。基于此,海南日报大胆启用“鲶鱼型”人才,改进队伍建设方式,通过学习型团队的建设,调动编辑队伍的工作激情和干劲。

    用“鲶鱼型”人才激活队伍。一些党报的编辑职务晋升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如此,不仅不利于调动编辑的积极性,不利于优秀年轻编辑脱颖而出,还容易使编辑滋生惰性。针对这一现象,海南日报根据个人表现、能力结构和岗位需求,对编辑进行了大跨度调整。大胆使用新人,引进都市类媒体编辑,鼓励他们在延续党报优良传统的同时,借鉴都市报的新闻操作手法做精做美党报新闻,让党报新闻更鲜活,让版面更悦读。

    为了适应报纸发展需要,在编辑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海南日报调配有经验、有评论素养的资深编辑加入评论员队伍,使海南日报评论部的评论员达到自设立以来人数最多的时期。评论员队伍的充实,加强了海南日报的评论力量,使时评版由每周2个版扩至5个版,同时为培养评论员、储备报社人才、开拓评论工作新局面的长远布局打下了基础。

    分享让学习更加有效。人员调整后,如何让各岗位编辑快速成长?海南日报提出分享理念,改变以往封闭式的学习方式,打破同事之间不交流、不沟通的故态,让学习交流、工作交流成为常态。

    业务学习由“单打独斗”变为集体学、个人学有机结合,编辑们通过集体讨论等方式,对一些共性问题和疑难问题进行研讨,让学习真正做到专业化、系统化。每天下午,海南日报编辑部门都有一个集体学习会,大家共同对当天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媒体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形成每天比对同城媒体、兄弟省市党报的习惯,研究当前国内采编动向,分析稿件处理方式。

    学习成果及时固化。海南日报根据集体学习和培训的内容,汇编了《挑错》《分享》等新闻采编规范、培训教材,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为了尽快提升编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海南日报先后组织了防止报纸出版差错、十八届三中全会知识、党的群众路线知识等多次考试,以考促学,既检验学习成果、强化培训内容,又激发学习动力,使编辑们在适度的压力下工作和学习。

    创新——营造“比学赶超”氛围

    随着受众阅读需求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冲击影响,一成不变、自说自话、自我陶醉的报纸版面语言显然难以激发受众的兴趣,版面编辑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海南日报大兴创新之风,建立健全工作学习机制,使整个编辑队伍的创新力、凝聚力大大增强,工作作风发生深刻变化。

    用制度推动创新。在报社编委会每天“三会制”的基础上,海南日报编辑中心制定并长期坚持部门“三会制”,即每天一个点评会、每周一个分享会、每月一个研讨会。每天的点评会主要点评当天个人对新闻处理的得失,同时遍览全国各大党报和同城媒体,对相同新闻的处理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孰优孰劣,同时学习党和政府最新政策和理论,提高编辑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把关意识。每周一个分享会就是把部门周会变成分享平台、创新平台,对编辑们一周来的编辑心得进行回顾和梳理。每月一个研讨会着重对各优秀媒体的转型方向和路径进行研究,对重大报道的创新之处进行专题研讨。

    去年9月,强台风“天兔”袭击广东,当地一些党报的报道很有创意,极具特色。海南日报的编辑就特别制作了PPT进行研究学习,丰富自己的编辑方式。随后不久,海南遭遇强台风“海燕”,编辑们借鉴广东媒体的处理方法,结合海南实际,进行了创造性的编排,使得版面语言丰富,视觉冲击力强。    

    用奖惩激发创意。为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海南日报专门针对编辑设置“创意奖”,对编辑们经集体讨论选出的当日好标题、好创意进行重奖。而对工作不用心、版式陈旧老套、缺乏创意的编辑进行曝光、批评。一正一反、一奖一惩,对编辑形成一定的心理压力,推动编辑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局面。

    “三会制”和奖惩机制建立后,编辑队伍的创新意识极大增强,现代前沿编辑手段运用空前丰富,标题制作更加准确生动,版面愈发精美活泼。比如,版面可视化操作从财经版开始进行探索,向民生社会版、地方要闻版延伸,一直推广应用到头版;标题制作方法增多、制作水平提升,几乎每天每个版面都有生动、精彩的标题吸引读者、引领报纸;编辑精编稿件,以编带采刹长稿、转文风;对中央重大时政报道大胆创新,重做标题,精编提要;理论版推出《对话》《心声》等专栏,改变以往僵硬面貌,新闻性、互动性增强。

    创新,让报纸的编排更美,形式更新。创新,让报纸的可读性更高,感染力更大。

    规范——严守采编底线

    出版安全是党报发展的生命线,关系报纸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海南日报编委会认为,强调变革,追求创新,绝不意味着可以降低安全出报的要求,相反,必须增强底线意识,严守安全底线,减少失误直至杜绝错误。为此,海南日报在总结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四看”工作法,即看媒体、看稿件、看版面、看程序。要求编辑从上班到编稿到组版再到下班前的检查程序,都要坚持“四看”,从而实现安全检查在编辑环节的全覆盖。

    看媒体。看重要门户网站和《人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对全天重要新闻做到心中有数;看新华社稿库有无重要稿件提示;看工作交接中有无重要提示和重要安排;等等。

    看稿件。看人名、职务和排序;看电头、地名和数字、地图;看政治术语、领导讲话、重要文件;看照片效果,看图片说明;等等。

    看版面。看版面语言,看标题,看字号,等等。

    看程序。看地方新闻有无漏发稿件;看新华社有无重要稿件(图片)和改稿;导读与其他版面内容是否对应;等等。

    今年海南省两会期间,《海南日报》刊发的一篇通讯中,本应是省政协委员的人物身份,小标题上却写成省人大代表。值班编辑在按“四看”工作法逐条检查时,发现了两处职务不一致的问题,向记者求证后及时做了修改,从而杜绝了差错的出现。

    “四看”涉及很多薄弱环节和易错细节,全部“看”完最多只需要十多分钟,但它拉起了一道差错防护网,让编辑知道上班“看什么”“怎么看”,避免了因编辑素质参差不齐影响报纸安全出版,实现了编辑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稳定了版面质量。                           

    (作者单位:海南日报社)

    栏目邮箱:lengmei2748@sina.com

策划区域活动 树立党报品牌
“我们的价值观”大讨论:主流引导 互动平台
凡人善举中的大文章
媒体在“网络问效”中的二传手作用
专业与“草根”的嫁接
打造学习型团队 激发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