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影视周刊:专业化还是多样化?

郭大誌 《 新闻战线 》(

    如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从报纸蔓延到了杂志。连百年老店——曾被称为“比《纽约时报》更能影响美国人”的杂志——美国《读者文摘》都已走到了破产的地步。舆论一时甚嚣尘上,有人开始宣称“纸媒将死”,也有人认为,新媒体要取代纸媒尚需时日。

    丢失时效  

    我们还能否跟上时代节奏

    驻足街头报亭,各类期刊琳琅满目,许多杂志装帧精美,封面要目令人目不暇给。但据长期观察,读者光顾报亭时大多选择报纸,因其既物美价廉,又能及时了解大量信息和相关生活知识。

    以2013年10月17日出版的《北京晚报》为例。该期《北京晚报》共有版面33个,其中涉及经济、生活、文化、教育、养生、旅游、国内外新闻及人物等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当期报纸刊登的消息如《上海第一条跨省地铁开通》《一夜之间9辆车“失足”》等报道及时,实用性强,吸引读者眼球。占了半个版面的深度报道《老挝载49人客机  一头扎进湄公河》更是及时全面。在该报“拳头产品”《五色土》板块中,既有描写当代快板大王张保和的“快板传奇”,又有图文并茂的《村医小权》,再加上《新款真人秀〈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内容可谓丰富。同时,《要是他不演了这种喜剧就没了——电影〈私人订制〉首个发布会成冯小刚葛优20年友情恳谈会》《危机暂解 美国政府将重新开门》各以整版篇幅,议论读者关注的国内外大事小情。

    关于新闻时效性与媒体出版周期的矛盾问题,我就曾深有体会。2000年,第一届“金鹰电视艺术节” 在长沙举办,因所在媒体《北京电视周刊》在时效性上所处的劣势,虽然每晚都向单位报送选题,也得到主管副总编的认可,但是“一周以后再登出来,就没意思了”。尽管为发稿花费不菲,为选题绞尽脑汁,却没有一个能够及时发表,同去采访的日报记者无不觉得可惜。我和同事们也曾为周刊有过一丝改成“日报”的希望而欢欣鼓舞。由此可见,周刊在新闻时效性上,处境有多么的尴尬。

    沙里淘金  

    青睐深度报道带来的快感

    相对于报纸,时效性无疑是月刊的“短板”,但深度报道却是其长项和优势。月刊出版周期宽裕,相应的,报道内容深入、报道素材丰富、选题策划和谋篇布局深思熟虑,是报纸所无法比拟的。

    以海峡书局与BBC合作的科普类期刊《知识家》为例。其2013年8月号的一百多个页码中,短消息和短文共占21页;热点文章,如“所有关于夏天的怪问题”占6页;专题文章,如“夜幕下的野性世界”占6页,“打蚊子无疟疾”和“万物皆可量”各占5页;“英国消费的扳手”占7页;“印度最后的雄狮”占8页;“欢迎来到苔藓世界”则高达16页,自然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杂志的编排足以迎合任何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读者口味,自可沙里淘金,细细品读。

    再比如期刊《百年潮》,其2013年第2期,共80个页码。其中,事件类文章,如《关于八七会议若干问题的考证》占了6页;《毛泽东号召“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由来》和《周恩来五审〈人民日报〉社论》分别占6页和3页;人物特写类的文章,《凝聚党心民心的楷模——黄克诚将军》占了8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时期的张国焘》占了5页;专题板块《漫画中的历史》占了5页。而大篇幅引人入胜的文章,带给读者的,自然是深度报道的阅读快感。

    由此看来,月刊因前期编辑策划以及出版时间宽裕,自然能做到文章张弛有度,内容入木三分,引人入胜也就不在话下了。

    找准定位  

    专业化更胜多样化

    据了解,在北京,每个报亭销售的杂志都多达数百种。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武汉)期刊交易博览会上,更是有来自全世界的近5万种精品期刊参展。在这个内容为王、细节为王的百家争鸣时代,要想抓住读者眼球,首先要清楚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找准定位。不管是文化大餐,还是媒体大餐,既然形容为“餐”,就要遵从“餐”的规矩,川菜、鲁菜、湘菜、粤菜、淮扬菜……口味不同,食客当然也不同。“一人难称百人意”,再好的厨子,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周刊既不具备报纸的时效优势,又没有月刊那样充裕的采编周期。因此,大部分周刊即使不参与新老媒体之争,在传统媒体圈中也要面临夹缝求生的尴尬。近年来,有人提出纸媒应向小众化发展。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专业化就是小众化。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哈姆雷特》的一句经典台词——内容专业化(小众化)还是多样化,“这是一个抉择”。作为夹缝中求生存的周刊,明确自身定位,满足读者需求,在不失去原则的基础上,千方百计地“称”读者的“意”, 选择一个自己最擅长的“菜系”,坚持专业化之路,才是发展之道。

    《北京电视周刊》也曾试图施展拳脚,向生活时尚领域拓展,期望把自己打造成为内容多样的电视生活时尚型杂志。虽也尝试开设了美容、服装、养生、汽车、旅游等相关板块,但终因不具备相关行业的资源优势,加上版面以及出版时间的限制,均浅尝辄止,颇有些捉襟见肘。而《北京电视周刊》的优势——与影视相关的热点聚焦、人物特写、通讯、评论等专业内容,却使得这本杂志在行内颇受重视。许多热门影视剧、众多明星演员都以接受杂志的独家专访并登上杂志封面为荣。由此不难看出,相对于内容的“兼容并蓄”,深挖自留地才是长远之道。

    (作者单位:《北京电视周刊》杂志)

话说数据新闻
《蹲点日记》:从“流水账”中提炼新闻主题
历史文化报道中的“新闻元素”
节目主播的内外兼修
深耕条线 “捕获”新闻
影视周刊:专业化还是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