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用户体验的美学价值

吴 敏 周小燕 《 新闻战线 》(

    用户体验:接受者的立场

    这是一个强调用户体验的时代。用户体验这个词最早被广泛认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由用户体验设计师唐纳德·诺曼(Donald Norman)所提出和推广。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用户体验越来越得到重视。什么是用户体验呢? ISO 9241-210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ISO定义的补充说明有着如下解释: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包括情感、信仰、喜好、认知印象、生理和心理反应、行为和成就等各个方面。当然,除了上述的ISO标准,用户体验还有其它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给媒体生态环境带来的变化同样是革命性的,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不可阻挡。人们喜欢新媒体的理由有N个,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用户体验好。传统媒体之前由于垄断地位而高高在上,没有充分考虑用户体验。其实,早在1964年,传播学巨匠马歇尔·麦克卢汉首次把文化传播现象从传播者的角度转向了接受者的立场。他甚至认为,电子媒介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也把人整合成一个统一的机体。

    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解读

    谈起用户体验,也可以从心理、审美的角度来解读。根据我国学科分类,心理学属于生物学下的二级学科,美学是哲学下的二级学科,接受美学是美学史上的一个派别。其实二者都是从哲学源头派生出来,都是针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研究;不同的是,心理学以科学理性方式、通过科学实证的方法,美学是以体验感悟的方式、通过审美品读的方法。进入现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美学研究,接受美学应运而生。

    依据实验心理学美学,接受者都有一个激发的最佳水平,当刺激向最佳水准靠拢,就会使接受主体产生快感,产生正向能量。人本主义心理学美学从受众需要出发来研究审美活动,把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最低的需要是生存本能的驱动,再往上是意欲、愿望、选择或要求,最高层次是向往、献身、追求等,等级越高,产生的幸福感和丰富感就越深刻。概括地说,凡是体现真、善、美这三大终极价值的事物,都符合人类审美接受的目的,都被接受为美。

    如果把用户体验和审美活动的内涵两相比较,不难发现两者有相当大的重合性。因此,为了更好地打造用户体验,应当可以借鉴审美活动的体验形式。其一是审美的正向体验:优美-喜剧。优美直接引起有益于生命的感觉,因为它“直接在自身携带着一种促进生命的感觉,并且因此能够结合着一种活跃的游戏的想象力的魅力刺激”(康德《判断力批判》)。其二是审美的间接体验:崇高-悲剧。悲剧通过引起怜悯、恐惧间接地体验真善美的价值召唤。其三是审美的反向体验:丑-荒诞。在对丑和荒诞的观照中,可以体验到人类在美的追求过程中更为曲折、更为执著、更为坚决、更为有力的本质力量,反向体验使真善美等正面价值的色彩更加突出。

    广播节目的审美体验

    对于广播新闻节目的编辑和主持来说,怎样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受众的审美体验呢? 

    向上感。好的精神产品应当给人向上感,给予人希望和追求,使人产生奋进奋发的精神力量。编辑和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须对工作怀有敬意和感情,要有使命感。他们有没有精气神,决定了节目有没有精气神;他们有怎样的精气神,决定了节目有怎样的精气神;他们的境界越高,节目的意境才能越深远。作为专业受众,这档节目出自哪个编辑之手,敬业或得过且过,能猜个差不离;同一个编辑的状态怎样,积极或欠佳,专业受众也能感受到。主持人也一样,是漠然播报还是和内容合二为一,普通受众能感觉到。不要以为这样敬业地工作、传递正能量,受益的只是节目和受众,其实作为编辑和主持人也是很大的受益者。

    舒适感。新闻节目的气质要契合大多数受众当时的接受状态,让人油然而生一份舒适感,才可能有收听意愿乃至产生共鸣。江苏新闻广播的新闻节目整体感强,有明快的时代感。由于节目时段不一,特色也不尽相同。

    比如《新闻早六点》,这时候受众可能刚刚醒来,主持状态和片头曲给人晨曦一样的感觉,内容精练。而早上七点的《江苏新闻联播》给人大气和亲民的形象,内容权威。作为省级主流媒体,需要有这样一档代表主流、代表权威的新闻节目。

    《新闻早高峰》是江苏广播的新闻标杆节目,收听率排名始终位居南京市场最前列。节目播出时,大多受众正在上班途中,休息以后精神饱满、信息吸收力强。节目定位为“海量信息、思辨解读”,新闻资讯内容充实饱满,节目风格独到明快,主持人以思辨解读、平民视角、率性点评见长,节目的包装如题头音乐、间隔乐等富有清晨气息和时代感。

    《新闻晚高峰》的受众上班劳累了一天,身心疲惫,下班时分急需熨帖的放松感。节目定位“融汇全天新闻精华,传递人文之情怀”,主持人行云流水的播报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睿智点评使节目成为傍晚强势新闻栏目。

    《新闻夜精华》播出时间正好是人们入睡前的时段,这时候听众不太想听激烈的内容,主持和内容展现人文关怀,幽默是其中一种。比如英国的新闻和综艺节目会出现交叉和趋同现象,在新闻中大量运用综艺元素。这样的节目很难做,但非常有必要尝试创新。主持人和编辑若经过这样的磨炼,展现出来的气场是不一样的。

    高潮感。听新闻节目,仅有舒服、优美感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有收听高潮。其高潮形式可以是审美的间接体验(崇高-悲剧),也可以是审美的反向体验(丑-荒诞),当然也可以是审美的正向体验(优美-喜剧)的极致,比如感动、激动、振奋等等。这需要编辑和主持人有编剧意识、导演意识、魅力意识等,通过设置悬念、制造冲突、安排对比、铺排情绪等等,来安排好节奏和起伏,把握、契合受众情绪甚至引领达到收听高潮。

    问题报道、批评报道以及突发事件,往往能引发收听高潮,特别有信息量的报道也能让人震一下。如果实在没有现成的硬通货,可以通过精心设计制造出收听高潮来。相同的内容可以尝试非常规的编排呈现,人为制造收听高潮。如2010年12月14日《新闻早高峰》就对《雅戈尔服装以次充好,职业打假人怒指欺诈》的记者调查报道进行了重新编排,将原本3分49秒的一篇稿件,分割为1分52秒、1分27秒、30秒三条稿件,内容依次是高先生投诉他在南京新百雅戈尔专柜购买的两件外套内里填充物有假、高先生与商家的赔偿争议、法学专家对此事件的点评。这样处理后,报道层次更加清晰。

    音响元素尤其是有说服力、感染力的声音,也是制造收听高潮的一个窍门。《新闻早高峰》经常将采访原声引入内容提要,如:宁连高速公路宿迁收费站存在不规范收费,所开发票无法报销,引发车主不满。(“票上只有徐州到宿迁几个字,下面金额什么都没有。是空白?是空白!”)

    另外,高潮是相对低谷而言的,一直紧张或一直松懈都能使受众产生收听疲劳。《新闻早高峰》《新闻晚高峰》在每个半小时里,都编排了足以“抓耳”的头条和“准头条”新闻,再将硬新闻与软新闻交叉编辑、口播新闻和现场报道交替出现,制造波峰波谷相间的新闻段落。就像超级大厨,食材精彩的时候要控制节奏,不能让人倒胃口;食材平庸的时候,不能让人觉得无聊。

    ……

    总之,广播新闻节目的用户体验有自身的独特特点。当有了向上感、舒适感以及高潮感等等意识之后,用户体验的运用之妙就存在每个编辑、主持的心中了。编辑和主持人要通过提高综合驾驭能力,才能奉上更为生动、更为张弛有度、起伏有致、富有张力的新闻节目。

    (作者单位: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媒体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势在必行
2013年中国新闻评论回眸
谈媒体人的“建设者思维”
军事电视节目的优化路径解析
用户体验的美学价值
“发现新闻”的“头脑准备”
《交易时间》的窄众生存之道
都市报微博:“全天候”传播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