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大民生”的厚重

何 昆 《 新闻战线 》(

    做大做强民生报道,既是媒体的责任,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不少的媒体人认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油盐酱醋茶等琐碎小事就是民生新闻,出现了内容庸俗化、格调低俗化、形式雷同化等诸多问题。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需要,关注民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做好做活民生新闻,不应该把眼光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上,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百姓冷暖、生存权利、生活质量等方面,民生新闻不只是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应该是架在政府和公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以人为本”,用媒体人的真情和责任,去体察民生,才是提升民生新闻报道品质的唯一途径。

    角度决定空间

    做民生新闻报道,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要选好角度,因为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的。

    2011年4月5日,《大连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上开辟了一个新的专栏,栏名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看富民之举》,刊发了《各城区“比赛”加大富民力度》和《普湾新区 256 亿元打造民生工程》两篇稿件,同时还配发了短评《从优先强区转向优先富民》。6 日,相同专栏刊发了 4 篇稿件:《规划建公租房百万平》《自来水普及率超九成》《查信息“一点通”》《找工作“不挪窝”》。这天是星期一,一早就有读者打来电话,大为不满,说,我们老百姓住公租房、吃自来水、下岗找工作,怎么就富了呢?你们党报干嘛这么“忽悠”我们老百姓!其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大家也感觉,这个“富”字,是党报惯例式的报道模式。仔细推敲,这个字的运用,的确有人为拔高之嫌,容易让人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不如把这个“富”字,改成“惠”字,换个角度说事更为妥当。

    8日,报社将该栏目改为《“十二五”开局之年看惠民之举》。

    没想到,一字之差效果大不同,许多读者都说,虽然刊登的还是相同题材的稿件,栏名也仅仅是改变了一个字,但角度不同了,看的时候感觉也不一样了。

    媒体天天都在喊着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可往往行动上却不知不觉间做着背道而驰的事。不是群众离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的做法离群众太远、离生活太远、离实际太远。这次事例,表面看是一个字的问题,但它折射出来的却是媒体人高高在上的意识。

    那么,民生新闻,怎样才能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如何做才能提高品质呢?

    说到底是一个视角问题。民生新闻,绝不能把所有的民生事例都当成可报道的新闻原材料,“剜到筐里就是菜”,而是要有意识地选取和驾驭一头连着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头连着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问题;选取既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又是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的事件;选取有利于国家发展、百姓安居乐业的例子。只有这样,才能从理念上完成从“小民生”到“大民生”的转变。

    高度决定视野

    选好了角度,仅仅是做好民生新闻的开始。老百姓在看新闻时,并不一定关心谁和谁出席了什么什么会议,而是找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民生新闻就应该把老百姓最关心的这个“点”挖掘出来并传达出去。

    新华社播发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是《12道民生考题待解》。涉及的内容是: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收费、食品安全、安全生产、司法公正、收入分配、企业改制、环境保护、城市拆迁和土地征用。这些内容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可以将老百姓的“小事”与国家“大政策”结合起来,这12项民生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真正能让百姓共鸣的民生“新闻资源”。

    这些大的背景,提高了我们的视野,开阔了我们的思维,当我们再选取民生新闻时,就可以凭借这些“大”民生作为背景,来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和视野。

    做民生新闻时,必须以“政府重视、群众关心、普遍存在”作为前提条件,坚持“用事实说话”;对于监督类型的报道则应侧重“解痛减压”;对于正面报道则应侧重“角度冲击”,有选择、有判断地将社会生活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小事”,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赋予其一定的情感、意义和判断,倡导一种社会观念、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挖掘蕴含其中的“大问题”,延伸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和深度价值的社会主题。

    在民生新闻中,要寓情于理、寓事于法,凡事都要强调一个导向意识,遇到琐碎小事,也要坚持正确引导,遇到负面的民生新闻,更要立场坚定,多做疏导工作,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报道内容,以正面题材报道为主,展示社会的光明面,真正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为思路,以民生为主线,将党的方针政策解读和民生大众的诉求结合起来,这样的大民生新闻就是主流新闻,做大做强大民生新闻,也就是主流媒体做好主流新闻的主要任务,这同样是主流媒体打造公信力、提高影响力的必然要求。

    品质决定影响

    提升民生新闻的品质,还必须用人文关怀来浇灌,用真情和责任做框架。

    涉及农民工的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很多媒体的眼光,仅仅盯在为农民工讨要工钱上,似乎除此之外,就没有什么别的新鲜的话题了。难道真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果媒体能够真正弯下腰,用饱含深情的眼光,去扫描他们的生活时,就会发现有许多的话题可以成为媒体的报道重点:农民工的业余生活,农民工子女的求学,农民工的精神世界,新农民工等等,都是人们熟视无睹的民生新闻源泉。

    一遇到下大雨或下大雪的恶劣天气时,媒体的关注点往往都是在路上,报道的重点也是市民上班路上是否顺利,火车、飞机会不会晚点等等,鲜有人去想此时居民家中是否会漏雨,那些留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是否安全,是否缺少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否有粮食等等。

    超载运输,因为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所以一直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媒体如果能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想想为什么那些司机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铤而走险?只有真正了解了那些高涨的油价、高额的过路费,以及大大小小、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才能明白超载为什么屡禁不止。

    带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带着一种责任感,才能真正做到“忧民之所想” ,“解民之所困”。

    民生新闻要做到厚重并打动受众、经得起时间的推敲,就必须带着一颗人文关怀之心在选题的策划和采写中融入真情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民生新闻报道的品质,完成历史赋予媒体人的责任。

    (作者单位:大连日报社) 

文章知冷暖 秉笔写民生
《萧山日报》:启动新一轮改版
涉台报道巧打“情”字牌
“大民生”的厚重
帮扶穷乡 温暖民心
教育电视台的功能定位
特约摄影记者:新闻摄影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