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舆论引导:都市报的“介入”和“担当”

● 高春梅 《 新闻战线 》(

    在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中,各级党委机关报是舆论引导的主体,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职责。通过对上海、四川等地媒体的调研,我们发现,都市类媒体特别是部分发行量较大、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都市类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有很大的空间和作为。

    新时政报道——重大时政报道的表达创新

    《新闻晨报》创刊于1999年,是上海三大综合类日报之一,2012年,其零售市场份额占上海综合类日报零售市场份额的26.83%,位居第二

    作为市场化运营的都市类媒体,在党代会、两会等重大时政事件上介入并发声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其承担的社会责任的需要。一方面,不介入重大事件,就谈不上公信力,而一份没有公信力的报纸是没有市场前景的;另一方面,受众定位(30多岁男性白领)使《新闻晨报》必须关注目标受众群体所关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问题。鉴于此,《新闻晨报》非常注重重大时政类报道,并通过重大时政报道弘扬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

    由于定位不同,在重大时政报道方面,《新闻晨报》与党委机关报的表达方式和报道角度不同,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根据自身定位,摒弃宏大叙事,选择独特的角度切入,通过小的视角反映重大主题,力争做到“硬新闻软着陆”。对于重大时政类报道,《新闻晨报》由主编或副主编牵头成立柔性小组,前期进行半年甚至一年采访和调查工作,通过多次头脑风暴确定报道角度。以党的十八大报道为例,经过前期调研和考察,《新闻晨报》选取“党校十课”这样一个非常小的视角作为切入点。党校是执政党提升执政能力、培养干部的驿站,报道通过近年来党校课程的变化、教师的变化和思想的变化,反映政党在发展中的一些变化,见报后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反响。按晨报的说法就是:“太宏大的东西,我们肯定比不过《人民日报》《解放日报》,而从小切口进入,我们还是比较擅长的。大家都觉得好。这也是我们都市类媒体的一种特质,对我们的读者群来说,肯定能达到有效地传达。而做到有效地传递才能产生影响。”

    寻找链接点——重大主题报道的方法创新

    重大主题报道既是新闻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检验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标志。当前重大主题报道普遍存在模式化现象严重的问题,自说自话,舆论引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面对重大主题报道,《新闻晨报》非常注重前期策划,力求在重大主题和读者群的关注点之间寻找到链接点。以“好八连”五十周年主题报道为例,今天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看过《霓虹灯下的哨兵》,“好八连”的精神如何同当前读者关注的东西去链接?经过前期策划,编辑们认为,现在来说,“俭朴”“拒腐蚀”已经很难引起80后90后的共鸣。当前,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宽容,但有些人趁机越过道德、法律的边界,挑战底线,并成为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坚守真善美,坚守诚信,坚守爱和服务,守卫一些朴素而美好的价值。从“对一种理想、对一种精神的坚守”角度去解读,更容易引发80后90后的共鸣,这正是50年后的今天纪念“好八连”的意义所在。《新闻晨报》派出一名90后实习记者蹲点“好八连”8天,深入体会士兵生活,用日记体记录90后记者与士兵的心灵对话。报道刊出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找不到这个链接点的话,文章打动不了读者,在社会上也不会有很大的反响,因为影响力不够,所以没有引领力。所以一定要和读者关心的东西契合起来。”

    报道突发事件——机制保障传播力

    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因其突发性、公共性和破坏性极易引发公众关注,第一时间介入、有条不紊地报道成为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的前提。

    创办于1995年的《华西都市报》是我国第一份都市类报纸。2000年,《华西都市报》提出从“市民生活报”向“主流媒体转型”跨越。转型十多年以来,《华西都市报》不断探索,积极主动承担舆论引导责任。

    《华西都市报》已经不再是一张单纯的报纸,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纸媒、广播、电视、网络的传媒集群,有自己的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客户端和二维码。立体传播平台在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芦山地震发生时,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在8点04分发布消息,是全国第一家发出地震消息的官方微博。由于当日报纸已经出版,《华西都市报》通过微博和网站的无缝对接,在首页呈现更多的地震相关信息。

    去伪存真、求证也是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引导舆论的关键点。面对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恐慌和不确定性而产生的谣言,《华西都市报》及时求证、去伪存真,避免造成公众恐慌。例如四川暴雨期间,震区江油大桥垮塌,当时微博上传言“两辆公交车掉下大桥,造成几百人死亡”,《华西都市报》刊发了江油市政府加盖公章的红头文件进行辟谣,利用官方微博拥有300多万粉丝量的强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消除了网络传言给公众造成的质疑和恐慌。另外,当“洪峰将于今天中午2点经过成都市区”的微博言论疯传时,《华西都市报》了解到,成都市区只有锦江穿过,而锦江没有洪峰,及时通过微博进行了回应。

    《新闻晨报》在架构设计上有一套完善的突发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内设监控部负责24小时监控指定网站、平面媒体的新闻信息,遇有突发事件及时将信息发给新闻总监,新闻总监立即指挥协调记者分头采访报道。晨报于2006年自创24小时新闻采编流程,从发现新闻线索到策划,到监控,再到版面、视觉、摄影的配合,一直到最后的表达,每天通过三次会议,即11:30的新闻策划会、17:00的采编协调会、20:30的版面协调会,将整个新闻采编链链接起来。通过每天三次例会,将所有的采编链掌控在报社手中,而不是散落失控在记者编辑或各个部门手中。完整的新闻采编流程保证了新闻的均衡化生产,也确保了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媒体能够及时介入并且形成合力,进行有组织地报道。

    创新互动机制——构建立体传播平台

    华西都市报敏锐地认识到,在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的时代,如果再按照传统思路去做报纸的话,很快就会被时代淘汰。面对压力,华西都市报提出重构报业,进行第二次创业。第二次创业的目标是立足构建网络空间强势主流媒体。所有工作和报道的出发点,都要立足于网络空间。同时,立足网络空间,构建“一核三极N带”的立体传播平台,“一核”是指以《华西都市报》为核心,“三极”指区域媒体、社区媒体和移动新媒体(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成都范儿”、华西魔码),“N带”是指一些增长带,包括网络媒体增长带、视听媒体增长带、公众服务增长带、产业发展增长带等等,如96111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除了接听报纸服务热线外,还进行电话购物等,另外还有社区实体店。总体而言,就是以《华西都市报》为核心,做好整合传播和整合营销,在传播方面实现一次采集多次传播,全时传播、全域传播和分众传播。在此基础上把平台做大做强,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影响力,进而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作者单位:人民网研究院。本文系“互联网时代传统主流媒体舆论引导效能评估与方法创新研究”课题部分成果)

不在伟大的事情上渺小
行业类媒体:坚守底线,规范管理
党报利器:信息发布和政策解读
激活“大数据”的“圈”“层”市场
新闻策划的流程设计与控制
舆论引导:都市报的“介入”和“担当”
好机制让好照片胜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