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新闻利用微博实现了协同合作,但受碎片化信息的影响,传播效率较低;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仍存在意见中心,传统媒体和专业新闻受到了依托新媒体的公民新闻的冲击,但并没有失去生存空间。
微博对公民新闻的影响
根据尼尔森调查显示,2009年5月,2006年推出的Twitter的独立访问者已经达到1820万人次,较2008年增长14.5倍。正是在2009年下半年,微博才在中国慢热。至今,微博已经成为公众舆论的重要场合,这一媒介融合下新的技术产物,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外部条件的制约和自身缺陷,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
公民新闻目前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一般是指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的支持下,以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为主的普通公众通过大众媒体或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新闻信息。
在微博营造的空间里,传统的受者借由新的媒介形态,将信息控制权与解释权转移到自己手中,成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参与者被认为具有传者和受者双重属性,可以主动创造、搜集整理和发布新闻议题。微博作为新形态媒介,为参与者营造个人话语空间和意见场。同时,每个参与者作为节点桥接不同的圈子,尊重他人的参与和表达,呈现多元的对话与讨论,在交织和碰撞中完成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理解。①微博参与方式的便捷性和参与形式的多样性更有利于公民新闻的分散式协同合作。
媒介融合趋势下,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互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从电子报纸、电子杂志到专业媒体博客,传统媒介和新媒介不断进行相关尝试。②一方面,微博实时、迅捷的特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专业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尤其在地震、旱涝、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的速度与力量不容忽视。2008年洛杉矶地震中,第一次发布出地震消息的Twitter用户较美联社快了近10分钟;印度孟买恐怖袭击中,一妇女通过Twitter第一时间传递出爆炸现场的信息。英国《卫报》此前宣布将成为世界首家在Twitter上发行的报纸,所有内容将按照Twitter格式进行量身定制。就在微博进入中国的第二年,2010年中国几大公共议题——全国两会、谷歌退出、西南旱灾、山西疫苗致死、地沟油事件等,基本上都通过微博得以快速分享传播。国内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通过微博发布了新闻。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如何更好地互动,使公民新闻和专业报道互相补充、发展,最终实现传播效率的提高和传播效果的增强。通过了解微博中的公民新闻特征和规律,国家和政府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网络信息监控,引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
后Web 2.0时代
微博不仅具有参与性、开放性、微内容为基础等Web2.0的特性,还具备了4A的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并且符合Web3.0的某些特性,如移动与网络的结合等。但是,目前网络技术还难以达到3.0要求的高度智能化。
美国自由撰稿人Mark Glaser在2006年发表过关于“公民新闻”的理念:即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全球传播的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 在为传统媒体提供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 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这些工作可能由某个人自己来完成, 也可能由很多人共同完成。③普通公众既是信息接收主体,也成了信息传播的主体,是公民新闻的典型特征之一。
新媒体专家Terry Flew 认为公民新闻的三个构成基础是开放式的发布、合作式的制作和分散式的内容。④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是这三个基础得以实现的前提。从这一角度来说,维基百科也是一个大型的公民新闻发布地,百科词条的编写者和修改者通过共同解释完善词条促使新闻事件得以被保存,并且使更多更新的新闻事实得以显现。与之相比,微博在具有这三个要素的同时,信息的传播速度要更快,信息发布终端也更多样。技术的支持,使微博在公民新闻的制作传播过程中具有先天优势。
公民新闻的兴起对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压力,9·11事件中恐怖袭击的目击者成为了公民新闻的“记者”,他们传播的图像和故事在整个恐怖袭击事件的报道中占有主体地位。 2009年的伊朗大选中,Twitter扮演了重要角色,政府抗议者通过Twitter和其他社交网站来相互联系并影响民意,微博传播公民新闻的快速便捷以及公众对大众媒体的普遍失望使其在这一时期成为部分公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
公民新闻和“知沟”现象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微博时代公民新闻的各类问题也在被不断提及,包括文本的碎片化和话语的私人性倾向、群体传播削弱大众传播、信息真实性问题等等。最主要的争议在于两点:新闻真实性问题和“知沟”问题。
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缺失。在增强公民新闻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同时,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失去了出版层面的保证,先发布后筛选的模式带来了公民新闻“文本阅读风险”和信用成本的增加。2008年10月初,公民新闻网站iReport.com上发布的苹果董事长史蒂夫·乔布斯心脏病发作的假消息,曾造成苹果公司股价暴跌。⑤非专业的新闻传播者对身边突发事件的报道迅速便捷,同时也未经审查过滤,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客观性和道德伦理底线只能由自己决定,记者队伍的扩大和信息量的增加,使筛选真实有效信息变得更困难。
“知沟”现象出现。由于互联网技术是公民新闻得以实现传播的基础,掌握互联网技术并经常接触网络的人自然能够得到更多的资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蒂奇诺等人曾提出“知沟”假说(“knowledge gap” hypothesis),即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⑥知沟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就是传播技能的差异,相比于对受众技能知识要求较低的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互联网对于使用者的要求更高。没有掌握互联网技术或不能经常接触网络的人就不能通过相应途径获得有效信息。这使得公民新闻的发展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相比,受到了更大的限制。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国土资源报社、中国民航报社)
注释:
①蔡雯、郭翠玲:《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国家新闻传播正在发生的变化》,《新闻记者》2008年第8期。
②陈力丹、付玉辉:《繁荣而活跃的网络传播研究——2006年我国网络传播研究概述》,《当代传播》2007年第1期。
③Mark Glaser, “Your Guide to Citizen Journalism”.http://www.pbs.org/mediashift/2006/09/your-guide-to-citizen-journalism270.html. Retrieved March 22, 2009.
④Terry Flew, New Media: An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年版第106页。⑤罗昶:《从孟买恐怖袭击事件中的自媒体传播看公民新闻背景下的媒介权力转移》,《国际新闻界》2009年第1期。
⑥P.J.Tichenor,G.A.Donohue, C.N.Olien:“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34, No.2(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