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从毕业生就业看新闻教育的理念与模式

《 新闻战线 》(

    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近年来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不甚理想。作为教育专家,您觉得这与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有关吗?

    李良荣(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我认为,就业“不理想”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就业率低,大批学生毕业后就面临失业;二是虽然实现了就业,但整体水平不符合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学生就业去向不理想。

    这首先是由于新闻传播学专业扩展过速,供需比严重失衡。2010年前后,全国已有近600所大学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在校生(包括本科、研究生)达到20万人,每年有5万左右毕业生要走上工作岗位。但全国的记者编辑人数总共才20万左右。

    更深层的原因是,传媒业态发生变革,新闻传播业人才结构面临重大调整。

    就业结构的改变,要求我们调整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主动调整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知识结构、培养模式,从关注“采、写、编、评”的“小新闻”走向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大传播”,为国家培养诸如政治传播、商务传播、国际传播等各行各业的优秀传播人才。

    培养复合型的传播人才。社会对传播人才的需求日新月异,新闻传播学早已突破了原有的专业、学科限制,走向学科融合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将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融入到新闻传播学教育中,培养复合型专业传播人才。

    发展“一专多能”的专业技巧。过去传统媒体的采访、写作,只要文字功底好,就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新闻稿;只要编辑能力强,就能在电视台剪出好片子。新闻传播学相关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分类明确,报纸、电台、电视台各有各的专业人才。但走向“大传播”的社会化传播,需要多面手,既能写稿子,也能剪片子,还能做广告。“一专多能”是未来新闻传播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塑造“独当一面”的工作能力。过去在新闻单位,新记者、新编辑有老记者、老编辑帮带,有主编把关,现在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从事传播工作,必须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独立传播、独当一面。

    社会对新闻传播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必然带来课程结构的重大转变。过于细分的课程将被淘汰。未来将大大压缩新闻传播学课程数量,增加其他背景学科的课程数量;大大降低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提升学生参与传播实践的能力。这对现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更促使整个新闻传播学教育重新定位。这样才能走出现有的就业“低谷”,培养出符合“大传播”要求的新型传播人才。           

    责任编辑:邓  瑜  杨芳秀 

《中国好声音》咋能保持“好声誉”?
从毕业生就业看新闻教育的理念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