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认识和参与电视问政

赵振宇 《 新闻战线 》(

    我以特邀评论员的身份参加了武汉市治庸办主办,武汉电视台承办的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2011、2012年)和“转变作风,优化环境”(2013年)为主题电视问政的十多场点评活动。其间,湖北省纪委组织全省17个地市州的纪检代表参加观摩,国内不少城市的纪委、宣传部和电视台派员学习。节目播出后,全国众多媒体都针对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和评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连续两天共20分钟报道了武汉的电视问政。光明日报则在头版头条刊发长篇调研报道聚焦武汉“电视问政”的创新实践。2013年7月举行“电视问政”期中考,我被评为“最犀利点评专家”。至今,还有不少新闻媒体包括国外媒体找我采访,探讨问题。

    作为一名参与者,不仅在电视现场受到教育,活动之后,我也有一些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按新闻规律做好此类电视节目,如何按照行政规律发挥工作平台的作用,如何运用民主程序搭建民众参与的政治舞台,促使媒体、政府、民众间良性互动,媒体、政府、民众怎样互动,都是一些新课题。

    如何看待官员的应对“套路”?

    我参加了电视问政的现场点评,也看到网上的调侃,听到了记者的提问:如何看待官员们今年在问政现场回答问题时的“套路”?所谓“套路”,指的是官员们首先是表示“道歉”,其次是我们“正在改进”,最后是“明天到现场看看”。电视问政年年有变化,官员们台上的应对今年也有了新招。从“马上就办”到如今的“三部曲”,我以为也是一种进步。

    凡事都要讲程序。轻重缓急、循序渐进是我们的一般办事原则。官员到了电视问政的现场,在主持人、专家和市民朋友指出问题的情况下,首先表示歉意,我以为是正确的。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在电视问政的现场没有什么理由可以强调。在此,借用电视问政的广泛传播,向全市人民表示承诺单位和承诺人的歉意,我以为是可以的,也是必需的;接下来,当然是要改进工作;自己现在在电视问政的现场无法脱身,也只有明天到现场去看看,也就是调查研究了。据我了解,有的单位事先已经做了安排,只要是问政现场揭露的问题,在家的其他领导当夜就率人到事发现场予以调查核实。这种闻风而动、雷厉风行的态度是正确的,这种科学的工作程序也是正确的。

    那么,如何看待网民的调侃呢?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首先,这种道歉是否有诚意?是迫于压力、做做样子,还是出自真心、深感不安。这从回答者现场的言语措词、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都能够反映出来。只要是真诚的,我们就应该给有差错者以改过自新的机会,总不能一棍子将人打死吧?

    其二,要看回答者面对的是什么问题。从现场反映的事实来看都已经十分明确了,是承诺单位不作为、慢作为、无效作为,甚至可能是与问题的当事人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利益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官员们再做如此表述,那就不可能让人相信其诚意了,网民们吐槽、拍砖,观众们鼓倒掌,我以为是理所应当的。

    电视问政年年办年年有新招,承诺者年年参会年年也会有进步。从往年的“马上就办”到今年的“三部曲”也是一种发展和变化。明年说不定又会有新的热词或行动,只要它符合时代进步,有利于工作的改进,我们都要肯定。其实,“套路”就是一种模式、一种经验,照此办理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从这个意义上,鼓励一下“套路”也未尝不可。

    按“套路”出牌也罢,独辟蹊径也罢,只要是真正实在地“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我们都要给予支持,报以掌声。

    如何看待现场观众表决?

    今年的电视问政在民意表达上有个新变化,就是除了以前的笑脸牌和哭脸牌以外,还为台下230位观众每人发了一部电子表决器,对现场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投票。感谢电视台为电视问政的民主进程插上了科学的翅膀,表决器的运用让民意表达以科学、直观的数字图形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如参加今年电视问政的十个突出问题整改情况的满意度打分如下:第一场公安交管36.50%、养老承诺53.80%、治奢承诺63.70%;第二场小餐饮小作坊安全28.44%、湖泊保护和污染治理33.30%;第三场城市公共设施维护不及时48.30%、水电气服务46.50%;第四场违法建设屡禁不止21.05%、工程建设领域管理不规范40.23%;第五场中心城区与新城区接合部乱象59.29%(据7月9日长江日报报道)。统计数字告诉我们,满意度过半的只有3项,过及格线60分的只有1项。这就是现场观众的真实感受,与武汉市在整改中的实际情况基本上是吻合的。我在问政现场说过,以前主办单位的问责,只是处理洗碗工、协警、基层管理人员,仅此是不够的。承诺书上是在座各位领导签的名,出了问题首先应该是问责各位领导。民众对承诺单位和领导人的问责,不仅要表现在参与的过程中,还应表现在结果上。现在表决结果出来了,电视问政后,主办方应对现场观众满意率排名靠后、得分少的单位和领导人,结合掌握的实际情况,以你们认为可行的方式进行问责。只有这样才能展示工作平台的权威性,才能展示媒体和民众的力量。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电视问政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用现代化的工具展示民意表达的满意度,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其间也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

    其一,各场分数和名次不具备完全的可比性。因为投票的230名观众每天都是轮换的,每场整改的内容不一样,感受也会不同,得分和排名的情况也就会有不同。这一场的分数与另一场的分数不具备可比性。但对同一场不同问题的得分或排名却是真实反映,需要引起有关方面的检讨和思考。

    其二,对不同问题的打分会因主持人的提问方式和展示问题的画面不同,引起人们的不同反映。如第五场当各位嘉宾介绍了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决心和举措后,主持人问:“对台上嘉宾的表现以及上半年以来各承诺单位对整治城乡结合部乱象的践诺情况,台下的观众满意吗?请按表决器——”得到的满意率是59.29%,这是五场电视问政的第二高分。但是在同场稍前的“双违”建筑《天价别墅群凿山而建》短片播放、各位专家激烈抨击、相关责任人做了解答后,主持人问:“大家对他的答复满意吗?请按键——”结果呢,满意率只有4.05%。这是五场问政中的最低分。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民意表达不仅在过程中,更要表现在结果上。让我们想办法将这种进步的表达方式改进得更加科学有效。

    如何看待电视问政?

    现行模式的武汉电视问政从2011年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3年,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电视品牌,引来国内众多电视台、纪律监察、宣传部门的学习和效仿,新闻媒体做了大量报道。我参与3年间十多场点评,接受过多家国内媒体的采访,也接受过英国卫报、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及新加坡等国记者的访问。他们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看待电视问政,它效果如何?”国外的记者朋友还将“电视问政”和群众运动做比较提问。我的回答是——

    电视问政是一个电视节目,必须按新闻规律和电视规律办事。电视问政开播以来,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喜爱,播出当晚大有“万人空巷”之势,收视率创新高,这是一件好事情。为了做好这档节目,电视台上下同仁,以建设者的姿态群策群力,开拓创新,做出了让同行们称赞的业绩。每场问政都是先展示成效,再揭露问题,符合新闻的平稳原则;从场景、灯光、色彩、音乐的设置和调配,到问政内容的丰富,更注重话题内涵的挖掘;今年五场问政曝光了90个典型问题,曝光短片70多个,有的甚至冒着风险拍摄,首次运用航拍技术,做到了更好地用镜头和事实说话。“电视问政”上报中国新闻奖,因无相应栏目而多次无缘。我的意见是,“电视问政”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中国新闻奖应专设此项,促进这类节目在全国的发展。

    电视问政同时是政府的一个工作平台,必须按行政管理规律办事。根据年初提出的“十个突出问题”整改内容,本次到台上接受问责的有两位市委常委、4位副市长,5场累计53人次接受问政,为历年来最多。“干部们在台上的表现如何?”这也是大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年年有进步,还需再提高。”台上嘉宾也在逐渐适应电视规律应对提问,表达意见,水平渐长。在这里,要搞清楚电视问政不是什么——不是报告会,不是汇报会,不是演讲会,而是履行职责的督察会,检查承诺的问责会,政府与民众沟通的交流会。作为政府的一个工作平台,它要通过电视问政,达到治庸问责,奖优罚劣,提高素质,提高效率之目的。既是工作平台,就要看台上官员态度是否真诚、措施是否得力,接受民众的评判。 

    电视问政更是一个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政治舞台,必须按政治民主的程序办事。党的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武汉的“电视问政”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今年问政,台上邀请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风廉政建设志愿者、治庸问责督察员、布衣参事、市民代表、外国友人、专家、评论员、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等共30人。新增媒体和现场观众提问环节,还通过微博让场外观众现场参与提问。台下230人组成的市民考评团,通过按表决器,对承诺整改单位的工作和嘉宾表现评判,让民意表达更加科学直观。政府官员向市民报告、检讨工作,民众面向官员询问、质疑政府工作,这种双向的交流与沟通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促进城市和谐。要把台上的“表演”和台下的表现结合起来,把投票结果和对官员问责结合起来,取信于民。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市的精神旗帜,“电视问政”从武汉出发,在科学、民主、阳光的道路上一定会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作者系武汉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邀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武艳珍

认识和参与电视问政
社会化媒体的特征与趋向
台网联动 价值重构
文娱新闻之理性和趣味性
移动时代的新闻漫画
汤森路透VS彭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