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移动互联网催生新闻产业革命

丁海东 赖少明 《 新闻战线 》(

    7月17日发布的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从《报告》中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新增网民中70%使用手机上网,手机成为新增网民第一来源。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提升3G网络覆盖面和服务质量,推动年内发放4G牌照。”

    这些数据表明,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渐行渐近。如同淘宝、京东等电商的出现导致了中国商业生态系统的变革一样,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也正在引发传媒行业生态系统的变革。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媒体将向网络化全媒体发展,以手机和PAD为主要终端的移动互联网将对新闻传媒产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手机网民增长迅猛:更多读者选择移动媒体阅读新闻

    上述《报告》还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较2012年年底增加约437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74.5%提升至78.5%,而使用台式电脑上网的比例则略有下降。手机作为第一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报告》指出,自2013年上半年开始的新一轮的快速增长,是中国手机上网发展过程中的第三波增长周期,此轮增长得益于3G的普及、无线网络的发展(包括公用和私有WiFi的发展)和手机应用的创新。中国手机网民已经形成庞大规模,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随着手机网民的迅猛增长,读者通过手机等移动媒体获取新闻的比例也在迅速增长。截至2013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网民规模达到4.61亿,较2012年6月增长了6860万人,年增长率为17.5%;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8.0%。新闻类APP作为网民的基础应用,已成为网民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使用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

    用手机看新闻,是新闻展现形式的变革,也是阅读体验的变革。对于读者来说,需要随时随地获取最新资讯,并能及时发表评论及与好友分享(可以点评和上传微博微信)。而这些诉求都能在手机等移动媒体终端中得到满足。第一,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碎片化时间阅读新闻成为网民的主要活动。第二,随着微博、微信等应用的兴起,网民接触新闻的渠道增多,例如,微博对主要新闻事件的快速传播,形成热点话题,主流新闻媒体随后跟进报道,极大促进网民对网络新闻的接触度。第三,各类新闻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制作了大量用户体验较好的新闻手机客户端,极大提高了手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阅读频率,而且新闻类手机客户端的推送效率远高于传统PC客户端,使更多的手机网民被动阅读了大量新闻。

    新闻生产方式变革:移动互联网改变新闻采编流程

    进入信息时代,电脑和互联网的运用,让已经存在数百年的新闻采编业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光照排改变了几百年来铅与火的印刷,绝大部分记者编辑使用电脑写稿编稿,而非纸笔。但与即将进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相比,此前在新闻行业发生的变化,也许只是一个预演,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

    新闻的影响力在于价值和速度,能为读者带来价值的新闻、能及时被读者看到的新闻才有影响力。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将对新闻采编业务流程进行“再造”,而这个变革恰好提升了新闻的“价值”和“速度”这两个最关键的要素。

    数百年来,甚至在互联网出现以来,新闻行业的运作模式依旧是“记者现场采访,回家写稿(剪辑),编辑修改后印刷刊发(播放)”。有变化的,只是记者手中的羽毛笔变成了钢笔,再变成了笔记本电脑。而媒体的形式,从报纸一种,增加到了电视、广播等多种,但就媒体的刊发时效而言,报纸的时效性与100年前几乎没有区别,电视、广播的时效性与互联网前相比,进步也不明显。从内容上看,即便是在互联网时代,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依旧是主流,是网络媒体的主要新闻来源,最权威、最有深度、最具影响力的新闻依然来自于此。

    然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的进步足以颠覆现有的新闻采编流程。轻便的平板电脑和大屏的智能手机将成为记者的“采访本”,不仅可快速记录,还可以录音、拍照;采访结束后,可以连接移动互联网获取写稿所需的各种资料,第一时间连接专家学者,进行快速解读;撰写的稿件和拍摄的照片可以迅速传回编辑中心,而不需要赶回办公室交稿。后方的编辑则可以实时了解前方的采访情况,为现场记者提供各种支持及指导,对将回传的新闻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做好版面设计,策划后续深度报道;在收到前方送回的稿件后,迅速编辑审核,第一时间刊发。

    简而言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记者采访模式将从原来的“现场采访回家写稿”,变成“现采、现写、现传、现刊”。不仅可以低成本地实现“实时报道”,还可以快速连接专家学者和背景资料,产生快节奏的“深度报道”。由于掌握相同的资源,纸媒在权威性与深度方面的优势将大为减弱,不再具备对新兴媒体的压倒性优势。其实,移动互联网的存在,才真正发挥了互联网的优势,将记者、编辑、策划、总编等新闻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人员联成一个“网状”采编业务流程,不再有“前方”和“后方”的区别,新闻资源和采编技能在“网”内的实时共享,更进一步提高了新闻产业的效率。

    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建设移动媒体平台抢占市场

    在发达国家,传统纸质媒体的印刷销售数量已经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我国这一趋势虽然还未显现,但增速已经非常缓慢。传统媒体面对移动媒体的竞争,必须未雨绸缪,及早准备。

    我们认为,传统媒体转型的战略可以是“建设移动媒体平台,抢占移动媒体市场”,即“平台带动、体系竞争”。平台带动,就是打造移动互联网传播平台和销售平台,将传统媒体的优质传媒资源投放到移动互联网,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占领更广阔的市场;体系推动,是适应当前传媒行业体系竞争的态势,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移动媒体三方形成强有力的体系参与竞争。

    移动媒体平台可能会有多种形式,目前来说,最主要的方式是新闻客户端。如网易、搜狐、腾讯等门户网站最早推出新闻客户端,人民日报、央视财经、参考消息等传统媒体也纷纷跟进。搜狐新闻客户端还为传统媒体提供订阅服务,如参考消息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的订阅量超过千万,人民日报在搜狐新闻客户端上的订阅量超过500万。

    对传统媒体来说,建设移动媒体平台,抢占移动媒体市场,能为媒体经营带来更大的优势。在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的“送达”是最主要的成本。如国家电网报的邮发费用是报纸定价的36%,但通过移动互联网,媒体的“送达”成本将降为0。现在中国移动的上网套餐为20元150兆流量,足够下载每月22期电子版的国家电网报(每期不到3兆)。在4G时代,手机上网流量会更多,这样,从手机获取报纸杂志图书的“送达”成本几近为零。

    工信部将在第四季度发放4G牌照,中国移动则表示今年将投资400亿元建成20万个4G基站,百兆带宽高速移动互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据测试,实际下载速度约为10兆/秒,这意味着把一份国家电网报下载到手机里面,只需要0.3秒。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手机上阅读原版报刊已经没有技术障碍。在手机客户端上输入读报卡的账号和密码,读者就可以在手机上看到最新的电子报刊。占纸质报刊定价36%的邮发费用,就可以转变为传统媒体的收入和利润。而读报卡制作费用远远低于纸质报刊的纸张和印刷费用。同时,读报卡也可以在电脑上看报,方便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方便使用的读者。

    (作者单位: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邓  瑜

集成与封装:网络电视台的内容组织路径
移动互联网催生新闻产业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