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战线》概况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发出主流媒体的响亮声音

——关于人民日报创办《评论》版的思考

陈 叶 《 新闻战线 》(

    《评论》版的面世,作为人民日报新年改版的一个重要内容,引起强烈反响。当日晚,央视《新闻联播》对此予以报道,新华网、中新网、光明网和新浪、网易、腾讯、凤凰等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刊载人民日报创办《评论》版的消息。截至当日上午9点,新浪微博相关讨论达30多万条。对人民日报创办《评论》版进行报道和评论的境内外媒体超过100家。

    2007年,市级党报嘉兴日报就已创办评论版;有的都市类报纸早在2002年就开辟了评论版。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作为主流媒体排头兵,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创办,无疑在新的媒体格局中具有标志性意义。这意味着媒体竞争向着观点竞争、价值竞争转型的深化,也折射出传统主流媒体在新的舆论格局下重拾影响力、重夺舆论议程话语权的努力。

    观点时代的发力——党报顺势而为、锐意改革的创新举措

    当下,舆论的竞争,已经进入了观点时代。

    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变革,艰难持久的转型,民主政治的进步,公民社会的形成,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思想图景。各种观念激烈碰撞,各种思潮跌宕起伏,利益诉求多元、思考方式多样、观察视角多维。面对这样的状况,公众既在期望权威的“意见领袖”,又在寻找发言的“意见平台”。这二者在媒体中的交叉点,正指向“评论”。

    另一方面,信息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整合者、编辑者、传播者。中国社科院《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显示,2010年有两成多重大事件是微博首发。从温州动车事故到郭美美事件,此起彼伏的网络反腐,显示出了自媒体平台的传播能力。这也倒逼传统媒体在新闻之外,更注重观点的竞争。

    从这个角度上看,人民日报创办《评论》版,主动参与观点竞争,体现党报锐意改革的进取,更体现主流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自信。有读者这样评价党报推出评论版:“在这个意识多元而难持续、利益多元而难协调的观点时代,正需要这样主流而能长久、统一而无悖论的时代观点”。

    长期以来,人民日报各版涵养铸就了不少言论品牌,如《人民时评》、《人民论坛》、《钟声》、《声音》等,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但很多评论都散见于各个版面,形成“观点跟着事实走、栏目跟着版面走”的格局,评论的影响力没有得到彰显,也使整个报纸缺少整体感。《评论》版将这些评论进行有机整合,完整准确地宣传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对思潮性、倾向性问题加以辨析,对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良风气予以批评,对健康向上的主流价值给予扶持和弘扬。以新闻规律和党报特性两个参照,重整评论格局,正是为了强化人民日报的言论优势。

    在《致读者》中,编辑认为这块版面应该是“干部论政的平台、学者争鸣的空间、群众议言的广场”。已刊出的《评论》版,也反映了这样的定位。文章的作者有领导干部,有专家学者,也有普通的市民;版面也转发其他媒体的评论。这种打造言论平台的定位,也有助于改变传统的评论生产方式。“开门办评论”,既有上情下达,也有下情上达,在交流互动中达成共识,进一步增强舆论引导力,发挥党报评论治国理政重要资源和手段的作用。有学者评价:人民日报《评论》版,是主流媒体唱响主旋律的尝试。这种唱响,应当是党心民心的激荡,是高层与基层的共鸣。

    第一块《评论》版面世后,该版头条文章《改革,回应人民的强烈期待》被30多家省市级党报和都市类报纸转载,形成整个主流媒体的跟进和联动,起到了指引方向、澄清认识、凝聚共识的作用。解放日报总编辑陈颂清当天就在报社提出“读一读今日人民日报《评论》版”的议题,理论评论部主任陶峰也表示,人民日报在如何提高党的主流舆论平台的引导力和影响力上,为各级党报做出了极具启示意义的创新示范。信阳日报社长刘振国认为,人民日报为全国党报改革创新、做强党报核心优势、抢占舆论高地、引导社会舆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则要求:人民日报《评论》版为地方党委机关报提供了借鉴,江西日报要转载其中一些文章。从这样的舆论反馈看,人民日报《评论》版的设立,或可成为主流媒体整体发力的激发点,在纷繁的舆论场中壮大主流声音。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涛甫认为,人民日报《评论》版带来的不是物理反应,而是中国主流媒介的化学反应。

    党报优势的发挥——能盘活存量,更能激发增量

    评论是报纸的旗帜和灵魂,评论立报也是中国报业传统。梁启超笔锋酣畅的“时务文体”独树一帜,张季鸾主持大公报时主张“立言为公”。我们党在新闻宣传工作上也特别重视评论,当年在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的社论曾发挥极大战斗力,“皇甫平”的文章也曾在小平南方谈话的关键时刻发出历史强音。

    人民日报的评论,有着雄厚的传统优势。在很多重大事件、重要关头,人民日报的评论成为时代的“晴雨表”、前进的“风向标”,很多政论篇章在一些重要节点上改变了时局,比如改革开放之初关于解放思想、包产到户等的讨论。近几年来,人民日报评论加快创新步伐。2010年人民日报扩版时,就推出了每周四出版的评论类周刊《观点》版,由评论部主办,当年在人民日报的读者评报活动中被评为“读者最喜爱版面”。2011年,《观点》版改版,推出“本报评论部”文章,其中“关注社会心态”系列引来广泛关注,《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等,一时洛阳纸贵,被舆论认为“体现了主流媒体打通两个舆论场的尝试”。

    2005年,《人民时评》栏目开办,标志人民日报进入时评竞争主战场。几年来,该栏目有影响力的作品不断出现,从“周老虎事件”到成都强拆、上海钓鱼执法,再到徐武事件、乌坎事件,保持着难得的锐气。“任仲平”文章近10年7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打造了“中国政论第一品牌”,而且在重大问题上总能把握好国际意识、问题意识和政治意识,被评价为形成了一种全新文体。老牌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也创新颇多,汶川特大地震哀悼日社论以沉痛深情的文风成为名篇,今年的元旦社论《让我们一起成就梦想》,文字清新,让人耳目一新。《声音》栏目为领导干部提供话语平台,不避锋芒,不说套话,原汁原味,有棱有角。《钟声》栏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以国际视野观照国内问题,体现思想性,彰显权威性。

    在某种程度上,《评论》版的创办,正是人民日报评论在这样的点滴改革中积累起来的一次大动作。在这块版面上,集合了《人民观点》、《人民时评》、《声音》、《钟声》等老牌栏目,其中《人民时评》、《声音》、《钟声》都是在新闻界有广泛影响的老牌知名专栏。同时,前四版的评论栏目,如《人民论坛》、《今日谈》、《国际论坛》以及评论员文章等,仍然保持不变。可见,《评论》版的运作,既是在盘活存量,让现有评论的整合形成规模效应;也是在寻找增量,通过版面新增栏目激发评论新优势。

    从《评论》版的内容,也可以看出其与人民日报评论传统的联系。头条《人民观点》栏目推出的“深化改革方法论”系列评论,与去年2月同样署名“本报评论部”的系列评论“深化改革认识论”堪称姊妹篇,两个系列一脉相承,强调改革的必要性,思考改革的紧迫性,呼唤改革的人民性,探讨改革动力、改革方向、改革方法等问题,提出了“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凝聚民智,方能干群一致、上下同心”等观点,推进着改革开放成为普遍社会共识。

    正如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朱夏炎所指出的,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出场,是重构党报话语体系的成功创新尝试,是聚合正能量的一次“核变”。从其设置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一版的创办,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次报纸评论格局的调整,能优化评论生产流程,改进评论生产方式,必将开创出人民日报评论的新优势。

    主流媒体的进取——主动设置议题、构建话语体系,积极影响与改变舆论生态

    话语构建的能力,决定了在舆论场中的传播力;议题设置的能力,决定了在舆论场中的影响力。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在这两个方面,显示了主流媒体以议程设置和话语构建影响和改变舆论生态的努力。

    从选题看,《评论》版体现出较强的议程设置能力。有学者用“接地通天”评价人民日报已面世的几块评论版。从选题上看,有“宏大叙事”:头条是关于改革的宏大话题,《新论》栏目关注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新内涵新条件,《钟声》从中国视角解读国际问题。也有“末端关注”:《人民时评》连续关注异地高考、兰考孤儿事件、公积金差距等热点新闻,《大家谈》栏目关注“罚闯黄灯”问题,《纵横》栏目也专门摘编了一条关于反垄断的稿件。这样的选题风格,既高屋建瓴,引领社会思潮走向;也紧跟热点、回应群众的关注,显示极强的议程设置能力。

    从内容看,《评论》版保持着人民日报评论一贯客观理性的风格。观点既有时代性,也保持着一贯的传统。讲改革,把人民放在首位,人民利益决定改革方向是否正确、人民期待决定改革根本目标;论事实,从现实出发分析种种困境,异地高考中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利益冲突、兰考孤儿事件中爱心善行和法律规范之间的边界。这些或能澄清认识、或是促发思考,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共识。

    从文风看,《评论》版的稿件体现了中央“改文风”的要求,也是人民日报评论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的延续。没有居高临下的布道、没有板起脸孔的说教,而是大小兼顾、娓娓道来。以头条“改革方法论”为例,有理论判断,如“当‘要不要改’在认识层面的疑惑逐渐消散,‘为谁改革’的追问再度强劲,‘怎么改革’的考验随之而来,‘改革什么’的选择迫在眉睫。”也有现实细节,如“春节回家能变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短期人口迁徙’,淘宝网节日促销1小时就能卖出20亿元。”结合了思想高度与现实广度,让文章更有说服力、感染力。

    署名“钟声”的国际评论尖锐犀利,文风淋漓;《人民时评》理性、中正,又不失激情;《大家谈》文风多样,色彩缤纷……正如王晖所说,《评论》文章精短、文风平实、不避问题,体现了新闻“三贴近”原则。不仅传递了“中国好声音”,还传递了“中国真声音”、“中国美声音”。

    在近期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刘云山提出要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改革创新意识,人民日报《评论》版的创办,正是主流媒体这“四个意识”提高的体现。正如张涛甫教授所认为的,人民日报改革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主流媒体在舆论竞争中的必然选择。

    中国改革的深水区,需要主流媒体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结构性力量。期望人民日报《评论》版能成为国内一流的评论版,更能成为主流媒体重新获得定义舆论话语权的抓手,为党立言、为人民代言,为实现中国梦释放更大正能量。

发出主流媒体的响亮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