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赶走秋季“烦躁症”

文/本刊记者 孟庆川 《 新安全 》(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伴着夏天溽热的消退,秋天悄然而至。经历了数月的严寒酷暑,人们终于能够感受到凉爽的滋味。然而,医务人员提醒大家,秋季昼夜温差大,气温上下徘徊,很多人不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会感到诸种不适,天朗气清的好时节,往往成为“多事之秋”。

    秋季遭遇“烦躁症”

    秋天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天气干燥,空气湿度下降。日常忙碌的人们,在紧张的工作节奏的簇拥下,稍一疏忽,就会被“烦躁症”纠缠,变得浮躁、易怒,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吴女士是上班一族,在秋季,她常常感到莫名的烦躁感。作为一家企业的销售人员,尽管吴女士经常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但是很少有秋季里烦躁不安的症状。在一段时间内,她常常感觉口鼻有灼热感,身体内的热气仿佛排不出去,一直在体内冲撞;情绪上也是忽高忽低,对待工作不能静下心来去做,常常想发火。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小摩擦,常常在她心头萦绕,挥之不去,导致负面情绪积累越多。在上下班途中,由于人群拥挤造成的身体触碰,常常让她歇斯底里的情绪躁动,并且,吴女士经常会有疲惫、乏力、胃口差等症状。吴女士起初以为是身体发生了问题,但到医院检查并没有发现大的病症,经询问医生得知,她这是患上了秋季“烦躁症”。

    身体遇问题

    夏季结束后,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降水量减少,空气湿度下降。人们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医生对记者说,气温渐低以及气压渐高,人体出汗量会减少,血液的流动速率也会渐渐放缓,但是,人体脉管由于夏天积存的暑热仍带有余势,因此脉络表现为轻虚而微浮。秋季空气干燥,可使气管、喉、肺等呼吸道弹性降低并易产生微小的裂口,纤毛活动减少,使排出异物的功能减退;呼吸道血流减少,从而降低了吸气功能。人体一旦没有调整适应好,就会出现各种病症,而身体上的一系列不舒适感又会增强心理上的烦躁。

    心理常浮动

    医务人员认为秋季昼夜温差大,空气干燥,极易使人精神及情绪上的产生波动,表现为乏力、易激动对工作反感、对小事情反应过度等,尤其秋季冷热空气对抗频繁,天气变化迅速的时候,这些症状就会更加明显。有些人本来就性情急躁,秋季里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更是无法抑制脾气,仿佛成了一个随时有可能爆炸的火药桶,让周围的人敬而远之。如果在秋季心情烦躁难以自控,一些人往往会陷入焦虑不安、甚至抑郁的心理状态。焦躁的心理也会反作用于身体,产生多种不适症状,尤其是与各种压力的共同干扰下,秋季失眠就成了很多人的大烦恼。

    易患秋季烦躁症的人群

    性格为敏感多疑、情绪化较重、好胜心强的人;工作压力比较大的白领、公务员等;孕妇、更年期女性以及老年人等,经历了负面打击,心理消极,没有及时排解的人群;长时间停留在室内,较少参加户外活动的群体。以上人群,在干燥少雨的环境下,极易被“秋季烦躁症”纠缠,造成身体和心理上的种种不适。

    合理养生来“消火”

    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人体的各种生物钟、生理指标及其控制机制也随之而变,这即是中国传统里的“天人感应”。一年四季交相变化,人体生物钟也为之不断运转,随自然之性,以得天之怡养。因此,医务人员强调适应秋季特点,合理养生,方能有效排解“烦躁症”。

    合理饮食,以防燥护阴、滋阳润肺为准则

    按照传统,秋季有“贴秋膘”的习俗。秋季气候宜人,食物丰富,而且面对即将到来的漫漫长冬,人们往往食量大增,摄入热量过剩,囤积成脂肪。医务人员认为秋季的气候转凉变干燥,饮食调养应坚持“少辛增酸、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的原则,大量摄入热量,对健康并无益处。因此,在秋季饮食中,要遵循适量原则,切不可暴饮暴食。

    夏季溽暑造成人体大量水分蒸发,秋季的干燥少雨让身体处于“干涸”状态。因此,为防止秋季“烦躁症”,主动喝水,足量喝水最重要。25℃左右的白开水最适合人体生理的需要,如果配成淡淡的绿茶水、菊花水,不仅口感清香,又能滋润秋燥。

    秋季天气渐渐转凉,人体生理代谢也为之发生变化。医务人员提醒大家,秋季饮食应以“温”为标尺,也就是说秋天应当避免光吃些凉和性寒的食物,应当多吃一些温性食物。如牛奶、鸡蛋、猪肉、羊肉和豆类等高蛋白类食品,这些食物能使人的大脑产生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具有是身心平复的作用。若是身体孱弱的人,晨起可以粥食为主,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片粥、黑芝麻粥等,可多吃些红枣、莲子、百合、枸杞子等清补、平补之品,以健身祛病,清除燥火。与此同时,建议广大读者尽量少食或不食葱、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热之品及油炸、肥腻之物,应当多吃一些蔬菜、瓜果,如冬瓜、萝卜、西葫芦、茄子、绿叶菜、苹果、香蕉等,以达到顺气通肠的目的。

    锻炼身体,以舒缓身心、强筋健骨为目的

    秋季天高气爽,是参加体育锻炼的好日子。医务人员认为适当的身体活动可以使人放松心情,释放压力和消极情绪,从而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秋季参加户外活动,如打球、练拳、快走、慢跑、登山等活动,不仅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同时良好的空气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能够使精神愉悦,心情舒畅,也增加了心理的健康。在精神兴奋、烦躁的时候进行适量的运动可以调节心情降低兴奋,释放消极情绪,使身心获得舒展。

    此外,时常做一下放松操,也有助于缓解“烦躁症”。具体步骤是:平躺,闭眼,弯曲左脚趾,感受一下张力放松脚趾,再感受一下释放的感觉。接下来再做右脚,然后是身体的其他部位。还有一种是:呈大字形躺在床上,再在脖子和膝盖下放个枕垫,让自己处在舒服、放心的姿势。深呼吸,闭眼调息,集中意志动动肩膀、手指头、脚趾头,从平躺姿势开始联想,直到坐着站着都能随意进入放松状态。如果有时候烦躁情绪不能遏制,想象一下放松操的步骤,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释放情绪,以放松心情、温暖平和为常态

    焦躁的情绪在心中不断积累,就像给自己装上了一颗定时炸弹一般。因此,大家要学会释放情绪,排解压力,做一个“拆弹精英”。

    秋季,如果发现自己烦躁情绪加深,最好是和亲朋好友多交流,及时宣泄躁动情绪,以免将不良情绪郁结在心,日久难调。同时,个人可以多培养一些兴趣,如音乐、养花等,让自己在这些活动中怡情养性,日常生活中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如看电影、唱歌、听音乐等,放松心情,从而使心情舒畅,精神爽朗。自身因工作压力或是身体不适感到烦躁的时候,自我心理调剂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如对工作或是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能够以平常心对待、宽容大人过错,大度一些,最后受益的都将会是自己。

    养生专家认为日常生活的小窍门也能够达到释放躁动情绪的功用。如每日清晨洗漱完毕,于静室内闭目静坐片刻,先叩齿36下,然后用舌在口中搅动,待唾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并用意送至丹田,再缓缓将气从口中呼出,呼气时口唇微张,但不要出声,如此反复36次,稍停片刻,两手握拳,左右各做3次。若按此法早晚各做一次,对预防秋季“烦躁症”大有裨益。

赶走秋季“烦躁症”
秋季进补有讲究
健康有“椅”大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