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别让你的爱人“窒息”

《 新安全 》(

    妻子美黛:34岁,网店店主

    丈夫王伟:35岁,朝九晚五白领

    分居时间:两个月             

    居住城市:北京

    两个人已婚,是领取了结婚证的法律承认的夫妻,却并不生活在一起,而是过着“五加二”的生活——五个工作日各自单过,周末两天才与对方聚首。关于这种生活方式,还有另一个甜美的命名叫“半糖夫妻”。这个“半糖”又源自于一首《半糖主义》的歌。歌曲中写到:“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爱得来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

    这首歌反复唱的就一个主题:我爱你,但请给我独立空间。有些人想要的,就是这个。虽然另一半可能是被动地接受了“半糖主义”,但是,他们也会意识到了给予在原来的家庭里无法呼吸的爱人独立空间,有多么重要。而他自己,也似乎由同城分居能够吸进“氧气”而不总是令人窒息的“二氧化碳”了。

    独立空间的需要是永远的

    “结婚就是两个人的结合!”伍迪·艾伦的这句话的确是很多人根深蒂固的想法。在两性关系中,人们总是歌唱融合,哪怕这种融合是完全的依赖。生活在一个房间,分享同样的喜好,拥有相同的社交圈,甚至情急时冒出同一句口头禅,恨不得两个人紧密得成为一个人儿……然而渐渐地,当“我们”取代了“我”,“自我”荡然无存时,过于狭小的空间足以让彼此窒息。

    也许是他,也许是她,慢慢地让自己成为一个“侵略者”:一是时间上的——把你的所有时间给我,我要充分地占满;二是物理空间上的——我要知道你在哪里,在做什么,和谁,最好是我们在一起共同做事情,我要和你在同一个空间里;三是心理上的,要求对方把心理世界完全开放,任自己出入和窥探,把自己变成一个小圆,嵌在他的大圆里。

    “12年来,我和他简直是如影随形,这几年我突然发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小娅说,“我总觉得相爱的两个人就应该在一起做同样的事。”

    你不和我做同样的事,说明你根本不爱我,我们往往会这样去解读。一些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甚至因为伴侣不与自己分享感到恐慌——虽然我们意识上认可伴侣间应该保持和尊重彼此的不同,敢于拥有不同的喜好,但当我们发现对方有属于他自己的独立空间时,我们甚至是不安和恐慌的。如果你的另一半独自端了杯红酒,有些颓唐地靠着阳台的墙壁,给你落寞的背影,甚至说,让我一个人呆会儿,被拒绝的感受就会漫上心头:为什么当下此刻你拒绝和我同在?

    看看我们的做法:取消spa预约,推掉朋友的饭局,只为了回家多陪爱人一会儿;偷偷看韩剧,跟踪经济新闻,只为了和另一半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对自我的约束不仅扼杀个性,还会暗地滋生怨恨,埋下矛盾的种子。“我为了你……你却……”这样的句式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甚至在和伴侣争吵的时候脱口而出,带着巨大的委屈和得不到理解与回报的愤怒。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自我牺牲是一种变相的情感勒索,因为牺牲者总是活在某天会得到回报的幻觉中,对方任何微小的自我行为都会被冠上“忘恩负义”的名号。一般来说,为了取悦对方而做出让步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而自己的性格喜好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过多的让步,为对方处处着想,还会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吗?最终对方只会在这种虚假的关心中窒息。捆绑得结结实实的伴侣关系,箍得动弹不得的二人世界,往往导致剧烈的冲突、持续的对抗甚至于分手。同城分居、半糖主义是渴望独立空间的夫妻们的极致探索:先让我有个独立的物理空间,这样我也许能够拥有更多时间和更多心理上的空间。

    同城分居也未必是坏事

    美黛和王伟结婚7年,从结婚的第二天美黛就开始和婆婆小姑子一起生活。“我太委屈了,我每次想和老公撒个娇,却总要考虑还有其他的人存在,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都开始‘板’了起来。”终于在4月中旬的一天,美黛冲出这个家,在离家几站地的地方租了一套小房子,决定自己生活。

    美黛:“大约在我自己住了半个月后,一个周六,我给他打了电话,约他来我租的这个房子,他来的时候有些不高兴,但当他看到我为他精心准备的午餐后,他又变得高兴起来。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们第一次单独吃一顿饭。吃饭的时候,我们喝了些红酒,都有些小兴奋,有些事情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我承认,那天的性生活几乎是我们结婚这么多年来感觉最好的一次。

    或许也就是因为这样,他默许了我住在外面,我们说好,每周末见面,但平时最好还是克制自己。不是我不想他来,我怕最终还是会回到我们之前的生活中。

    现在我平时就专心做我的网店,偶尔出去逛街购物和朋友小聚。我盼望着周末的到来,每每要到周末,我就开始绞尽脑汁地想我应该给他做些什么菜,我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或者我们出去有一些什么节目。我们每天不一定会通电话或者发短信,但每天晚上固定的时候一定会上网聊天,和对方说说今天都做了些什么。

    我觉得现在我们的感情越来越好了,把太多的矛盾抛开,我们彼此都认为我们是最适合对方的。对于未来,走一步看一步吧,我很想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下去。”

    王伟:“她搬出去自己住的时候,我的确很生气,但是当我看到妻子久违了的那张笑脸后,我觉得我释然了。我妻子是个独立性很强的人,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她是否能把自己照顾好。这个月我们两个人周末抛开其他人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我才发现我也蛮喜欢这样的生活。

    我妈经常问我是不是我老婆和我离婚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解释这种她不能理解的事情。这是我目前最大的困扰。其实我也有过很多的疑问,比如这样的方式会不会影响我们的感情,比如我们会不会养成了不和对方生活的习惯、今后要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反而会不习惯?这些问题,我目前回答不了,所以只能选择不再去想。不过有了孩子,那我将不再允许老婆自己住在外面。”

    夫妻也要有“界线对谈”

    心理学家董如峰认为,王伟与美黛这种周末夫妻的方式既然存在就一定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事实上这也是对婚姻生活的一种挑战。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式,但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用“周末夫妻”的方式冷静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但最好不要超过3个月,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超过3个月会有一个量的变化,或许3个月过后,双方都会觉得没有对方也可以,应该在一个半月或者两个月的时候再沟通一次,共同决定两个人的下一步。

    结合美黛和王伟的现实,董如峰说,如果女方不能和老公达成共识,那周末夫妻就会发展成为双方之间的一种冷战,目前他们的同城分居看似解决问题的方式,但逃避的成分更多。事实上,这个家庭存在着大量的界线不清的问题,导致妻子一定要以这种相对极端的方式给自己一个心理上的空间。

    对于王伟,董如峰说:“作为丈夫一定要明白,和你走得更近的一定是妻子,而不是你的母亲或者妹妹。父母、妻子的状态一定要各归其位,但这并不一定是要分开生活,如果对方不能改变,那么就需要另一方做出相应的理解和妥协。重要的是,要把界线带入家庭生活。夫妻之间,在一定的融合之外,也要对谈界线,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独立空间——它更多是心理意义上的。”

    让我们看看《过犹不及》的作者克劳德是怎么说的:要婚姻成功,配偶必须松开他的原生家庭关系,而与经由婚姻组成的小家庭熔铸一个新的关系。对原生家庭的界线很容易理解,困难的是意识到夫妻之间也要有清晰的界线。爱和占有的界线往往会显得模糊。害怕被抛弃、自卑感,这些潜意识的恐惧都让我们想紧紧抓住对方,当对方反弹一些力量给我们,就感到被拒绝、被伤害,陷入“他可能不爱我了”这样的幽怨状态中。“每次我老公出差,我都会很慌张,”28岁的朱迪说,“我会胡思乱想,每天打好几通电话,问他在干什么,和什么人在一起,即使他说在开会,我也会纠结他有没有在撒谎。”朱迪也已经意识到了,是自己太粘人了,结果就是老公离她反而越来越远。

    在同一个屋檐下拥有独立空间

    难道在同一个屋檐下就不可以有“独立空间”了吗?要是全同城分居了,最高兴的就是开发商和房东了,房价和房租会翻倍往上涨。伴侣之间需要亲密,需要共同生活,共同抚养孩子。关键是在共同生活中,要意识到你加我不等于我们,同时无论在时间上、空间上和心理上给予对方呼吸的自由——这是夫妻生活的弹性,这种弹性让两个人既亲密又吸引,同时还能够做他自己。

    在《过犹不及》中,克劳德博士对于夫妻间的界线有过很多精彩论述:“任何成功的人际关系,都是以自由为基础的。界线可以帮助夫妻制造相互的平衡,而不是平分式的平衡。界线帮助夫妻彼此维护婚姻的责任。对你的配偶设立界线,也接受对方的界线,就可以增进彼此的亲密关系。”而这种界线,是在心中的,并不一定是以物理空间为界。

    能够做到同一屋檐下两个人都有独立空间并不那么容易。如果房间够多,在物理空间上进行区隔是很好的心理暗示,时刻提醒两个人“半糖主义”。比如小米,她与丈夫已经生活了10年:“我们想要创造新的关系方式,于是把家里分成两个区域,彼此都不干涉。他喜欢简洁的暗色调,我喜欢鲜艳的亮色调,我们各自布置了属于自己的空间。”经常独自呆在里面,也经常到对方的独立空间去小坐,感觉是非常不同的。

    真正帮助两个人创造独立空间的,是两个人都信任自己也信任对方。坐下来对谈界线——也不一定那么正经地谈,遇到了关于界线的事情,就坦白地诚恳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渴望他如何做,也听听他的感受以及他渴望你如何做。夫妻两个人,每个人都是一个圆,共同生活就是两个圆叠加的菱形区域,同时各有另外的独立区域。两个圆完全叠加可能是灾难,大圆套小圆也会让其中一个“自我”消失。

    (文章来源:《心理月刊》)

别让你的爱人“窒息”
《亲密关系》里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