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1日,一年一度的“光棍节”即将到来。每到此时,人们的视线就会聚焦在身边的“剩男”、“剩女”们身上。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相亲,这种富有中国色彩的沟通形式,又成为了单身男女寻找人生伴侣的重要途径。除了“家人、朋友介绍”这种传统相亲方式,婚姻介绍所与婚恋网站的兴起也为青年朋友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但是,有些单身青年却掉入了骗子们的“相亲陷阱”,不仅没有“终成眷属”,反而蒙受了钱财损失。
那么,如何识破这些“相亲骗局”?怎样才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本期《新安全》将详细解答这些疑问,帮您打造“幸福、安全相亲计划”。
在骗子们层出不穷的招数下,有的相亲者被蹭吃蹭喝,有的被骗取钱财,甚至有的人还受到了人身伤害。只有了解骗子们惯用的招数,才能看穿他们的阴谋诡计,保证自己“安全相亲”。通过走访案例并与专家进行沟通,记者总结出了骗子的三大“相亲”陷阱。
陷阱一:“完美情人”竟是“托”
“婚托”是近些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骗术,这些人通过吸引相亲者到指定消费地点来获取“提成”,而这些消费场所的消费价格往往比同类其他场所高出3倍以上。婚托们普遍会被包装成谈吐优雅、条件优越的美女俊男,在餐饮、娱乐场所的安排之下,他们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登出“相亲”信息来吸引相亲者。一旦相亲者被表象所迷惑,要求与他们见面,他们便会顺水推舟地将相亲者约在指定的餐饮、娱乐场所。在约会途中,婚托们经常以遇到急事为借口离开约会场所,留下对方买单。
危害程度:★★★ 普遍程度:★★★★★
陷阱特点:行骗周期普遍在一周以内,主要以青年单身男性为欺骗对象,欺骗金额不大,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婚托”宰你没商量
(张奇 男 29岁 翻译)
2012年圣诞节前夕,单身的小张在一家交友网站上认识了一个女孩,聊了一段时间之后,感觉对方正是自己渴望已久的“梦中情人”,于是拨打了女孩留下的电话。女孩说自己也很中意小张,两人相约在女孩指定的一家酒吧见面。
悉心准备后,小张开始了这次“难忘”的相亲。小张见到女孩美丽大方,举止得体,颇为满意。两人交谈氛围也十分愉快,这一切都让他兴奋异常。小张觉得初次见面要慷慨一点,便没有看价目表,让女孩点些喜欢的酒水与零食。女孩点完之后,两人又聊了一会,女孩便接到一个电话说有急事,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时间后边匆匆离去。结账时小张发现两杯鸡尾酒加上一些简单的零食竟然花费了800多元,让他很是诧异。但想到以后的幸福,他还是把单买了。但是等到约定的见面时间,小张再拨打女孩电话时,却再也联系不上对方了。这时,小张恍然大悟,原来自己遇到了所谓的“婚托”!
骗局拆穿
小张遭遇的这次“相亲”骗局,其骗术并不高明。从一开始女方如此爽快的回复,并且想在指定消费场所见面就可见一斑。约见地点可以说是脱口而出,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并且需要消费,这便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其次,女方匆匆忙忙离开,用“下次见面”这样的“憧憬”淡化了本应该提出来的结账事宜,明显是想让小张独自买单,初次见面就如此“理所当然”地让男方请客,这与女孩“举止得体”自相矛盾。最后,结账时超高的价格是最明显的破绽,此酒吧的商品价格高出正常价格4~5倍,并且没有其他增值服务与价格相匹配,明显是在坑蒙欺骗消费者。
那么,如此漏洞百出的骗局为何还能将小张网罗其中?原因就在于不法分子抓住了小张大龄单身青年的心理,让他放松了警惕。由于女方所塑造的形象非常符合小张对另一半的期望,并且透露了也想接触小张的意愿,使得小张得意忘形,忽略了其中的破绽。在见面过程中,小张为了显得有面子,没有看价格便让女孩点单,也是让他蒙受损失的重要原因。如果了解了相关价目,一般人肯定会发现其中的“猫腻”。
陷阱二:多次“约会”为骗钱
这种骗术往往是以骗取相亲者的大数额金钱为目的。骗子利用一段时间的相处,通过各种手段赢得相亲者的好感与信赖,继而以投资、治病、帮忙为借口向对方提出金钱需求。一旦相亲者轻信了骗子的谎言,将钱款汇到了骗子的账户上,骗子便马上提出分手或者不再与相亲者联系。如果受骗者没有留存好当时的借条、收据或者双方根本没有签署相关字据,受骗者想要追缴回自己的损失就要颇费一番周折了。
危害程度:★★★★ 普遍程度:★★★
陷阱特点:行骗周期较长,一般在一周到几个月不等。主要以青年单身男性、中年单身女性为欺骗对象,欺骗金额较大,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
蹭吃蹭喝又“蹭钱”
(李孝楠 男 28岁 留学顾问)
李先生在一家外资的留学机构担任顾问一职,由于平时工作忙,认识异性的机会也不多,在朋友的建议下他在一家交友网站上发布了交友信息。2013年4月,他认识了单身的吴女士。“在网上了解了彼此的性格爱好,家庭情况,觉得还挺合适的。”李先生说,在网络上“交往”了一个月后,双方决定见面。
约会时,气氛很融洽,吴女士提出想唱歌放松一下,李先生便答应了。他们来到一家KTV唱了一会,吴女士说人多才热闹。李先生不好拒绝,便主动邀请了几个吴女士的朋友,全部的费用都是由李先生承担的。出乎李先生意料之外,这只是吴女士“蹭吃、蹭喝”的开始。以后几次出来约会,吴女士的朋友总会“及时出现”,不是在附近逛街,就是希望与吴女士见面,这让李先生很是困惑。一个月过去了,李先生与吴女士的之间的关系还是停留在“互有好感”的阶段。李先生试探了几次吴女士的态度,都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直到5月底,吴女士说有些急事,向吴先生借3000元钱,这件事情处理妥当之后会向家里说明他们两人的关系。李先生爽快地答应了她的要求,将钱汇到了吴女士的账户上。但是,汇完钱之后李先生便再也没有联系到吴女士,吴女士的朋友也不知去向。
前后相处了一个月,直到自己的借出去的3000元钱打了水漂,李先生才开始对吴女士之前的一些行为产生怀疑。“对方蹭吃蹭喝也就算了,但是我没想到她会骗我的钱,我是自愿给她汇款,数额也不大,也就没再追究。”李先生对记者说。
骗局拆穿
从李先生的遭遇不难看出,由于有了几次“约会”作为基础,李先生轻信了骗子的甜言蜜语,为了一个“男友身份”而损失了财产。如果李先生能够理智的分析“吴女士”的一些行为,便可以拆穿这次“相亲”骗局。其实,约会时“吴女士”的朋友频繁出现就应该引起李先生的警觉,“朋友”的出现不仅打扰了“二人世界”,也增加了一些花费,而且频率过高也未免太过“巧合”。其次,“吴女士”对李先生的身份定义始终模糊不清,而需要借钱时却立即表示会跟家里说明两人的“恋情”。这明显是为可以成功拿到“借款”所做的掩护,用“男友身份”吸引李先生给她汇款。
骗子经过细心准备之后,并不着急对李先生下手,而是最后才将他推进了陷阱里。李先生思“恋”心切,便放松了警惕,为了博得女方的开心,放任“吴女士和她的朋友”蹭吃蹭喝。如果李先生能够及时向对方提出质疑,并表达自己的意愿,也会降低自己的损失。而将“男友”身份与借钱相关联,如果李先生能冷静的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前者只不过是为了骗子达到目的所构造的“海市蜃楼”。
陷阱三:约会杀出“程咬金”
此类“相亲陷阱”往往是两个人以上的团伙作案。他们会提前选择好人少、僻静的室外场所以便实施抢劫、勒索的地点,然后向相亲者提出在此地见面的要求。如果是男性相亲者进入此陷阱,待相亲者与对方开始约会时,往往会有人出面阻止,以非礼、强奸其妻子等理由威胁相亲者交出钱财或者直接抢劫。如果是女性相亲者,对方会直接对其进行抢劫或者非礼,甚至会有被犯罪分子利用拍照、录像等手段继续敲诈、勒索的可能。
危害程度:★★★★★ 普遍程度:★★
陷阱特点:陷阱“构建”周期普遍在一周以内,主要以单身男性青年、女性青年为抢劫、勒索对象,可能对相亲者造成人身伤害。
相亲赴约遭抢劫
(王坤 男 30岁 机械师)
工作后,由于时间原因加上小王本人比较内向,他一直没有找到女朋友。去年听到有老同学通过婚介所找到了归宿,于是他也想通过婚介所,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来到一家本地的婚介所,工作人员向小王推荐了一位女性征婚者。小王感觉女方条件不错,婚介所便马上安排了双方见面。在交付了服务费后,小王就去赴约了。来到约定的公园后,女方以不想被人打扰、公园凉亭人多不好意思便为借口,将小王带到了公园的小树林里。这时,一名男子拦住了小王,指责小王非礼其老婆,威胁小王交出1000元钱。出于无奈,小王把随身带的几百元钱都交了出来,手机也被抢走了。
小王去找婚介所理论,结果婚介所拨打女方电话无人接听,经过查询登记资料也都是虚假信息。小王要求婚介所承担责任,婚介所却百般推脱。最后双方只好对簿公堂,法院判决婚介所承担20%的责任。
骗局拆穿
从婚介所推荐相亲对象到小王遭遇抢劫,有两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首先,婚介所安排双方见面,女方在没有了解小王的任何资料的情况下便同意了见面,太过急躁。而正常情况下,女方应该相对谨慎、耐心才对,女方如此“爽快”的原因值得引起小王的思考。其次,来到见面地点后,女方要求去人少的小树林里约会。一般情况下,相亲双方第一次见面,只是以互相了解为目的,女方却希望单独相处,未免太过“羞涩”。女方同意见面时如此“爽快”,而见面之后却如此“内向、羞涩”,前后性格自相矛盾也说明此女“相亲”的动机不纯。女方明明不喜欢被打扰却选择了私密性较差的公园作为见面地点,也是非常明显的矛盾之处。
小王对婚姻介绍所提供的资料过于盲目信任,没有事先接触、了解对方就见面,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到达公园后,由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小王便贸然跟随女方来到偏僻的地方,被抢劫时也没有采取一定的自我保护行为,都是小王遭受损失的原因。
两种心态在作祟
从几个相亲陷阱的案例不难看出,骗子们虽然对自己进行了精心伪装,但是其骗术、伎俩还是有破绽可循的。那为什么小张等人却如此轻易地就被骗进了“相亲”陷阱?北京汉威律师事务所婚姻法务专家赵剑律师指出,这是因为骗子抓住了相亲者们的共同“弱点”。
赵律师说,通过对此类“相亲”陷阱诉讼案件的整理、分析,可以发现受骗的相亲者们都存在两种心理状态,正是这两种心里状态让相亲者们放松了对相亲“陷阱”的警惕。
急于求成。赵律师说,许多相亲者都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过于急躁使得相亲者很容易被骗子所营造出的表象所迷惑,并忽略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一些相亲者在不了解对方的情况下便提出见面请求或者接受约会邀请,为了马上与对方见面甚至不假思索地便前往指定的约会地点。见到符合心理预期的“相亲对象”时,一心只想着与对方开展“轰轰烈烈的爱恋”,忽略了对对方真实身份的核实。为迅速与“心仪的对象”开展恋情,对他们的要求也是全盘接受。这种“急于求成”的心态,往往会让人们失去理性思考,为骗子成功骗财、骗色提供便利。
金钱事小,面子是大。赵律师还指出,还有一种心态也是许多被骗者共有的,在男性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出于传统的面子观念,许多男性相亲都认为慷慨、大方一些会给女方留下良好的印象。但往往是这样“金钱事小,面子是大”的想法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一些男性相亲者为了显得大方、慷慨,会主动承担相亲消费支出,而对方提出借款要求时,因为“面子”缘故,也不会要求对方签署字据,这些行为都为上当受骗埋下了隐患。而一些人为了保存颜面,在受骗后不进行责任追究的行为也助长了不法分子的气焰。
远离“相亲”陷阱
除了树立正确的相亲心态,冷静、客观地与对方进行约会,我们还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来远离这些“相亲”陷阱?针对这一问题,记者咨询了北京易行律师事务所的张志强律师。张律师结合受理过的案件,从三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了建议。
第一,要核实对方相关信息。张律师指出,相亲时一定要认真核实对方的身份信息,包括个人真实姓名与婚姻状况。可以查看其本人的身份证原件并通过网络查实对方的基本信息,以免对方用虚假信息进行欺骗。
第二,相亲“有主张”。张律师建议大家在相亲时要有自己的主张,不能一味听从对方的建议。最好选择在自己熟悉的室内公共场合见面,如果约会地点陌生,可以让朋友或者家人陪同参加约会。尤其是对女性朋友,第一次与陌生男性相亲最好有人陪同,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见面时,要观察对方是否与提供的信息相符合。交谈内容尽量不要涉及个人的钱财,如果对方有借贷要求,可以拒绝或者要求对方签署相关证明,采取按手印、拍照、录音等形式确认过程。消费、借款时的票据一定要留存,以便出现问题时可以作为证据
第三,留存证据,正确维权。如果相亲时被骗、被抢,张律师建议及时报警,并提供留存好的消费发票、欠条等有关证据。如果是通过婚姻介绍所、婚恋网站认识对方,并被对方欺骗,可以要求相关婚恋机构协助调查、取证,并承担相应责任。针对婚姻介绍所、婚恋网站、消费场所的欺骗、不负责任的行为,可以向工商局、消费者协会进行举报与投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张律师说:“相亲者应该避免被对方的花言巧语冲昏头脑,冷静、客观的看待对方的行为举止,合理适当的提出自己的要求,这些“相亲骗子”便无从下手了。”
针对同样的问题,北京汉威律师事务所婚姻法务专家赵剑律师还特意指出,保存好能够证明自己与对方发生过交往、消费、借贷关系的凭证十分重要,即使对方签署的是虚假姓名也可以作为证据。最好将自己与对方沟通时的QQ聊天记录、照片、视频都保存下来。
赵律师还指出,具体情况不同最有效的维权途径也不尽相同。如果被骗后不知道对方真实信息应该通过报警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如果认识对方,对方却以客观原因为借口不归还骗取的财物,警方则无法立案。这时,应该通过法院向对方提起债务返还的民事诉讼,这样解决问题更有效果。赵律师还建议,如果对方有财务需求,最好选择有记录的银行转账、汇款等方式,不要直接外借现金。
“相亲”何时更靠谱?
透过“相亲”陷阱,我们不应该只看到一些的人利用相亲牟取不正当利益的现象,更应该反思一下当事人们在“相亲”行为中所反应出来的问题。在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提升的现代化都市,婚恋也被迫要跟上“时代”的速度。大部分相亲者都希望通过简单直接的“相亲”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只要对方符合自己制定的“条条框框”,并且两个人能够融洽相处便托付了终生。对时间的不宽容导致了感情积淀的缺乏,对于“人生成功”的迫切渴望蒙蔽了我们的眼睛,最终让“相亲”成为了不法分子利用的工具。我们应该拥有正确的“婚恋观”,能够对未来拥有自己的判断力,才能够不为别人所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