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日 报周 报杂 志 人民网

安全的,才是快乐的!

——探访美国营地夏令营

文/《平安校园》记者 王晓霞 《 新安全 》(

    2012年暑期,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参加美国夏令营成为美国营地协会及国内外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奥巴马对此表示,尽管因为两个孩子的短暂离开而感到沮丧,但他仍旧认为将孩子送到夏令营是对的,可以给她们增加新的人生体验。

    2012年7月12日,人民网转载了新华社题为《夏令营在美国广受欢迎》的文章,引发了中国家长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将自己的孩子送到美国的营地中,和美国小朋友一起生活,学习英语,增长见识。与此同时,也有少数家长表现出一些担忧,夏令营安全吗?为此,记者采访了美国教育及个人发展规划专家张学午和美国营地夏令营专家叶锐,带您一起走进美国营地夏令营!

    夏令营须有ACA安全体系认证

    “在美国,夏令营一般都是家族模式经营。”美国营地专家叶锐介绍说,在代代相传中,夏令营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并且有了规范的运行模式和监管机制。“美国的夏令营,都会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并且配备完善的设施,除了活动设施外,还有顶级的医疗团队、齐全的医疗配备以及多名不同领域的老师和安全教练,是一个十分规范化的运营模式。”

    叶锐告诉记者,在美国,夏令营的举办必须得到美国夏令营联合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简称ACA)的认证,否则便是违法运行。ACA是美国夏令营的监管机构,它每两年会对夏令营进行一次严格的考核,包括课程内容、安全规范、以及工作人员的专业资格等方面,只要有一个内容不合格,该夏令营便无法得到ACA的认证。

    美国夏令营多建在自然森林或国家公园,营地里有男孩迷恋的网球、棒球、沙滩排球、森林溜索、户外探险、马术、高尔夫、击剑……有女孩们喜欢的音乐剧、现代舞、Video摄制、西式甜点烹制……还有水上运动迷们超爱的帆船、水上冲浪、水上自行车……几乎孩子们热爱的项目,在这里都能找到。

    在这些项目中,危险系数最高的是户外探险和水上项目。专家表示,家长大可不用担心,得到ACA认证的营地具备完善的安全体系。无论是运动、户外探险还是水上项目,每位老师都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孩子们参加水上项目时,救生员被指定在固定区域,不会游泳的孩子必须穿上救生衣。让人惊奇的是,攀岩时,每个孩子们分到的头盔里都带有一顶塑料帽子。据说十几年前,全美国营地出现过一例血吸虫病,专家分析可能是树上的小虫掉到头发上引起的。此后,全美营地所有头盔里都带有一个塑料帽子,美国营地协会的细致可见一斑。

    营地妈妈照顾孩子起居

    美国夏令营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布局合理。就连哪里有小松鼠出现,都会有清晰的标识。营地里最大的安全隐患是水,好在老师和孩子的比例是1:4,每位老师都会时刻注意孩子的动向,管理者会划分出安全区域。湖边设有明显的警示牌,没有老师的带领,不允许孩子靠近。多数营地会配备3~4名安保人员,24小时轮流执勤。

    进入营地前,每个孩子要进行体检,以便老师了解其身体状况。营地里还有营地妈妈,她们亲切和蔼,经验丰富,负责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时刻观察他们的心理状态。有时,运动损伤是难免的,比如崴脚或擦破皮等现象,医护人员会紧急处理,并及时告知家长。一般大的营地会配有1~2名医生。而小营地则无法支撑这项开支。

    在夏令营生活中,老师要时刻预防孩子出现感冒、发烧等现象。在美国,如果没有授权,任何医疗机构都没有权力擅自开药。因此,孩子在出发前,家长会签署一份授权书,医生只有看到家长的授权,才会给患者开药。发烧在美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只要高烧到39.5℃以上,救护车就会立即赶到。在营地里,你会发现,患者的手腕上会套上一个手环,提醒别人他生病了。医务人员会对患者的用药时间及用量做准确的记录,并按要求严格执行。在此时间,生病的孩子会受到营地妈妈的格外关怀,中国老师也会一直陪伴在身边,直至痊愈。

    全面的安全常识培训

    愉快的夏令营生活结束后,根据不同需求,孩子们可以自选去美国大学参观、听讲座或到各地旅行,这也增加了组织者的监管难度。为此,出行前,带队老师会对孩子们进行一次模拟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辨认安全标识,如何使用电话,怎样用英语求助等。老师会为每名孩子佩戴安全卡片,上面详细记录了出现状况后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在博物馆迷路了,怎么办?卡片上会用中英文标注:请按以下步骤进行。确认标识,找到最近的出口,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等待。只要按照步骤一步步执行,孩子们就会脱离困境。

    除了卡片,最重要的是带队老师的监管。出发前,孩子们会被告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超出所在小组老师的视线范围。据美国夏令营中国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在异国途中的风险系数大,不可控因素很多,但是多年来从未出现任何状况。师生的配备比例为1:4,这是保证安全的重要因素。在整个夏令营过程中,老师会教会孩子生活能力,比如教他们学会看地图,你可以买什么,你怎么坐地铁,当你在路上遇到麻烦的时候怎么找警察。在途中,你对什么对感兴趣,老师会设置问题,孩子带着问题去参观。

    提升自信的有效渠道

    美国夏令营联合协会(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简称ACA)2004年年度报告的题目,也是夏令营生活对美国孩子影响的生动写照。该年度报告中包括一份调查报告,这份调查报告是由一家知名的调查企业随机抽取92个夏令营的数据分析写成的。数据显示,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中96%的人结识了新朋友;93%的人认为通过夏令营认识了跟自己不同的人;92%的人认为在夏令营认识的朋友帮助他们发现了自己的长处,使他们对自己感到更自信;74%的人做了以前不敢做的事情,克服了平时不能克服的恐惧。而夏令营参加者的家长中,70%的人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增强了自信;63%的人发现自己的孩子继续参加在夏令营接触到的新活动;69%的人说孩子和夏令营认识的朋友一直保持联系。

    美国学者的调查研究表明,参加夏令营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信,增加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使他们在身体、心理以及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得到成长。哈佛大学毕业的张学午目前已经成为备受推崇的美国教育及个人发展规划专家,刚过而立之年的他,为什么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原因就归功于他参加了出国夏令营活动。“还在读高中的时候我非常爱玩,喜欢足球,喜欢各种耍!直到参加一次美国夏令营之后,一切都改变了。”张学午说,“出国夏令营最大的收益就是让你完全在不知不觉甚至玩耍中体验到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世界的走向,甚至是人生的职业发展定位等。可能是在夏令营一些外籍老师鼓励的几句话,也可能是在国外的见识中学到的一点一滴,都让我深受启发。”张学午从参加一次美国夏令营之后,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如何在玩乐中学习,如何利用空隙时间让自己放松,以至于后来考上了四川大学和哈佛大学。

    抛弃“公主病”和“少爷病”

    营地的餐厅里没有专门的服务员,美国小朋友会睡眼惺忪地早起,跑到餐厅搭板凳,摆餐具,没有人有怨言,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饭后,他们会收拾餐桌,清洗碗筷。对于中国小朋友而言,他们认为花钱来到这里,是为享受服务的。没有人说教或解释为什么。几天后,他们也会早早爬起来,穿着拖鞋,揉着眼睛,来到餐厅,主动为伙伴们摆餐具,拿饮料。也会有小朋友主动请缨:“今天我来收桌子吧!”据家长反馈,回到国内的一段时间,孩子们逐渐变得独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提醒:不要再给他们当公主或少爷的机会!

    目前,参加夏令营的孩子们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主,他们在这里学到了尊重,责任,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渐渐独立,懂得合作。在欢声笑语中,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语言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小朋友们惊呼:“哇,这里真是超级大乐园。”家长们感叹:“这里是锻炼孩子们成长的好地方!”

    克服“哑巴英语”心理障碍

    美国营地夏令营有充分的课程设置,可以让孩子完全克服“哑巴英语”的心理障碍。从此抛掉思想包袱,以轻松良好的心态在英语学习的道路上轻装上阵。在夏令营里修炼的不仅仅是口舌功夫,还有丰富的拓展活动和娱乐环节。

    一位6年来一直让孩子参加夏令营的中国母亲曾经提出这样的问题,该怎么看待孩子遵守夏令营里的各种规则这件事呢?她认为,也许我们的青少年具有叛逆精神,强烈要求自由和独立,而他们实际上所渴望的是安排和指导,而这正是他们在夏令营里能够得到的。她认为,夏令营的生活和活动会教给孩子很多传统价值。她也因此领悟到,为什么营地生活这种古老的方式魅力依旧。

    孩子们的快乐王国

    美国夏令营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在夏令营中度过了哪些难忘而有意义的时光?让小朋友们来讲述他们的亲身经历吧!

    Petter: 生病期间不孤独

    中国小朋友Petter出生在成都,聪明调皮,7岁时就在妈妈的鼓励下独立参加美国夏令营活动。如今,已经连续参加了3年,是个地道的美国营地迷。每年回国后,他都会和妈妈一起写一首诗,赞美夏令营的愉快生活。他对记者说,“那里简直就是人间天堂,长大了,我要去美国读最好的大学。”

    Petter在美国夏令营的生活中,有许多难忘的故事。他最喜欢营地的西式甜点,热爱马术、冲浪和印第安独木船,最开心的是在盛夏的夜晚,和同伴们一起表演非洲鼓,像开个人演唱会一样。Petter和金发美女Ada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夏令营结束时,他用流畅的英语邀请Ada来中国做客。

    问到夏令营的安全问题时,Petter妈妈告诉记者:“领队老师告诉我,美国营地有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我还将信将疑,事实验证了,的确如此。”

    三年的夏令营生活中,Petter也曾遭遇过一次小事故。有个叫Ped的中国小朋友打高尔夫时,杆子不小心挥到了Petter的耳朵上,擦破了皮。营地医生对其伤口进行了紧急处理。因为在头部范围内,立即将Petter送到了当地医院,进行头部扫描。“因为出发前上了保险,所有费用都在保险范围内。”Petter的带队老师告诉记者。“我是在第一时间接到电话的,特别担心,知道医生的处理方案,了解到Petter只是擦伤,悬着的心就放下了。”Petter妈妈说。

    Petter受伤后,营地医生和护士会随时过来询问情况,告诉他什么时候用盐水清洗,几点几分去医疗室,有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支持。由于无法参加水上项目,会有专人陪Petter弹吉他,营地妈妈无微不至地陪伴和关照他,让他在生病期间不至于感到孤独。

    Jeck: 我的“想家病”治愈了

    在营地里,小朋友们遇到最多的是想家病。低龄段的小孩想家,是不独立的表现。中国老师会与他们聊天,关心他们的饮食起居,让他们感到老师就是家人,小朋友们会把对父母的依赖转移到老师身上。

    有个叫Jeck的中国小朋友还不满7岁,刚到营地时,晚上睡不着觉,趴在床上哭,他告诉老师想奶奶了。于是,老师每晚在床边给他讲故事,让其他小朋友陪他聊天,大约过了三四个晚上,他开始对老师建立起了信任感。

    Jeck对早餐中的一种薯条很感兴趣,又不好意思去取,老师们在默默观察他。到了第四天,他终于鼓起勇气,找老师帮忙,如愿以偿地吃到了喜欢的食物。在半个月的营地生活中,老师会经常教育孩子们遇到问题怎么处理,去找谁帮忙,渐渐地,营地老师成了他们最依赖和信任的人。

    Ped:“绝不说英语”的惊喜转变

    Ped就是用高尔夫杆打伤Petter的捣蛋鬼,他不喜欢讲英文,出国前,他信誓旦旦对同行的伙伴们说,“我绝不说英语!我可以找翻译!”有时他会给身边小朋友一块钱,请他们帮忙,小伙伴们也乐此不疲。到了营地却不同了,小伙伴们都沉浸在愉快的活动中,没有人再愿意为了一块钱给他作翻译。

    Ped是个有思想又极聪明的小朋友,他一直崇尚英语无用论。直到有一天参加一个高空项目,他觉得很酷,很好玩,又不知道该怎么和老师表述。于是主动跑过来,问老师这个高空项目用英文怎么说。从此以后,他每天都会和英文老师进行交流,并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拒绝学习英语,到觉得英语很好玩,Ped的转变大家都看在眼里,Ped的爸爸妈妈也喜出望外。

    考虑到家长们对孩子的担心和挂牵,老师每天都会将孩子们的动态发到微博上,吃了什么,穿了什么,参加了哪些活动。孩子们每天有5分钟时间和爸爸妈妈通电话,这也让家长们减少了许多担忧。

    Cara:拘束的中国小朋友融入美式文化

    中国小朋友Cara和美国小朋友Kate玩耍时,忽然说出口头禅“Shit”,这个词汇是他在外国电影里学来的,却让Kate感到很愤怒,他认为这是对人格的极大侮辱。Cara却不以为然。在湖边,营地老师分别对他们进行了沟通,解释了两国的文化差异。最后,Cara郑重向Kate,道歉,两个人握手言和。

    据美国营地专家叶锐介绍,相对于美国小孩,中国小孩不善于遵守规则。他们在排队时多会喧哗吵闹,而需要展现自己时,却显得异常拘束。针对这一特点,营地老师会进行引导。大约一周左右时间,孩子们开始变得大方。有一天,Ped提议,要在晚会时集体表演节目,于是他们找来舞蹈老师,认真排练了一下午。当晚,几个中国小朋友站在台上,一边打着架子鼓,一边唱着中文歌,嗨到极致,还有人站到凳子上,台下的观众为他们欢呼喝彩。那一刻,不分国籍,不分种族,也没有语言上的障碍,各个国家的小朋友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第二个星期后,他们会更为自由。他们也会教外国小朋友学中文。在森林里相遇,外国小朋友就会用蹩脚的“你好”,“拜拜”向他们问候和告别。在营地里,他们最喜欢一种由英格兰老师带来的叫做“嘎嘎球”的游戏,就是把球放在腿上,相互传递。在这个过程中,会学到许多新鲜词组。

安全的,才是快乐的!
自驾游安全相伴才完美!
户外遇险求救信号
防护眼镜选择有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