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之子”话长城

人民周刊 2024年12月23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九边重镇”之大同镇长城

董耀会 《人民周刊》(2024年12月23日 第 11版)

    编者按:40年前,董耀会和同伴完成了首次徒步考察长城之旅。此后,他一直致力于长城历史文化研究、长城保护和利用工作。如今,已成为燕山大学中国长城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教授,河北地质大学长城研究院院长,中国长城学会首席专家、副会长,中国旅游协会长城分会会长的他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刊开设“‘长城之子’话长城”专栏,记录他与长城相依相伴的人生。

    40年前,我们徒步考察长城的时候,山西大同是雁北地区管辖的一个县级市。后来取消雁北地区,将其辖地分为大同市和朔州市。明长城大同镇,因总兵驻大同而得名。大同镇长城包括现在大同市长城除浑源、广灵外的全部,还包括朔州市的右玉、忻州市偏关的一部分长城。大同为古并州地,春秋时一些少数民族驻牧于此,战国属赵为云中郡,秦始皇统一后建平城县属雁门郡。汉承秦制,仍为雁门郡。

    大同作为军事重地为历代兵家所重视,明朝建立后,更视大同为关系兴衰安危的边塞要地。清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称大同镇为“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居边隅之要害,归京师之藩屏”。据《大同县志》载,大同城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址砌以石墙,甃以砖,门四”。

    《明史·太祖本纪》亦载: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命“周王(左木右肃)、晋王棡率河南、山西诸卫军出塞,筑城屯田”。当然这里所说的筑城屯田,并不一定专指修长城,亦可能指修驻兵的城堡,由此时起即开始经营大同边地防务无疑。

    明太祖时期设立山西行都司,负责大同地区防务。明永乐元年(1403年),为加强大同防御,设置镇守。《明成祖实录》记载“命江阴侯吴高镇守山西大同”,又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设立总兵官,“命都督朱荣充总兵官,镇守大同,节制山西都司、行都司备御军马”。大同总兵官设置开始制度化。

    明朝王士琦所著的《三云筹俎考》记载:“永乐七年(1409年),置镇守总兵官,于是大同称镇。”这种观点显然缺乏史实支撑。自永乐元年到永乐十二年,吴高以镇守身份长期驻守大同,却从未带总兵官衔,因此大同设镇时间应该是从永乐十二年(1414年)算起。

    大同镇长城修筑的记载很多。《大同县志》中记载,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余子俊以户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总督大同、宣府军务时,由“大同中路起,西至偏头关接界去处止,东西地远六百余里,地势平坦无险可据,应调集中、西二路征操马步官军并屯种官军舍余人等做与墩样,从中路起随小边故址,每二里筑立墩台一座,每座四面根脚各阔三丈,高三丈,对角做悬楼二座,长阔各六尺。空内挑壕堑,阔一丈五尺,深一丈”。

    《大同县志》亦有记载:“成化二十一年,督军务余子俊请筑长城,五月都指挥顾纲以京营兵六千助役。”由此可见明成化二十一年筑墩台,并挑壕堑、筑城墙,将墩台连成一线是无疑了。但文中所谈“随小边故址……”,其“小边”定是明成化二十一年以前所筑长城。另据《明史·余子俊列传》记载,余子俊在向朝廷请修宣大边墙时,说:“东起四海冶,西抵黄河,延袤千三百余里,旧有墩百七十,应增筑四百四十。”也同样说明这个问题。但具体为哪年所建呢?既有明洪武至成化年间所建可能,亦有沿袭明以前所遗存旧长城的可能。

    大同镇长城主要是在明嘉靖年间修筑的。据《大同县志》记载:“壬寅七月(明嘉靖二十一年,即1542年),廷推(翟鹏)总督宣、大、偏、保并节制山东、河南,公乃挑修大同壕墙一道,深广各二丈,且垒土为墙,高复倍之,延袤三百九十余里,添筑新墩二百九十二座,护墩堡一十四座。”“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巡抚詹荣以大同无险,乃筑东路边墙百三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明史·兵志》还有这样的记载:“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乃请修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复防,遂半为敌毁。至是,兵部请敕边将修补。”

    大同边墙五堡久负盛名,指的是明长城大同镇修建的堡城。大同城堡包括内五堡、外五堡、塞外五堡三组城堡。通常说的“边墙五堡”是指“内五堡”,即镇边、镇川、宏赐、镇鲁、镇河五座城堡。长城的保护和利用应该包括这些富有历史内涵的古城堡,今天这方面做得显然还很不够。

    大同镇长城在明朝是互市地区,到了清朝亦非常重视大同镇长城。这里的杀虎口等长城关隘,更成为内外商旅的必经之地,形成了走西口的商贸车流。《清稗类钞》记载了山西商人和牛车队往返于长城的情况:“晋中行商运货来关外诸地虑有盗,往往结为车帮,此即泰西之车队也。每帮多则百余辆,一车约载重五百斤,驾一牛,一御者可十余日。”

    清朝利用了大部分长城关堡,也开始裁撤一些城堡。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收藏有一套绫纸本的彩绘地图集,名为《整饬大同左卫兵备道造完所属各城堡图说》。该地图集对边墙、烽燧和各类城堡都做了重点标注。比如裁撤的云西堡、威平堡,在“云西堡”条下有“本堡虽近腹里,为通镇城孔道,素称繁苦,无分边防守之责,故近议归并焉”的说明。“威平堡”条下记有“本堡当威远、平鲁之交,南北应援,所系亦重。然稍近腹里,亦无分边防守之责,故近议归并焉”。

    大同市也是长城遗址保存较多的地级市。2009年公布的明长城资源调查数据,大同市境内明长城有343.149千米,其中浑源县80.309千米、广灵县0.08千米、灵丘县4.298千米、天镇县62.213千米、阳高县49.098千米、左云县37.489千米、新荣区109.662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