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谱系研究与传播

人民周刊 2024年12月23日 Mon

返回目录    放大 缩小 全文复制        下一篇

独具特色的苏区精神内涵

周艳红 《人民周刊》(2024年12月23日 第 07版)

    编者按: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布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建设和红色政权建设的新篇章。在极为艰险的革命环境和斗争形势下锤炼锻造的苏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为传承弘扬苏区精神,现刊发有关文章,方便读者学习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

    2011年11月4日,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讲话中对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

    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苏区时期的斗争环境极其严酷,外有国民党的重兵“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内有物资匮乏的重重困难,但苏区军民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顽强斗争,粉碎了敌人屡次进攻,开辟了十几块革命根据地,为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奠定了坚实基础。临就义之前依然高呼“共产主义万岁”的瞿秋白,面对国民党的威逼利诱依然高呼“为着共产主义而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的方志敏……他们以生命践行着“血可流、命可舍,理想信念不可移”的铮铮誓言。

    求真务实。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指导下实事求是、开展调查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有机结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毛泽东是求真务实的典范,他先后在寻乌县、才溪乡、长冈乡、兴国县等地展开调查,了解民生疾苦,并作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苏区时期,“立三路线”和王明“左”倾错误思想先后在党内泛滥,其实质就是不顾及中国实际,究其根源则是教条主义,结果则是给革命事业带来重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广大革命同志没有盲从权威,而是据理力争,制订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方案。

    一心为民。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实现了“真正的人民政府”的诺言,“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成为党的执政理念,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成为党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933年,兴国县长冈乡新溪村贫农马荣海家的房子因孩子玩火被烧了,一家人只得露宿草坪,乡苏维埃政府主席得知后带上干部群众、带着工具和材料帮助马荣海家盖了新房。马荣海特别感激,感叹道“苏维埃政府真是好政府”。这样的事例在苏区每天都在发生,“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的执政理念得到切实彰显,铸就了一心为民的苏区精神。

    清正廉洁。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广泛开展苏区法制建设,大力推动立法工作,先后颁布法律、法规100多部,初步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苏维埃法律体系,构建起极具特色的苏维埃司法体系。1933年8月起,负责二苏大会场建设的左祥云借职务之便行贪赃枉法之事,引起民愤并被举报。经查,属实,左祥云因此被判处死刑。鉴于苏区存在腐败问题,新生的苏维埃政府制定了民主监督机制,加大反腐力度,取得显著成效。苏区时期,我们党用实际行动打造了一个史上最廉洁的政府,“只有苏维埃是空前的真正的廉洁政府”成为苏区民众的共识。

    艰苦奋斗。苏区时期,我们党的处境异常艰难,军事物资和生活物资奇缺。耿飚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写道,“装的是土造的硝盐,是从厕所墙壁上刮下来的尿碱熬成的,燃烧速度慢,动力不足。弹丸是电线拧成的一坨铁蛋蛋,不能啮合膛线,初速很低,所以打出去之后在空中折跟斗”。1933年冬,为了节约经费,中央机关后方工作人员成立了“节省总会”,每天只吃两餐,节约一餐口粮支援前线,“节省每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已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自带干粮去办公”的佳话成为苏区军民艰苦奋斗、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党领导下的苏区军民正是依靠艰苦奋斗精神磨砺革命意志、陶冶革命情操、发展革命力量、壮大革命事业。

    争创一流。苏区时期,广大军民积极捍卫苏区革命的胜利果实,争先创优,创造“第一等工作”。1930年10月起,蒋介石调集重兵对各大苏区进行军事“围剿”,使得红军人数锐减,加强兵源补给迫在眉睫。为此,各苏区纷纷开展扩红运动,“八子参军”是扩红运动成效卓著的明证。苏区“模范省”——赣东北省、苏区“模范县”——兴国县、苏区“模范乡”——才溪乡,这些都是党和苏维埃政府引领下苏区军民争创一流创造的奇迹,为苏区的发展壮大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为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注入了不竭动力。

    无私奉献。苏区时期,经济极为困难,广大民众无私奉献,将革命视为生命,他们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捐钱捐物。他们购买公债却将公债无偿交还政府;他们倾其所有甚至包括老人的棺材板用于革命需要。苏区时期,需要民众不断补给的不仅是钱财和物资,还有兵源。苏区民众响应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号召,踊跃参军,才溪乡的“红色三兄弟”就是例证。不仅如此,红军长征出发时,辎重繁多需要为数众多的挑夫,在无青壮年男子可用的情况下,苏区妇女踊跃参加。正是有了苏区民众的无私奉献和倾力支持,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苏区精神的科学内涵既不同于之前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又不同于继起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既有承前又有启后,是一种不可或缺但又独具特色的精神形态。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苏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