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被称为“国家名片”,是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方寸之间承载着艺术的精髓,记录国家的重大事件和成就更是邮票与生俱来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75年来,国庆题材的邮票浓缩着时代的奋斗故事,凝聚着人民的梦想与期望,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者、记录者、传播者。今天,我们一起回顾具有代表性的国庆邮票,细看历史的厚重与辉煌。
新中国首枚国庆邮票的诞生
新中国第一套国庆邮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画面中描绘了新中国开国典礼的盛况,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毛泽东形象坚定而自信。天安门城楼前,战机列阵长空,战车隆隆驶过。
该票发行于1950年7月1日。不少人十分好奇,为何《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在开国大典举行9个月后才发行?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会士刘建辉为记者讲解了第一枚国庆邮票背后的故事。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国庆邮票就在紧密的策划中,由曾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家协会主席的张仃以及钟灵两位著名美术家作主要设计。很快,两位设计者用铅笔将票面绘制完成,交给华北邮政总局负责邮票发行工作的邓连普。
当年的北京只能承接雕版印刷,雕刻制作一枚邮票图稿需要较长时间,而采用胶版印刷,制版工艺则简单得多,可以大大缩短印刷周期。为了尽早发行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决定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使用胶印印刷。
然而,上海无法胶印铅笔稿的图案,于是上海中华邮政的艺术家孙传哲便接手继续绘制。今天我们看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是竖版,而当年交到孙传哲手里的草稿是横版。孙传哲想:开国纪念代表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纪念邮票不应该是横的,也应该立起来!遂把邮票改成竖版,将邮票上的五星红旗改得更加生动、飘扬,把毛主席像从更加权威的画片上拓印下来,便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气势磅礴、雄壮热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
孙传哲的画稿完成后,原先“中华人民邮政”的铭记也确认改为“中国人民邮政”。经过系列的修改、完善,完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诞生,成为最受集邮爱好者欢迎的邮票之一。
见证时代辉煌的国庆邮票
每到“逢五逢十”的国庆年,国庆邮票锦上添花,生动反映该阶段的重大成就。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系列套票发行,一套5组,票面包含毛主席像、马恩像、和平鸽、人民欢歌和工业进步成就等图画,从农业的丰收到交通运输的飞速发展,再到煤炭、钢铁和化学工业的腾飞,处处展示着中华儿女在建设新中国过程中不懈奋斗的精神与创造力。值得一提的是,国徽的形象也作为单独的一组,收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系列套票中。
“当年没有手机,电话很少,老百姓之间通信全靠信件,邮票是当时使用量最大的印刷品。因此,国旗、国徽、天安门的形象多次出现在邮票上,是普及新中国基本知识的有效、恰当的方式。”刘建辉解释。
1999年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邮票的推出创下了一套邮票枚数最多的世界邮票发行纪录。这套邮票的设计师周秀青为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服饰,前往各个少数民族的所在地进行考证,鞋帽、饰品都在考证之列。最终选出最富特色的服饰与乐器,邮票上一男一女着特色服饰翩翩起舞,展现56个民族相亲相爱、和谐共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走上富裕的康庄大道,圆满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
邮票定格国家在经济、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的辉煌成就,是对奋斗的礼赞、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它们展现了中国日益崛起的自信与力量,激励着亿万人民继续携手并进,共同书写更加壮丽的篇章。
承载民族精神的国庆邮票
近年来,邮票设计从最初的单色印刷发展到今天的多彩、立体面貌,甚至融入了防伪技术和特殊材料等现代工艺,在延续历史功能的同时,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邮票。这套邮票以恢宏的气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描绘了新时代的国家成就。邮票设计主图中,象征中华民族的大船正稳稳航行,象征社稷永固的华表与象征和平的和平鸽相互辉映,56个民族的人民载歌载舞,画面十分精美。
75年的光辉历程中,邮票如同历史的见证者,铭刻下每一段重要的篇章。它们的存在也提醒着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奋斗与梦想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行的动力。这些国庆邮票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对未来的激励,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财富。每当我们细细端详这一枚枚邮票时,似乎都能看到一个时代的缩影,感受到从中传递的信念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