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本刊开设“双语桥·邂逅中国”栏目,优选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图书中的双语故事,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打开传播中国的一扇窗,向世界展示我们可亲可爱的中国。
人们终其一生奔走在路上,一路上总有人来来往往,但沿途风景却是可永刻心上的回忆。生于缅甸,长于中国,一路上的经历、沿途的风景足以让我对这片土地有深刻的眷恋和无限的热爱。
中国,于我,像母亲。八岁时与她相遇,而后与她相知,匆匆多年已过。纵使车辙底下是泥泞,历史的车轮仍在不断往前艰难滚动,且不看泥浆飞溅到推车人手上身上,汗水渗透了衣裳,只要在前进,他们的脸上就是抑制不住的笑容,不论苦难,只要值得。了解了从前的她,就能切实感受现在的她,她还是她,她已不是她。
不说尚未有金钱概念的夏商周,从“苏湖熟,天下足”的繁荣宋朝到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元朝,再到闭关锁国故步自封的清朝,中国的历史跌宕起伏。近代中国历经苦难,可中国的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终于一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拉开了新中国的序幕。如今中国在新一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强盛起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实现了全国脱贫、全面小康。国家综合实力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国际地位也在逐步提升。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与世界多国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每年的来华留学生数量都在增加。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众多国家的支持响应。截至2022年底,中国已与150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文件,每年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留学生也能享有“一带一路”国家奖学金。
科技上,中国航空航天、军工装备、日常应用、人工智能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四大发明”令国际友人惊叹、“人造太阳”横空出世,创亿度百秒世界新纪录……这盛世,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到这样一个国家学习、成长,是我记事起就一直求之不得的。八岁时的愿望得以实现,这片土地承载了我从懵懂无知到青春成熟的所有记忆,遇到的所有人、经历的所有事都让我满怀感恩。
国籍的不同并没有让我们有隔阂,反之我遇见了一群群可爱的人,一起度过八九年的学习生活,我在交往中学会了感恩,学会了互助,学会了替他人考虑,学会了好多好多。那些一起经历的满是虫鸣的秋夏记忆并没有随着窗外那棵被砍掉的老榕树一起消失,那些一起为运动会、儿童节、青年节、元旦而准备过的口号、歌谣、舞蹈都永远定格在了相框里,是我们共同的童年财富,是前半段学生生涯里奋斗过的证明。再看那些照片,仍会想到某个场景,在笑中怀念那段时光。如今我们散落在各地,班级群里的热闹气氛却仿佛在告诉我——我们从未分离。
上了大学,到了华夏的中心——北京,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学府。第一次感受了有雪的冬天、百花齐放的春天,感受六朝古都浓浓的历史气息,延续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感受着久违的美好校园生活,书写着独属于北理工人的青春。
大学校园有容乃大,不只体现在教书育人中,也体现在再日常不过的社会生活中。犹记得菜市场里大爷大妈亲切的问候、早点店小吃店里老板娘的那句“老样子吗?”;首都地铁里陌生阿姨的那一遍遍招手,叫喊着刚刚给老人让了座的你快去坐;大学食堂里那一句句有来有往的“谢谢”和“不客气”;记得曾经给一位在一家店吃东西的老爷爷送了几块糖,他笑吟吟的那句“这孩子真好,以后结婚记得给阿公送请柬……”在交往中发现,在交往中成长,这些点点滴滴足以抚平离家的哀愁,心里不自觉地生出丝丝暖意。人间很好,处处是烟火气,抚慰了一颗颗平凡的心;中国很好,承载了我的青少年回忆,将继续承载着我往后的岁月年华。
开往不同未来的火车即将到站,愿在不同车站下车的我们在车门打开的那一瞬看见的都是一片光明。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2023年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