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桥·邂逅中国

人民周刊 2024年09月16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百年归故里

[马来西亚] 刘芷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 人民周刊 》( 2024年09月16日   第 17 版)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本刊开设“双语桥·邂逅中国”栏目,优选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图书中的双语故事,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打开传播中国的一扇窗,向世界展示我们可亲可爱的中国。

    百年以前,我的曾祖辈从这里漂洋过海到了南洋——我的故乡,为了生活。百年以后,我从南洋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回到了这里——他们的故乡,为了梦想。

    我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裔,中文说得这么好,令中国友人诧异。通过他们惊讶的目光,我恍惚看到了那个流血的年代,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先辈,那些因反抗而得以保留的文化,那些兜兜转转从南洋回到唐山的汇款。背井离乡、漂泊海外,他们所求不就是家国振兴、家繁国盛吗?也是在那一刻,我发觉这趟旅程的意义——为我的先辈,体验他们不曾见过的盛世烟火。

    来到中国的一年间,我走过上海的繁华,踏过长白山的雪山,跪过鲤城的寺庙,望过帝都的巍峨。

    万国之风,领路世界。黄浦江水孕育着上海、划分着魔都,一面现代一面古典。从浦西遥望陆家嘴,如同穿梭未来,摩天大楼林立,金碧辉煌,声色动人;从浦东眺望外滩,好似回到过去,万国建筑矗立,十里洋场,风云际会。这是一座包容性极强的城市,形形色色的人群,各有所异的语言,或西装笔挺,或休闲自在,或怪异可爱。早晨的外滩,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彼此尊重,如同被晨光沐浴的这座城市一般,在这里你可以完全做你自己,它总会毫无保留地接纳你。这里是上海。

    山河之大,波涛壮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咸”,海拔2620米,零下20摄氏度,冷风呼啸,仿佛下一秒就要将人卷入谷底。一片白茫茫,看不清前方,忍不住质疑,千里迢迢奔赴于此,究竟为何?而即将离开之际,云雾突然散去,孤悬天际,群峰环抱,天池与它的16座守护者,毫无预兆地闯入视野、直捣心底。天空湛蓝,湖面白皑,山下见山,山上见更远的山。山川湖海,一切奔赴,皆有回应,人间值得。这里是长白山。

    晨钟暮鼓,香火鼎盛。传说中众神的人间办事处,是世界级宗教博物馆,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是马可·波罗笔下的东方第一大港。人与神为邻,古厝与洋楼共生,仰望神明,俯身打拼,是这座城市的特色。拼搏、拼搏、再拼搏,这样的精神深深地刻画在每个泉州人的血脉当中,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放弃,只有不停地重来,直到成功。这里是泉州。

    长城雄师,护佑一方。早晨6点,墨绿色的军服,咚咚的鼓声,整齐划一的踏步。国歌奏起,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群众的声音响彻整个天安门广场。80岁的老妇人在唱,坐轮椅的老爷爷在唱,孩子在唱,父母在唱,余光瞥见有人已热泪盈眶。这是一场中国式的浪漫,我一个外国人也深受震撼。所有人都在等待它的升起,并愿意为它付出全部的努力,而它从来不负众望,任重而道远,带着它的子民们在世界的舞台上越走越远、越爬越高。这里是北京。

    我时常会思乡情切,漂浮如萍的感觉使我紧张,然而在这里,我也时常被治愈。或是人潮熙攘中一张递上的纸巾,或是兜兜转转时一个亲切的引路,或是浮浮沉沉里一句“小刘医师,你做得很好了”。这里的人们似乎总是充满了爱,更从不吝于表达、分享,无论你持的是哪一国的护照,说的是哪一国的语言。从大家到小家,一脉相承,照拂着每一个异乡客躁动的心。原来这就是我的祖辈魂牵梦萦的故里。

    我曾在碑上看过,他们来自永春,泉州下辖的一个县城,据说是一个“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序春”的桃源。虽行脚匆匆,我未能踏足永春,但泉州让我真切感受到了何谓“乡音无改”。熟悉的方言,相似的信仰,亲切的问候,若是他们有机会回来,是否也会成为“鬓毛衰”的模样呢?

    朦胧间,我似乎回到了曾祖母的弥留之际。儿孙环绕,五代同堂,何其幸也。然而她最后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我们身上,她目光迢迢,是在等待曾祖父与她的久别重逢?抑或在眺望那个养她、育她,她却再也没能踏足的故乡呢?没关系的,阿祖,我替你回来了,这里很好,也许已不似你记忆中那般,但这里,很好。

    祝每个游子皆有归途。祝如愿。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2023年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