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

人民周刊 2024年08月14日 星期三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弘扬科学家精神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李后强 《 人民周刊 》( 2024年08月14日   第 07 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在中华民族的伟大进程中,经过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铸成了中国科学家独特的精神品质和鲜明的文化气质,铸就了中国科学家精神,这就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正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志要素和心智力量。

    把握科学家精神的现实价值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全球经济结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十四五”时期以及更长时期的发展对加快科技创新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没有挺得起腰的科学家精神,很难有站得住脚的科技成果。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指引作用。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培育肩负民族复兴使命时代新人的重要内核

    精神犹如民族永续发展的灵魂,唯有精神的升华,方能确保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激流中巍然屹立、奋力前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人,是当前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课题,它不仅要求我们设定清晰的目标方向,更强调以坚强的精神支柱作为引领。

    自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不断锻造并深化了中国精神的内涵,其中,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精神的精髓之一,是对中国科学家在科学探索中展现独特气节的精辟提炼,对塑造时代新人的卓越品质至关重要。具体地讲,爱国精神是深植时代新人心中爱国情感的坚固基石;创新精神是鼓舞时代新人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的强大力量;求实精神是时代新人应具备的坚持真理不放弃的严谨态度;奉献精神为时代新人树立宏伟志向与坚定信念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根基;协同精神促进了时代新人跨界整合思维的形成,以及团队凝聚力的建设;育人精神则引领时代新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传承民族之光。因此,深刻领悟科学家精神与培养时代新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将其全面贯穿于时代新人教育的全过程,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探索与实践议题。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聚了全国人民共有的价值追求。将其培育和弘扬视为强化国家精神、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根本性工程,对于提升其生命力、凝聚力和感染力至关重要。这一过程需依托恰当载体,而科学家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键组成,凭借其深厚内涵与科学人文双重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上的价值取向紧密契合,为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坚实支撑。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价值目标角度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向我国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蓝图。实现这一蓝图,需坚持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战略,以科技强国为目标,稳固国家发展基石。科技强国梦的实现有赖于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其高尚品质指导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是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目标实践的关键。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展现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科学家精神通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不仅强调科学立场对于实现这些价值的重要性,也倡导人文关怀以满足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科研中的自由探索、平等挑战权威及实践求真的公正法治精神,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正面塑造起着示范作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对个人道德的规范,科学家精神中的家国情怀、敬业奉献和团队合作精神,为个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了典范。科学家精神不仅具体展示了核心价值观,更是培养与实践这一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内在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战略规划全面升级,科技实力显著增强,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开启了科技发展新篇章。但核心关键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依然严峻,反映出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及科研环境中的急躁风气和封闭心态,加之单一化的评价体系制约了科研创新潜力。科技成就的背后,是历代科学家的忠诚奉献与接力奋斗,其中爱国精神是科学家精神的精髓,为科技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驱动力。面对“卡脖子”困境,推动科技转型,亟须以科学家精神为引领,培养科技工作者的爱国情怀与卓越品质,激励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追求融入国家现代化进程,以深厚的爱国热忱,在科技挑战中寻觅机遇,不断拓宽科技边界,实现从无到有的创新飞跃。弘扬科学家精神,旨在强化协同合作与人才培养,构建开放共享的科研生态,形成“科学命运共同体”,为创新活动注入持久动力。

    在全球化趋势下,科技突破依赖国际视野与团队协作,协同精神促使科研人员紧跟国际潮流,通过交流互鉴激发创新灵感,推动跨界合作机制的成熟,共筑科技自主与领先的新格局。解决“卡脖子”问题及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是代际接力的长期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科技创新,贵在接力”,科技工作者应发扬育人精神,带动青年人才勇攀科技高峰,共筑世界科技强国之梦。此外,弘扬科学家精神意味着突出创新精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是现代化建设的核心,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战略支点。科技工作者需树立创新为先的理念,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突破,追求卓越,以期在某些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弘扬科学家精神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活力源泉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步入新时代,这一规律依然适用,尤其体现在“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的提出上,它是基于当前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现状的深刻洞察,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新概念,这一理论拓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力”范畴,体现了对社会现状精准的把握与前瞻性的决策。诸如“两弹一星”精神、西迁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中国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奋斗的结晶,它们作为积极向上的社会意识,对社会进步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把握精神对物质的重要作用

    物质决定精神,但精神对物质有巨大反作用。强大的意志和无畏的精神是成功的保障。科学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是向上向善的、光明的、正面的、积极的文化,属于人类文明,是巨大的动力。

    科学家精神与新质生产力的逻辑关系

    一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构成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实践导向。作为社会存在的根基与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核心驱动力。在新时代背景下,增强生产力依然是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实现复兴梦想的关键,位居各项任务之首。马克思的人的本质理论着重指出人的因素在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因而,培养新质生产力实质上聚焦于“人”的培养,明确新时代所需人才的特质,是当前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议题。弘扬科学家精神,必须以培育适应当下需求的新质生产力为行动指引,为社会稳步前行构筑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石。科学家精神蕴含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作与育人的丰富内核,是科技界前辈智慧与品格的结晶,旨在启发年轻一代崇敬科学家,激发科学兴趣,培育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吸引他们积极参与科研实践,推动科学领域的突破与创新,这与新质生产力培养的宗旨高度契合。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培养科技创新主体,驱动传统生产力向更高级形态跃迁。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不仅致敬科学先驱,更在于激励新一代成为科技革命的主力军,通过提升个体的创新力与实践力,加速生产力的革新与迭代,为社会进步与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二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弘扬科学家精神具有内在耦合性。首先,二者目标共通。科学家精神教育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合创新、务实、协作等适应智能化、信息化时代需求的元素,旨在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科教兴国和科技强国战略。新质生产力概念则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内深化,是针对我国经济新常态的战略部署,为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未来产业布局指明方向。其次,二者主体相符。无论是科学家精神的弘扬还是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核心均在于“人”。前者侧重于塑造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壮大科技创新队伍;后者同样聚焦于人的发展,旨在培养科技型、创新型劳动者,二者均致力于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最后,二者价值同向。培育新质生产力与弘扬科学家精神都服务于人才强国、科技强国战略,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共同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不仅丰富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涵,还激发了创新思维,为劳动者转型为知识深厚、创新能力强的新型劳动者提供了精神动力,间接促进了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则加速了市场经济的现代化进程,适应智能化、信息化生产方式,推动劳动工具革新和新兴产业崛起,整体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为高质量的社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路径铺设了坚实基础。

    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

    科学家精神是思想、理念、信仰层面的无形力量,表现“场”效应;新质生产力是物质、硬件、实体层面的有形力量,表现“物”效应。二者结合则“知行合一、物我合一、人景合一”,类似化学反应,要有适度的能量、温度、浓度、压强、溶剂、催化剂、反应器等。

    要理解弘扬科学家精神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理,必须从科学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内涵进行逐个解构。

    第一,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促进了科技创新与国家需求的紧密对接,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价值导向。

    第二,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仅直接推动了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而且通过优化创新生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等多种途径,全方位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弘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不仅能确保科学研究的纯洁性和可靠性,还通过提升科研质量、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推动方法创新、培养科学思维,以及构建健康学术生态等多个层面,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和实践导向。

    第四,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通过塑造科研人员的价值观、优化科研环境、促进合作与传承,以及提升社会创新文化,从多个维度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通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跨学科合作、人才培养、创新生态构建等多方面作用,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第六,弘扬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能够通过培育创新人才、传承科学文化、促进知识创新、激发创新生态、构建科研梯队以及增强国际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把握环境改善的重要意义

    为科学家创造一个心情舒畅的工作环境,是激发创新思维、促进科研成果飞跃的核心

    科学研究不仅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也是一场对智慧极限的挑战。在这条充满未知与变数的征途中,科学家们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因此,营造一个能够让科研人员心情愉悦的工作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当科学家们置身于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中,他们的心理压力会得到有效缓解,不仅能够维持高效的工作状态,还能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更容易触发灵感的火花。这种心灵的自由与放松,是孕育创新思维的温床,它促使科学家们敢于想象、勇于质疑,不断突破认知的边界。在这种环境中,科学家们更易于采用多元化的思考方式,不拘泥于现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敢于探索未被验证的假设,提出颠覆性的观点。

    心情的舒畅让他们在遇到研究瓶颈时,能够保持乐观与韧性,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找到突破常规的解决方案。正是这种持续不断的思维创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促进了新技术、新理论的诞生。此外,心情的优化还促进了团队之间的和谐合作。在愉快的工作氛围中,科学家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开展建设性的讨论,这不仅加速了知识的交流与融合,也为跨学科的合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团队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支持,进一步激发了集体的创造力,使得整个研究群体能够以更加协同高效的方式推进科学探索。

    为科学家建立并维护一个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是对科学研究本质的深刻洞察与尊重,是保障科研生态健康发展的关键

    科学研究的征途是一场与未知的对话,每一步都伴随着探索的艰辛与挑战。在这一过程中,失败往往被视为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因此,构建一个宽容失败、鼓励尝试的科研文化氛围,是维护科学家创新活力、激发持续探索精神的核心要素。这种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态度的体现,更是对科学本质深刻理解的反映——即在不断试错中积累经验,逐步逼近真理。

    在包容失败的环境中,科学家们不再因惧怕失败的后果而畏缩不前,他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度去探索那些看似不可能或极具风险的研究方向。这种文化鼓励科学家跳出舒适区,勇于涉足未知的科学领域,哪怕这些尝试最终可能并未达成预期目标。重要的是,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被视为宝贵的学习机会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为未来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当组织和机构能够从制度层面认可并奖励那些虽未成功但勇于探索的项目时,科学家们将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支持与信任。这种正面反馈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减轻失败带来的心理负担,更能激发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精神。科学家们在相互尊重与理解的氛围中,能够更加坦诚地分享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促进知识的快速迭代与传播,从而加快科学发现的步伐。

    鼓励科学家个性发展与创新自由,是构建一个健康、活跃科研生态系统的基石

    每位科学家因其独特的成长背景、学术训练和个人经历,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兴趣和方法论。支持和鼓励这种个性化发展,不仅仅是对科学家个体价值的尊重,更是对科学多元化生态的培育。它意味着要构建一个兼容并包的科研环境,让每一个独特的思想都能找到发光发热的舞台,从而激发整个科研体系的活力与创造力。个性发展与创新自由的环境,能够显著提升科学家的工作满意度和职业认同感。当科研人员能够自由地探索自己热爱的领域,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投入程度往往会显著提高。这种由内而外的驱动力,不仅能够促进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产出,还能够帮助科学家在漫长的科研旅程中保持持久的耐心与毅力。

    一个快乐而充满激情的科学家,更有可能在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科学界带来新的洞见。更重要的是,个性化研究选择促进了知识领域的跨界融合与创新。在当今世界,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地带。一个鼓励自由探索的科研环境,能够吸引更多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科学家展开合作,将各自的专长和视角汇聚在一起,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这种跨学科的协作不仅能够为传统问题提供新颖的解决方案,还能开启全新的研究方向,推动科学的边界不断向前拓展。

    此外,鼓励个性发展与创新自由还有助于培养科学家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在一个鼓励自由探索的环境中,科学家被鼓励挑战现状、质疑权威,这种文化氛围促进了科学理论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年轻科学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将更加敢于冒险尝试,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这对于科学的持续繁荣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由传统管理转向服务导向,是科研管理体系向更加高效、民主、开放方向发展的标志

    从传统的命令控制型管理模式转向服务导向和治理现代化,是释放科研生产力、激发创新潜能的关键举措。这一转变旨在构建一个以科研人员为中心,更加人性化、高效运作的科研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科研与管理的关系,使之由制约变为助力。

    简化报账流程是提升科研效率的基础步骤之一。长期以来,复杂的财务报销程序常令科研人员感到困扰,消耗了他们宝贵的科研时间。通过引入电子化、智能化的财务管理工具,如在线报销系统、自动审核与支付功能,可以大幅度缩短报账周期,减少人工错误,使科学家能够将更多精力专注于科研活动,而非琐碎的行政手续。

    优化资源配置,是指根据科研项目的实际需求和进展情况,灵活调整和分配资金、设备、人力资源等关键要素。这要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估与分配机制,确保有限的资源能够精准投放到最具潜力和影响力的科研活动中。同时,鼓励资源共享和合作,打破部门间壁垒,促进大型仪器设备、数据库等科研基础设施的开放共享,进一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思想,伟大思想引领伟大实践。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科学家精神,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本文摘自作者在第三届科学家精神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