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桥 邂逅中国

人民周刊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抬眼望星辰,踏实足下土

[马来西亚]傅芷莹 浙江大学 《 人民周刊 》( 2024年07月09日   第 18 版)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本刊开设“双语桥·邂逅中国”栏目,优选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图书中的双语故事,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打开传播中国的一扇窗,向世界展示我们可亲可爱的中国。

    在浙江大学,有这么一句师生皆耳熟能详的名言,那就是“灿若星辰浙大人”。作为一名浙大留学生,我常在思考:应该怎么做才算得上“灿若星辰”?与其他在学术上硕果累累的同侪们相比,我显得不起眼,那有什么是我能做到且做得好的?这些疑问一直留存在我的脑中。

    今年2月,穿过被水牛头骨与红色绸带环绕的寨门、沐浴于苗嗓的欢歌笑语中,我来到了沉睡于张家界大山之中的苗寨,走入这被大山环抱的古韵苗寨。在正式进入生活区前,解说员阿姐停留在寨子的布告栏处,带领我们窥见属于这些苗族人的故事。我们得知,此处本是深度贫困区,但在近十年间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加上当地居民的攻坚克难下,“促其造血,保其本质”的发展策略保护了族人们的生存、尊严与自由,避免了无情、无根、无未来和无声的增长,体系化地发展起他们的银器锻造与旅游事业,并实现多户脱贫。于是,这生生不息的苗族文化,成为异国人如我眼中那生命力旺盛、质朴却瑰丽的此间天地。

    我们一路前行,走过寨子小小的主路,只见年迈的老人与他的徒弟在火炉边给银器拉丝。像是对旅客的到来已经习以为常,我们的注视并未让他们产生片刻的犹豫,手上的动作依旧干净利落。寨子深处,还有更多身穿民族服装、佩戴银饰的老人在屋外兜售茶叶、葛根等特产,而年轻的族人却少之又少。带着这份疑惑,我们步入一间狭窄的木制房屋,并与那里的阿婆聊起了天。原来,为了提升生活水平,寨内的壮年男性依旧多是在外务工,就连解说员阿姐的兄弟也是如此。虽然阿婆家是以茶叶买卖为生,但由于茶叶种植地位于寨子不远处的一座山头,她年事已高,难以远行,仅能像现在这样给游客兜售茶叶。在这方斗室之中,她热情爽朗的招呼让我心中顿感酸涩。临走前,我买了一枚镶嵌了叶片状设计的、在苗族象征着“一帆风顺”的银戒,带着这群努力营生的苗族人们的祝福,带着这份久久不能忘怀的回忆,我回到了杭州。

    在为毕业论文初步搜集资料时,我通过扶贫的议题知悉了黄文秀女士的故事。这位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在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她的家乡广西百色的一个小山村——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样坚毅的她,在不幸降临前仍心系村子安危,将使命践行至生命的尽头。这样令人动容的故事,让作为留学生的我开始寻找,自己为这座城市、这片土地做些什么。就这样,我报名参与亚运会志愿者项目,撰写关于苗寨的传承故事并上传到个人社交媒体主页,留心观察身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并随时准备提供帮助,并预备将贫困地区的金融发展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我时时鞭策自己,名校大学生的眼界与背景并不意味着我们已有上天入地之能,反而赋予了我们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往后的学习中更要秉持“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心态,在宏大叙事之前,首先关注力所能及的微小事物本身。

    由此,困扰我数年的问题终于得出了切实的答案: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向上攀登,更要向下扎根,既要砥砺前行并以所学惠及大众,亦要深深爱着所在的土地与此处的人们——这便是我留学中国所产生的思考,是我对大学所学除专业知识以外交出的答卷,更是我自身通往“灿若星辰”的道路。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2023年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