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研学

人民周刊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下一篇

蒙藏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 人民周刊 》( 2024年06月17日   第 07 版)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红色展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团队  赵娇  廖静怡  李睿  朱家萱  陈源

    作为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的诞生地,蒙藏学校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推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独特贡献。

    蒙藏学校的历史沿革

    蒙藏学校成立于1913年,时值中华民族经历内忧外患,“五族共和”思想提出,中华民国新立,为加强对蒙藏地区的治理,改善西北闭塞的状况,蒙藏学校应运而生。据《蒙藏学校章程》条目,蒙藏学校在“旧有之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即前理番部所办之蒙古学”基础上开办,隶属于蒙藏事务局(后改称“蒙藏院”“蒙藏事务委员会”),由教育部考核,所录学生皆由各盟选送,公费办学。

    “蒙藏”意指内外蒙古和青藏地区,而非蒙古族和藏族:“不分种族”;“内外各蒙古占二十分之十,西藏占二十分之三,青海及其左近各回部占二十分之二,其余二十分之五专收汉满两族学生”。但由于西藏、新疆交通不便,所以极少有学生前来学校 ,即使是在内外蒙古,也并未按比例分配招生名额,实际招收学生更多覆盖到内外蒙古地区,而少涉及青海、西藏、新疆等地。

    新中国成立前,蒙藏学校随中国大势几经沉浮,先后因帝制复辟、经费紧张、北平沦陷等原因停办或缩小规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当即开始在蒙藏学校发展组织。

    1951年,蒙藏学校合并到中央民族学院,改为中央民族学院附属中学,招收各民族学生。

    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

    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从三个层面培养了青年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一,从知识层面培养“中华民族意识”。蒙藏学校的课程设置,在遵循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国文、公民、党义、英文等),增设蒙古文、藏文等。其二,每月邀请名人进行演讲,每日进行升旗仪式,设置各种纪念日(烈士殉国纪念日、国庆纪念日等),从观念层面强化“中华民族意识”。其三,通过军事化管理、开设军事训练课程、组织新生活动等手段,培养集体意识与服从意识。

    蒙藏学校设立预备科、补习专科、其他专科,1923年增设初中部,1940年增设中学科。其中预备科肄业年限为4年,一年分为3个学期,学习汉文、汉语、蒙文、藏文、修身、中国地理历史、外国地理历史、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博物、生理卫生、物理、化学、图画、体操、乐歌、手工、法制经济。第一学年需要多学汉语、汉文以协助听讲,重点灌输孔子之道。补习专科招收咸安宫学、唐古忒学、托忒学及前理藩部所属蒙古学堂旧有的学生。该科肄业年限为3年,一年分3个学期,所授科目有:汉文、法学通论、宪法、民法、刑法、商法、行政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中国地理历史、外国地理历史、统计学、外交史、外交政策、经济政策、政治学、财政学、交通政策、殖民政策、簿记学。除了预备科与补习专科外,学校另设其他专科,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人才。据《蒙藏专门学校规程》,学校学生须学习藏文或蒙文、英文、国文等基础语言课。1921年,中国共产党为学校学子带来了马克思主义。1923年,蒙藏学校增设初中部,主要课程有国文、蒙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等,重点是向学生灌输孔孟之道,加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1940年,该校暂设中学科,以升入各大学及专科学校为目的教授学生,根据教育部的规定设计教授课程,并加授蒙藏语文,有时还会教授外语。

    综合来看,蒙藏学校各类班级所授课程中涵盖学科方向全面,文理兼备,但无论哪一个年级、哪一个班级,都需要学习国文、地理、历史、蒙文、数学,其中前三个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树立起到良性作用,蒙藏学校有意识地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意识,加深各民族人民间的团结,虽然当时并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词,但是团结各族人民的内核与当今一致,可将蒙藏学校课程设置看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之一。

    国文课通过统一教授汉语汉字,方便少数民族老师同学间的交流,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从而“了解固有文化,以培养其民族精神”,培养文化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蒙藏学校学生还必须选择蒙语或藏语中的一种进行学习,一方面是为日后投身边疆建设作准备,另一方面也能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

    国民政府教育部格外强调历史教育的重要性,提出要向蒙藏学校学生教授中国光荣的历史与近代受到侵略的原因,激发学生复兴中华民族的思想,“且培养其自信自觉发扬光大之精神”。历史课设立之初,便有团结各民族之作用。该课程将边疆少数民族历史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部分进行讲述,从历史变迁角度论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民族实体。近代史阐述中华民族危难的原因,将“中华民族和各民族是利益共同体”的观念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加深其“中华民族”意识。同样地,地理课从空间的角度树立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此外,蒙藏学校还设有“公民课”,讲授公民知识,以转化学生的“边民”认识,树立“公民”认识,同时形成国家意识与中华民族观念。 

    蒙藏学校青年的革命实践

    蒙藏学校学生一直具有极高的爱国热情,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便有所表现。五四运动爆发,蒙藏学校学生参与天安门前游行集会。5月7日,蒙藏学校全体学生发表《蒙藏学界之愤激》罢课宣言,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吾蒙藏学生,亦国家之份子。爱国热忱澎湃不已兹于六日全体停课,与各大学专门学校取一致之行动”。五四运动在蒙藏学校学生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在中共进入前,蒙藏学校的学生虽有爱国报国之心,但缺少先进的指导思想——“该校(蒙藏学校)共同学百五十人……惟该同学对主义不甚明了”。

    1923年,李大钊指出要在蒙藏学校发展党团组织、培养民族干部,组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传播马克思主义,为此挑选部分对北方地区多有了解的党员组建民族问题研究小组,开展民族运动。同年,荣耀先成为第一位蒙古族党员;同年秋,荣耀先在李大钊的指示下,回到土默特旗动员了30多名蒙古族进步青年前往蒙藏学校学习。1924年,在以李大钊为首的北方地区党组织的指导下,第一个少数民族团支部在蒙藏学校诞生;1925年,第一个少数民族党支部在此诞生。此外,为了扩大国民党左派力量,大部分团员在组织同意的情况下选择加入国民党,为后续国共合作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大钊多次到蒙藏学校宣传马克思主义,先后选派邓中夏、赵世炎、韩麟符等人深入学生宿舍、教室开展工作,培养了一批为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先进学生。

    荣耀先是蒙藏学校第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蒙古族党员,其后,他动员李裕智、乌兰夫、奎壁等多名青年成立蒙古族第一个青年团组织——蒙藏学校团支部,并组织多次革命活动。1925年,中国共产党蒙藏学校党支部成立,蒙藏学校的部分学生加入,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蒙古族党员。 

    多松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蒙藏学校团支部、中国共产党蒙藏学校党支部书记。在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他与乌兰夫、奎壁自行筹备物资与资金,创办了内蒙古地区第一个革命刊物《蒙古农民》,向内蒙古各族人民宣传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对内蒙古革命甚至全国革命产生了很大影响。为办好这一刊物,多松年不仅自身刻苦学习理论,还躬身实践,专门前往察哈尔、绥远地区等蒙古族聚集地进行社会调查。《蒙古农民》一刊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政策在内蒙古等地群众之间的传播起到极大作用。

    乌兰夫1923年考入北京蒙藏学校。1931年,他协助傅作义组建蒙旗保安旅,并以合法身份建立了地下党委会,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并保证这支蒙古族武装执行团结抗日的政治路线。

    1933年9月,马裕恒、华崇俊等组织成立康藏前锋社,以联络汉族藏族的感情、加强汉族藏族间文化交流为宗旨发行《康藏前锋》,后专门增设“藏文”栏目,刊登《团结民众共御外辱》等文章,向民众介绍抗战与国民政府的边疆民族政策,加强边地群众对民族国家概念的了解,增强其对中华民族观念的认同。1933年,蒙古学生杨润霖、云耀辰等为激发蒙古人民复兴中华民族的意识,创办月刊《蒙古前途》。“蒙古亦未有不健强者,则中华民族必健强;中华民族健强,蒙古亦未有不健强者”,十分清晰地表达了蒙古族与中华民族本为一体、命运相连的紧密关系。1937年8月,蒙藏学校中的西康学生还联合成立了“康藏民众抗敌后援会”,公开发表宣言称:“国难日深、敌气日炽,在此最后关头,惟有我每个中华民族同胞都必须肩荷起这一个伟大艰苦的抗战责任,准备牺牲。” 

    除言论支持外,蒙藏学校学生还通过教育、党政等方式投身实践当中,为中华民族意识传播树立作出贡献。除各类报刊的主办发行,1935年7月至10月,蒙藏学校师生对绥远、青海、西康三地从教育、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进行调研。调研搜集了相关地区详细的资料,增进了国人对边疆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

    从蒙藏学校建立至新中国成立,几经变迁,但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却一直得以延续。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学校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理解。学校不仅完成了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使命,还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建设培养了许多少数民族人才。二是学生积极参加救国救亡运动,学习、信仰并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青年学生通过办刊物、组织社团活动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民族意识的传播;通过实践投身于中国革命,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复兴作出了努力。

    总之,蒙藏学校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为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教育发展提供了支持,还为培养少数民族革命干部作出了贡献。

    (作者赵娇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源为硕士研究生,廖静怡、李睿、朱家萱为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