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8日 星期二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下一篇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实践

龚晓峰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8日   第 04 版)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本刊开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栏目,关注各地区各部门抢抓机遇、立足自身实际、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期以来,深圳走在前、干在先,勇做领跑者,坚持走创新驱动的道路,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在拉长新质生产力长板、补齐新质生产力短板、锻造新质生产力新板方面的探索可资借鉴。从今年1—2月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深圳开局良好,特别是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50.7%,出口增长53.1%,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76.7%,跨境电商出口增长5.7倍。深圳成为全国锻造新质生产力的新样板。

    拉长“三种精神、三种环境”长板

    深圳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拉长“三种精神、三种环境”长板。

    大力弘扬“三种精神”,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一是创新精神。深圳是创新之城,创新始终是深圳永葆活力的“基因”。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增长11.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5.81%,是全国平均的2.2倍,研发强度在国内仅次于北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二是创业精神。深圳伴随改革开放政策诞生,来自天南海北的创业者“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搞创业”。2023年创造GDP3.46万亿元,以0.02%的全国土地面积占比贡献了近2.8%的全国经济总量占比。2023年新登记商事主体56.5万户,增长26.4%,总数达422.6万户,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位列全国城市第一。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数达742家,位居全国城市第二。2023年新设外资企业8002家,同比增长86.6%,占全国新设外资企业比重超过15%。三是企业家精神。深圳以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组织带领千百万劳动者奋发努力、艰苦创业、不断创新,产生了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迈瑞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催生了超过250万家的中小微企业,诞生了任正非、王传福等一大批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企业家典范。

    着力营造“三种环境”,为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保驾护航。一是“四链”深度融合的环境。深圳发挥深交所、港交所等优势,2023年底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到561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69万亿元,占全国的5.8%。宜业、宜居、宜创、宜游的城市环境成为吸引人才的重要砝码,深圳各类人才总量突破679万人、高层次人才2.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超20万人。二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环境。深圳拥有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一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周边区域集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科技企业和先进制造企业,市场在科技人才等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能高效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三是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圳始终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改革工程”,累计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2022年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综合排名和法治环境一级指标排名均位居全国第一,连续3年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特别是法治环境和市场环境等细分指标在全国遥遥领先。

    补齐“一基四高”方面存在的短板

    深圳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型工业化道路,补齐“一基四高”方面存在的短板。

    一是着力补齐基础研究方面的短板。近年来,深圳一直把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建设摆在特别突出的位置,在全国率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累计资助基础研究项目6000多项、超40亿元,2022年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到7.25%,首次超过全省(6.9%)和全国(6.5%)平均水平,2023年再创新高,达到7.5%以上。

    二是着力补齐高等教育方面的短板。深圳加强与世界名校合作,鼓励国内外名校在深圳创办分校或合作办学,跑出了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加速度”。有关数据显示,过去10年,深圳平均每年就增加一所高等院校。同时,持续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累计推动32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

    三是着力补齐高端医疗方面的短板。深圳持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行“一次挂号管三天”,全部公立医院实现114项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共享。截至2023年底,累计选拔培养鹏城杏林人才275人、“菁英人才”1052人、全科医生超过1万人,建设三甲医院32家、社康机构926家,9家医院进入全国百强、4家专科医院进入全国同类十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连续3年排名全省第一。

    四是着力补齐高端人才方面的短板。深圳建立了“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机制,构建全方位、全周期人才服务体系,在全国首设“深圳人才日”,向高层次人才发放“鹏城优才卡”,搭建更多开放引才的平台载体,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鹏城实验室等“大国重器”布局深圳,13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80家深圳市重点实验室高标准建设,2023年新增全职院士7人,总数达98人。

    五是着力补齐保障房方面的短板。全面强化保障房供应,深圳投入1000亿元设立人才安居集团筹集建设人才住房,累计服务企业超6400家、人才及其家属超15万人,为各类人才解决了“后顾之忧”。

    锻造“三种优势、三种机制”新板

    深圳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锻造“三种优势、三种机制”新板。

    打造“三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聚焦新赛道,打造新兴产业领先发展的优势。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2023年,深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5万亿元,占GDP比重的41.9%,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4.85万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1.18万亿元,连续2年蝉联全国城市“双第一”。电子信息产值达2.52万亿元,占全国1/6,常年稳居内地城市首位。软件产业业务收入11636亿元,总量位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新能源汽车产量178万辆,超过上海、西安,成为中国新能源第一城。二是瞄准新趋势,打造未来产业超前布局的优势。深圳在原来产业基础上,2024年又新增了智能机器人和前沿新材料2个未来产业,持续推动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产业做大做强,近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有40%落户深圳,拥有全国数量第二的区块链主体企业,培育出华大基因、北科生物、科诺医学等细胞与基因行业龙头企业。三是扶持新支柱,打造“新三样”率先培育的优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3年全国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增长近30%。而“新三样”同样也是深圳外贸出口主力军,全年出口“新三样”产品887.6亿元,同比增长33.9%,高于全国水平,带动深圳出口总量连续31年居内地城市首位。

    构建“三种机制”,加快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是以应用促发展,全力构建新技术转化孵化产业化的机制。深圳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机构设立技术转移部门,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纳入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夯实基础性科研和颠覆性技术创新优势。《2023国际大都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显示,深圳在全球50座科创城市中排名第二。二是以目标为导向,全力构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培育的机制。深圳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低空经济、新型消费、平台经济、楼宇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10条精品工业旅游线路,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万亿元,增长7.8%,跻身“万亿元消费城市俱乐部”。三是以合作拓空间,全力构建深港深度合作的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深圳是香港联系大湾区腹地的桥梁和支点,深港合作是奠定大湾区建设的基石。当前,深港合作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前海、河套等合作区加快建设,吸引了大批港资企业来深投资,大批港人北上消费,深港“双向奔赴”成为新亮点。

    (作者为深圳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