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人民周刊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返回目录  放大缩小全文复制    上一篇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活动发布

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出版

本刊记者 赵丽岳 《 人民周刊 》( 2024年05月20日   第 07 版)

    2024年4月12日,第七届“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系列活动发布仪式在北京举行。活动由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指导、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办,人民日报出版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管委会等机构的代表和多国驻华使节、获奖来华留学生代表及高校教师代表出席活动。

    搭建中外文化交流桥梁

    人文交流是增进中外文化互信理解的重要途径。留学生来到中国,既是求学,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为了给世界带去真实、多元的中国形象,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创造出有生命力的传播内容,“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系列活动应运而生。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王大泉在欢迎辞中表示,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无界而丰富。“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来华留学生征文及短视频大赛应加强中外人文交流而生,伴随着来华留学教育蓬勃发展而成长,日渐成为传播中华文化、架设中外友谊桥梁的重要平台。留学服务中心将继续守正创新、多措并举,为来华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二级巡视员席茹介绍,自2017年设立“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品牌项目以来,共吸引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余名来华留学生积极参与,形式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中国教育部将继续致力于提高来华留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为国际学生认识中国积极创造机会,为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泰国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陈善意代表泰国驻华大使馆、泰国高等教育和科研与创新部向活动表示祝贺。她鼓励青年人认识世界多样性,理解并接受人们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学会互相尊重。

    《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系列图书收录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的优秀作品。作为编辑和出版该系列图书的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分享了体会。他表示,留学生是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群体,图书是留存记忆的有效载体,视频是传播广泛的媒介形态。“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征文大赛办了7届,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出版了7册,呈现了400多位留学生的中国故事。人民日报出版社愿继续和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加强合作,让美丽邂逅的故事播撒在氤氲的书香里。活动现场,王大泉、刘华新共同为新书《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2023年来华留学生征文大赛优秀作品集》揭幕。

    记录来华珍贵瞬间

    跨洋求学,情系中华。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之一,来自上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来到中国学习、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同时记录下所思所感,保存来华生活的宝贵记忆。

    2023年,组委会组织历届活动中优秀获奖者赴贵州开展“邂逅中国乡村——美丽贵州行”社会实践活动。40名来华留学生参观了黔江大运河大桥、平塘大桥等世界级桥梁,深入罗甸县乡村,了解中国乡村振兴成果和少数民族文化。“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希望通过这些精彩多样的活动丰富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深化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增进中外友谊,从外国友人的视角去向世界介绍更加鲜活可爱、内涵丰富、魅力无限的中国。”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宁梅说。

    第三届征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俄罗斯籍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夏旋分享了在贵州实践的难忘经历。她表示,来华10年,感谢中国和母校对她的包容,感谢留学服务中心给予体验与成长的平台。亲眼见过贵州的美,让她充分感受到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乡村发展。“成长需要用时间去见证,更要用实践去感悟。‘老外’也有初心,‘老外’也有实力,未来会当好文化交流使者,完成我们的使命。”夏旋自豪地说。

    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刘聪带领4位留学生从杭州来到北京参加活动,在现场与“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背景墙打卡留念。刘聪表示,一方面,国际学生在中国进行多元体验,增强了对中国国情、文化的了解,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有着积极影响;另一方面,来华留学生带来优秀的本国文化进行交流,与中国文化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在这里邂逅中国、见证世界,是有力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践方式。

    学生尹思柔来自缅甸,目前在浙江大学就读大二。诗词“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发她对于中国山水的无限遐想,在华学习的同时,她也奔赴山海,寻找心中的答案。从东北部的黑龙江,到东部的浙江、上海,再到西南角的云南,她一一走过。感受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和特色后,她执笔记录,文章《中国城市——力量与灵感的结合》获得征文大赛优胜奖。她说:“东北质朴、热情、亲切,杭州有着优美景色和历史沉淀,云南有多民族的融合与团结,不同的城市给我不同的力量,但共同点是对于留学生都十分包容。路途中,我也被赋予了海纳百川的包容眼光,用尊重的态度探索世界多样性之美。”

    2024年,活动组委会将继续组织“我与中国的美丽邂逅”活动优秀获奖者走进位于山东青岛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示范区副主任郝国新在现场接受授旗并向在座学生发出邀请,期待大家拥抱上合、共赢未来,成为上合示范区这一国际化公共性开放平台的“合伙人”,共享“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新机遇。

    美丽邂逅升华为长久友谊

    活动现场,留学中国“云”合唱团演唱原创歌曲《梦想之路》,现场来宾纷纷被这群来华青年的赤诚和活力感染。

    2023年,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之际,留学中国“云”合唱团自发创作歌曲《梦想之路》,表达了合唱团团员们的心声:“丝绸之路,我梦想之路;丝绸之路,全世界繁荣之路,成就了我们的青春梦想,实现在眼前……”

    对于来华留学生而言,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古老的贸易通道,更是一条连接中外文化、促进交流理解的友谊之路,它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更是世界了解中国、感知中国的重要窗口。“一带一路”上,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汇聚在一起,共同探索未知领域,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这种跨越国界的友谊和合作精神是留学生涯中宝贵的财富,《梦想之路》的创作更是国际青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认同和真挚礼赞。

    尽管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但他们都怀揣着对东方大国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中国的学习过程中,他们分享各自的故事、经历和文化,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尊重。他们发现,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人类的基本情感、道德观念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相似的,这让他们产生共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中国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态度也为来华留学生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始终秉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在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支持和相关机构的关心下,来华留学生不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多样性。

    让来华留学生在中国产生共鸣,不仅有助于留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也能够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希望来华留学生珍惜友谊、增进理解,把与中国的美丽邂逅升华为长久的友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主任王大泉说。